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P2

  ..续本文上一页害了:“阿那自家日生智慧。为甚再做何物?”他自称自己是“阿那”,阿那每天都生出智慧来,除了我每天生智慧外,我不知道你还要让我干什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该是什么人啊!仅仅听了半部《金刚经》,仅仅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所以,《金刚经》的殊胜功德,我们一定要深刻体会,道理就在这!五祖讲:“这个根基太利,快去快去!”后来六祖做了个偈子,对于这个偈子,当时很多人都误会了,其实在修证上他已经超过了神秀。这就说明有许多人不相信顿法,这是很可惜、很遗憾的!你能不相信顿法吗!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事实,你不能不信呀!神秀能讲多少部的经论,那《楞严经》在皇宫中第一次讲,就是神秀给武则天讲的。神秀是五祖弟子五百人中的善知识,是首座,所以五祖一宣说:“你们谁来做个偈子,我就传衣钵给他。”听了这话,五百人中没有一个敢做的。因为他们都以为,当然非神秀莫属了,众望所归嘛!我们就不必再做了。由此可见,当时神秀是有这么高的威望了。

  虽然神秀最后做了个偈子,但他还是没有得到衣钵,倒是让一个劳动者,一个南方来的,还没锑头出家呢,只是寺院里一个干苦活的人给得了去……后来众弟子追衣钵,对此很多人都误会了,认为佛教徒怎么还抢衣钵?不应该呀!其实不然,佛教徒水平不是低到这个程度,咱们可不要低估了、错解了!我要在此给五祖的众弟子们平反!他们之所以追钵,是因为这些佛教徒就是想不通呀!怎么一个在家人把衣钵拿去了?想想看,连戒都没有受,连和尚也不是,他竟成了六代祖师了。现在能有这事?!所以大家想不通呀!他们追慧能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楚!

  那么,慧能他虽然超过了神秀,但毕竟还没有“见性”。五祖所以夜里才又把他找来,又给他开示,于是便讲到这《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无住生心”是一部《金刚经》的宗旨。现在香港出了一本《金刚经》的注解,其中对“无住生心”这句话,一句也没发挥而加以再说明,这是很遗憾的事!

  在那个时候,六祖是第二遍听《金刚经》,他没有别的基础,也没有见过别的经典,他就是因为《金刚经》最后才大彻大悟的。大彻大悟之下他感叹:“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就是这么一个文盲,他给我们以启示,告诉大家不要总以为“我不识字”就学不了佛,其实大家怕什么?学佛开不开悟,不是考状元。大家要知道没有什么可怕的,你的佛性一点不减,一点没减啊!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哪里想得到呀!这个“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何其”是哪里想得到的意思。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个“自性”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

  “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个“自性”本来就是具足的,一切都是具足的,没有任何欠少,一点都不缺呀!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咱们这个妄心有动摇,但哪里想得到,这个“自性”却从来不增不减而没有动摇过呢!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真正认识了“自性”,一切万物皆由“自性”变现出来的!

  五祖也对六祖说了:“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不认识你自己的本心(自性),你再怎么学法也没有用处!当然,不是说一点用处也没有,毕竟还是种了“福”,但是,对于解决你个人的生死根本,就必须要开智慧,明心见性!你如果总愚昧,这就达不到了,所以也就学法无益了。

  “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倒过来说,你如果能识得本心,见自本性,怎么样呢?那你就是“大丈夫、天人师、世尊……佛”了。所以,这是顿法,正所谓“迷即众生,悟即佛”。五祖没有全说,言下之义:你是这样的大丈夫、天人师,我就把衣钵传给你。所以,这部《金刚经》的殊胜,也就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上,道理也有于此!

  关于“般若”的重要性,在此有必要重申,也就是上面所讲过的“如聋如盲”。多少人能有目呢?《金刚经》有言:“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心里有所住,你虽然行布施,但行的却是什么呢?就像一个人进了黑屋子似的,什么也看不见。所以,你即便是行布施,如果没有“般若”,等于进了黑屋子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又如《金刚经》所言:“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能无所住而行布施,就才真是“生其心”了。你如果真“无住生心”又怎么样呢?那就是“如人有目”了。“般若”就是目呀!有“般若”才有眼睛。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好好地在“眼睛”上用功夫!现在大家都是愿意“练腿”,想跑本来是好事,但是先别光“练腿”呀!你跑得再快,如果眼睛看不清楚,是要摔交的。所以“眼睛”太重要了,若人不住于法而行布施,那就是如人有目,日光明照!在日光明照之下,见种种色,也就是“无住生心”。

  “般若”的重要,从经文中也可以看到。正如经文所说:“若是无量百千亿劫以身布施,”早晨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中午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晚上还是这么布施……这么布施了百千亿劫,而且还是拿生命来布施,一般人根本是做不到的!这福报大不大呢?这要看跟什么比了,如经所说:“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如若有个人听了《金刚经》能相信,心不矛盾,信心不逆,那他所得的福超过了这个百千亿劫以来能拿生命布施的人。

  所以,《金刚经》的功德、般若的功德、不住相的功德……你拿这个去行一切功德,就如行人而有目,见种种色。你不如此,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入暗无所见”了。总之,《金刚经》的功德就在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是什么人呢?根据蕅益大师的《破空论》所讲,这是“地上菩萨”的境界。他说:“罗汉能够无住,不能生心”。所以只见到了“我空”,真正没有“我相”了,但他证的是“有余涅槃”,他证了“真谛”,就入了“大般涅槃”了,也就生不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心了。所以他虽是“无住”了,但不能“生心”呀!所以,释迦牟尼佛呵斥这些声闻乘的菩萨为“娇芽败种”。其实,他们已经入圣人流了,但就是因他们发不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有些事度的菩萨,他虽也发了大乘心,比如:拿些脑髓来施舍,拿种种修忍辱……这些事度的菩萨他虽是发起了这个大乘心,但是他不能“无住”,而是“有所住”。那么只有到了“地前”的“三贤”才成。(几十个圣位,“十信”之上有“十住”;“十住”之上有“十行”;“十行”之上有“十回向”;“十回向”之上才是“十地”。)“地前三贤”是什么情况呢?“十住”、“十行”、“十回向”,他们只能有时候是“无住”,在“无住”的时候就不能“生心”;而有时倒是“生心”了,但又不能“无住”。相交换的,一段时间“无住”,一段时间“生心”。只有是登了地,破了“无明”的菩萨,才真能做到:生心时即无住,无住时即生心。

  《金刚经》的殊胜,前面我们通过蕅益大师的《破空论》了解了:虽是如此殊胜,但要知道这不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罗汉的境界;也不是事度菩萨的境界;也不是三贤菩萨的境界,而是登地菩萨的境界!虽然我们如此赞叹《金刚经》,大家是不是认为高不可攀呢?

  刚才不是说过吗,在我二十岁的时候就体会到,当你这么单单纯纯地、老老实实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一句又一句,一句又一句……这时你心里没有想别的,所以,念佛的人应当万缘放下,什么功名富贵,什么考级,什么家庭纠纷……这一切都应当放下,你万缘放下了,不就是“无所住”了吗!于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声声不已,相续不断,这不就是“而生其心”了吗!你的妄心毕竟还没有断灭,所以佛经告诉我们:以凡夫的生灭心要入诸法实相,唯有以念佛是最容易的。佛开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是不好的。但以我们这种生灭的妄心,就此水平要入诸法实相,那就只能是以持名或持咒才成,因为这种方法是最容易的!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个念佛之法是“即事持达理持”,也就是说:你就这样去事念,相信有阿弥陀佛,相信有极乐世界,这就是事持。不想别的,就这么念、就这样持名号,再从这个事持便可达到理持,也就变成了实相念佛。蕅益大师这样的大德,他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功德?就是因为这一句的佛号,而暗合道妙的。你虽然不懂得《金刚经》,但是在你念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你就合乎了“无住生心”这个无上的道妙,也可说是妙道了!

  蕅益大师说过:“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一个人能够信愿持名,便完全可以把佛的功德全摄成自己的功德,这种方法是最直接的。所以,我们能从《金刚经》谈净土宗的《阿弥陀经》(即同《无量寿经》),就是全摄自己的功德!我们虽然知道了《金刚经》有如此的殊胜,但还要知道这并非是我们的境界所能达到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个净土法门所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下面就我们所念过的《阿弥陀经》的最后一段,结合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来向大家做一汇报。

  刚才所说:从《金刚经》谈到《阿弥陀经》,其实《阿弥陀经》就是小本的《无量寿经》,所以也就是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最后部分有这样一句:“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十方的佛都在赞叹这部经,这也就是佛在赞叹一切诸佛。“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这说明十方的佛都在劝大家一定要信这部经。同时也在称赞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而作是言,”十方的佛都是这么说的。说什么呢?“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释迦牟尼佛能够做到非常难得、非常稀有、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在娑婆国土,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五浊…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