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部善本的出現就是一個說明。再比如,當年智者大師聽說有《首楞嚴經》,他整天向西頂禮,希望他能讀到《首楞嚴經》,還是智者大師呢,但他一輩子也沒能看到《首楞嚴經》。他是隋朝人,而這部經直到唐朝武則天時代才傳入中國來。好困難呀!是擱在肉裏藏著帶進來的,經過手術從肉裏才取出來。所以,我們今天讀《首楞嚴經》,讀得很方便,不知道當年來之不易呀!所以說,有時候後人的福報還勝過古人。今天這部《無量壽經》善本的出現,確實是我們當代人的一種殊勝因緣福報。善本的出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爲它是關系到今後衆生得度的一件大事。我們談到《無量壽經》,當然就要依據這部善本,我所注解的《無量壽經》,依的也是這部善本。
我們研究這部經,首先要研究經的玄意,而不是一上來就看這經的正文。要先深入研究這部經有幾重玄意。天臺宗爲解釋各經內容之深義,立有五種義解法:
第一,釋名。就是一部經爲什麼它叫這個名子,這個名子有什麼含義。
第二,解體。就是一部經,以什麼爲體。我們知道談實相的才稱作“了義教”,不談實相的就不是“了義教”。它是以什麼爲體?它是不是談實相的,是不是以實相爲體?這就叫“解體”。比如 《阿彌陀經》,蕅益大師便指出:此經的體就是實相。
第叁,明宗。闡明一部經的宗是什麼。也就是此經的宗旨是什麼。所謂“宗”,就是修行的要徑。宗就是告訴你修行的路應該怎麼走。“宗”分叁層意思:一是修行的要徑,重要的途徑怎麼走。二是契合本體,契合實相,契合真如的關鍵。叁是“六度萬行”的綱要。因此我們了解“宗”是很重要的!
第四,論用。要知道一部經的作用是什麼。
第五,判教。知道它屬于哪一教。
在《淨土資糧》中談到了《阿彌陀經》的宗,它的宗是“信、願、持名”。《阿彌陀經》稱爲小經,《無量壽經》稱爲大經。這部大經以什麼爲宗呢?大經就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爲宗。大經、小經,實際上是一部經。古德有時稱爲“大本、小本”,《阿彌陀經》被稱爲“小本”或“小經”;《無量壽經》被稱爲“大本”或“大經”。就《華嚴經》而言,《法華經》就是“大經”;《無量壽經》就是“中經”;《阿彌陀經》就是“小經”。是屬于“華嚴”的同類。
既然知道了這部經的宗旨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那麼什麼是“發菩提心”呢?爲什麼要“發菩提心”呢?這個“菩提”可以翻譯成“道”,“菩提心”就是“道心”。也可以說是“正覺”、“佛”。發心是因果關系。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菩提”就得“菩提”。佛法是心地法門,不是別的,完全是你心地上的事情。你如果發了“菩提心”這個因,必然成就“菩提”的果。通俗地講,這個“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這叁者圓融爲一體的心。叁者爲一體的,不是大拼盤,而是“叁即是一,一即是叁”。
再深入地講,如《往生要集》所言:菩提心分爲二種:一種叫做“緣事發心”。一種叫做“順理發心”。就是順著這個實際的理體而發的心。這兩種發心正好與密教相合:這個“緣事發心”,在密宗稱爲“行願菩提心”,即所發的廣度衆生的種種大願,是隨著事而發的心。第二種“順理發心”,在密宗稱爲“第一義谛菩提心”或“勝義谛菩提心”。名詞雖然不一樣,但顯密圓融起來,這兩種叫法是一致的。據我本人發現,在密教裏許多不好懂的地方,都能從這個顯教的大乘經典裏找到根據。
所謂“隨事發心”,就是煩惱無量誓願斷(法身成就之因)、善法無量誓願修(報身成就之因)、衆生無邊誓願度(應身成就之因)、佛道無上誓願成(求證佛果之因)。這樣一個發心,擱在一起就是成就“無上菩提”的因。這個因果是不可思議的!正如經上所說:“發心畢竟二無別,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初發心與最終成佛,兩者是無分別的,一切平等嗎!雖然是一切平等,但先發心與後成佛的那個心比起來,前者難呀!爲什麼呢?因爲衆生都在迷惑顛倒之中,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能生起一念清淨的正信之心,是極不容易的呀!所以說:“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不是爲了救自己)“是故我禮初發心”(所以我要頂禮初發心的人)。我們不要輕視自己,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我們就叫他初發心菩薩,稱菩薩了。你要學般若,就稱學般若菩薩。你應受頂禮,給你頂禮的人都是菩薩,都是菩薩給你頂禮。
真是如此,這個心的果報,當然成佛。種菩提得菩提,雖是菩提,但華報生淨土,是先生淨土,然後成佛。之所以如此,是因爲這個菩提心的心量是廣大無邊的,長遠無限的,所以能感得廣大無邊的依報淨土、長遠無量的正報壽命。這樣的一個果報,除非是發菩提心,否則不可能承當得起。這是“緣事發心”的心相。也就是我們的“四弘誓願”,在密宗稱之爲“行願菩提心”。這個發心相對還是比較容易的。
第二種,所謂“順理發心”,就是真正信解“諸法皆如幻夢”的道理。也就是《金剛經》上所講到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你要是真正發心之後,就會把一切的事情都看得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也就不會對此執著而較真了。我常給大家打比方:見到這一切功名富貴、一切一切妻兒老小,都只當成是肥皂泡。因爲一切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要滅掉的,所以沒有什麼可留戀的。要知道一切事物沒有滅的時候其實就是虛妄的,表面肥皂泡是個球,但根本就沒有球的存在,當你認爲存在的那一刹那,其實當體便是虛妄的!不要等泡滅了才看出它的虛妄性。一切都如夢幻,一切就是指“諸法”,它包括了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情。有的人修定得了點境界,出現了一些奇異功能,于是便覺得這是得了真實受用,其實這樣認爲就耽誤了大事了。要知道一切皆如夢幻,你依然還在諸法的範圍之中,所以是非有非無的。
大家習慣于執著,不是執有就是執無。要是“有”就不可能是“無”;要是“無”就不能是“有”,這是形式邏輯思維而不是辯證思維。諸法實相是離于有、無的!佛法難懂之處就在于此。經中一講“無”,于是大家就以爲什麼都沒有;以爲一切色都是空,那麼既是如此,這些擺在眼前的東西怎麼不空呀?經中的真正意思是,有與無都離開,而是“非有非無”的,是離言絕慮的。離開了言語,用言語是表達不出來的!如以電視來說,它是把一個圖像分成許多小格,彙集到電視螢幕上,從而形成完整的圖像。如果是一個完整的圖像傳送過來是不可能的。同樣的道理,佛法要想全部用語言表現出來擺在你面前,也是不可能的。也等于給你分成了許多小格子,還需要你像電視一樣把它們還原,通過你的還原才能顯現出佛法的真相。所以,什麼開悟?所謂“開悟”,就是你跟佛同步了,你能把零散的小格還原成完整的圖像,這就是開悟了!
發菩提心不僅是“離言”的,還是“絕慮”的。不是思慮所能達到的。用研究、用思想的方式,那是意識而不是絕慮。既是意識,那就是分別識,凡是分別識都是錯誤的。我們要修佛法,就是要成就,就是要轉識爲智,把這個識轉成智慧才是成就!現在,人都是在這意識分別中修行,所以《四十二章經》說:“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離言絕慮的,非思慮所能及的。從此去信、去理解,發廣大心,不見有煩惱可斷,不見有善法可修,善法與煩惱都是平等。然而它不是沒有可斷、可修的,雖然知道要度無邊無量的有情,可是不存能度和被度的心,能隨順于空無相、隨順于無願。就如《金剛經》所說的:“如是滅度無量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由此可見,這樣地發心是不可思議的!是真正明白了順理發菩提心的心相,也就是《金剛經》的境界!
這個“隨事發心”,是可以退轉的,這是因爲不定性的人也可以“隨事發心”的結果。所謂“不定性”就是指道心不強,還沒有定性,願心忽升忽降的人,這樣的人也能發心。而“順理發心”就沒有退轉可言,因爲凡是順理而發心的,肯定都是菩薩性的人才能發起,已經決定是大乘心,以菩薩爲性,這樣的發心功德無邊!
所以,什麼是“菩提心”,我們通過元曉大師(唐朝高麗國的大德)的話,知道這個發心有多大的功德:“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一個人發了菩提心,即使諸佛拿多少劫來給你講說他的功德,也還是說不完的。所以這個發菩提心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再有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也說:“發菩提心是諸善中王。”什麼是“善中之王”?彭二林居士在《無量壽經起信論》中說:“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衆生之慧命。才發此心,已成佛道 。以與佛智、不思議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菩提心是什麼?是諸佛的本源!諸佛都是以菩提心爲本的;是衆生的慧命。你發了菩提心就有了智慧的生命。咱們只知道這個壽命,可你還不知道自己有慧命,其實你若真正修持,發心之後,你就有了慧命。才發此心,你就已成佛了,正如經中所言:“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由此可見,淨土宗是圓教,是最圓頓的教,不立階梯,直下成佛!《無量壽經》中講“叁輩往生”,不論上輩還是中輩、下輩,都是因爲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結果。由此可見發菩提心的重要。
很多人都對密宗感興趣,其實密宗最重要的還是在于她強調發菩提心。修密宗之所以成佛快、得果大,就是因爲發菩提心的關系!我們對此可以用密宗的經典作以引證。《菩提心論》說:“此菩提心,能包括一切菩薩功德故。若修證出現,則爲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事。”現代科學界最新發現:一個細胞包括了一切細胞的資訊,細胞間不是隔裂的,一跟一切都是貫通的。發菩提心也是這個道理,你發心就包藏了一切菩薩的功德。若修證就會出現,…
《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