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声闻乘”、“圆觉乘”、“菩萨乘”这三乘称为“三乘法”。等到最后,佛说《法华》的时候,就汇三为一了,也就不再说“三乘法”了。“三乘”是一种权说,是权巧的说法,因为佛初转*轮时,众生根器还不够,不能把真实的法向大家和盘脱出,所以给众生先讲“三乘法”。说到最后究竟处,那就是“一乘法”。统统都要成佛,这就叫做“一乘法”。它是最究竟的法!佛最真实的说法!不是佛为了将就众生的根器而说的权巧法,而是表佛境界的法!《无量寿经》则正是这“一乘法”。因为对于“极乐世界”,在《往生论》里有这样的话:“二乘种不生”。只是为了自觉而发的二乘种性的愿心,是不能往生的!到了极乐世界,纯粹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转)。诸上善人都是发心的大菩萨!大家经常所说的“有声闻乘”,这个“声闻”,不是就他发心而言的,而是就他的断惑而言的。他的断惑水平相当于“声闻乘”的水平,但实际他所发的心却是“大乘心”,是一乘法。因此净土法门与《法华》所说的“一乘法”,两者是一回事。都是最殊胜的、最圆满的、最究竟的、最真实的法!
佛所教的法中,分有“了义教”与“不了义教”两种。“了义”就是彻底的;“不了义”就是不彻底的。那么,怎么叫“了义”,怎么叫“不了义”呢?凡是讲“诸法实相”的经典,就是“了义”的经典;凡是没有讲到“诸法实相”的经典,就不是“了义”的经典,即是“不了义”。
因为众生根器、水平都各不相同,所以佛说的法也各不相同。对水平低的,就讲“不了义法”;水平高的就讲“了义法”。所以,常常你会发觉这部经与那部经好像有冲突而不一样,按现在的话讲,就是有矛盾,原因就在于此!那么,两部经有了矛盾怎么办呢?都是佛说的,我听哪个呢?其实,佛早就告诉我们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要依止于那个“了义”的教说,而不能依止于“不了义”的教说。也就是说,哪本经是了义经,就依止于哪本经。
净土法门是“了义”的教。《阿弥陀经》中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十方诸佛都来赞叹阿弥陀佛,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乘了义”的教!“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永明延寿大师有一部《万善同归集》,说一切善最后所得的果,都是要汇到“阿弥陀佛”这个大愿之海中,就像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中一样,一切善行最后所归宿的,你要得到的最终善果,就是要最终都归宿到弥陀的愿海之中。
有许多法,只是上根之人修起来合适,下根人就很困难了,比如参禅,许多人就不相信有“顿法”,甚至有些修禅宗的出家人也不相信,那就不好办了!由于根器的原因,所以不可能人人都接受顿法,学密法也是如此。包括前面提到过的我那个师兄弟在内,许多人学了密法之后,发神经病的人不只一个二个,有很多。这倒不是因为“法”有问题,而是因为修法的人根器不够造成的。根器不够就会生出障碍,引起魔障,下场很惨!
只有净土法门,才能三根普被。你再没有水平的也可以往生。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太太,往生之时很安祥的,比活著的人都要安祥,她虽然大字不识,就这样的水平,她却往生得很好。所以,不是只有永明大师、智者大师乃至文殊菩萨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三根普被”。
有的法,你叫上上根的人修,他还不耐烦、不愿意修呢!我个人就是个狂妄的人。当年,对于有些说法,我还听不进去,觉得不入耳,后来是《金刚经》才把我给折服了。所以说有的法不是三根普被。而净土法门则不然,唯独净土法门,最上根器的人学也不屈才,最下根的人学,也可以入门,真正是凡圣齐收。
“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净土法门的特殊之处,在于横超三界,这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要离开这个欲界,按普通的修行方法是很难的!“欲界”包括欲界天,佛教称之为“帝释”。即是欲界,那还有男女之情。“欲界”上面就是“色界”,色界成为梵天。梵天修梵行、清净行。要按普通的法门来说,一个人在一生中,只要有一次男女行为,就已经不清净了,就不能再生梵天了。生天就这么难!“色界”之上还有“无色界天”。要想竖出“三界”,就要把见惑、思惑完全断尽才成。不仅是咱们人类的见惑、思惑,“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的见惑、思惑统统都要断得干干净净。高了不说,就拿咱们人类而言,思惑中的“贪、嗔、痴、慢”这四个字,谁敢说自己已断尽了一种?我看不见得有吧!连“欲界”中的“贪、嗔、痴、慢”都没人敢说断尽,那就更不要说“色界”、“无色界”的“贪、嗔、痴、慢”这四毒了,所以,这个竖出“三界”是太难了!
而现在这个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是依仗佛的愿力加被的方法出“三界”。就好比一个竹竿,里面有个小虫子,它要沿著这个长竿一节一节地咬出去,那就太困难了!竖著咬,不知要咬到何时才能出去,而如果要横著咬呢,只要横著咬个窟窿不就出来了吗!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一生勤苦,老老实实地修持,认认真真地念佛,你咬通了,就可以出“三界”了,这种出“三界”是“横出三界”。顺著竹竿一节节地咬出来,这是“竖出三界”,横著咬出来是“横出三界”,这一生就可以办到!
我曾经问过贡噶上师:“咱们密宗都是即身成就,也就是即身成佛,往生净土算不算是即身成佛?”他反问了我一句:“你说的是哪个净土呀?”我说:“我问的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他说:“啊!那就是、那就算!”所以,我们一生中便能得到大成就,唯有这个净土法门是最易行道!
所谓“迳登四土”,就是说你一旦到了极乐世界,到了“凡圣同居土”,不可思议处就在于,它与“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是同等的,你生一土,就等于是生四土,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这个“同居迳登四土”,不但是圆教,而且还是“极圆极顿”之教。
天台宗判教:藏、通、别、圆。其中最高者是“圆教”。藏教(三藏)是小乘;通教是通于大、小二乘;别教单指大乘;圆教最高,称为圆教。有的是渐法,有的是顿法,称之为渐教、顿教。华严宗就分为五教:小、始、终、顿、圆。这个净土教,不但是圆是顿,而且是“极圆极顿”之教。对此,我在《大经解》中引证得很多了。有中国的、有外国的论注,都说明了净土教是“极圆极顿”之教。用蕅益大师的话讲,《法华经》和《华严经》的精髓都在《阿弥陀经》里体现了。这两部经典是最圆最顿的经典。既然它们的精髓都在《阿弥陀经》中有所体现,这不正说明净土教也是最圆最顿的吗!不可思议呀!《阿弥陀经》的经名就叫“不可思议”。
我们修任何法门没有不好的,但是对于净土宗,特别提醒一句,千万不要轻视净土,你愿意修其他什么法门,可以接著修,我从来不喜欢劝人说:“你这个法门修不好,换换样”。既然抱定一个法门,那你就要努力去修。但是最好你要求生净土,你不求生净土,也千万不要诽谤净土,你要是诽谤了净土宗,那就是在诽谤“如来大*轮”!你要是这样地谤法,那比“五逆十恶”的罪还大!有些人还自以为自己修得很精进、很不错了,但就是因为你谤法而已经上了谤法的名单。所以,这一点今天提出来向大家作为供养,希望大家千万在言谈举止上注意,不要流露出轻视净土的言论。
净土宗是如此殊胜的,别的法门都是难行道,唯有净土宗是易行道。我们要重视这部《无量寿经》,好好去研究它,要依止这个法门。那么,净土法门的经典中,哪一部是最重要的呢?古人早已替我们作了选择,《无量寿经》称为净土第一经。净土三经、净土四经、净土五经,这其中都有《无量寿经》。大家念的《阿弥陀经》是其中之一,还有《观经》也是其中之一。净土这三经是根本的经,有的加上了《普贤行愿品》,还有的加上了《大势至圆通章》,各个选择不一,于是才有“四经”、“五经”之说。另外还有《后出阿弥陀佛偈经》。尽管许多经典带著说了西方极乐世界,千经万论之中,唯有这《无量寿经》最为重要!在日本非常重视此经,但在中国,念此经的却很少。中国历史上注解《无量寿经》的,从古至今也只有两部:一部是隋朝的慧远大师(还不是净土宗的那个慧远);另一个则是三论宗的祖师,唐朝的嘉祥大师。此外再没有注解《无量寿经》的了。
为什么注解《无量寿经》的本子很少呢?这是因为《无量寿经》的翻译本太多,没有一个最理想的译本,所以尘封于“大藏经”中,就是因为缺少一个善本。至今流传下来的各个译本之间出入很大,出入的程度远远大于《阿弥陀经》、《金刚经》的译本。例如:此经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发愿”,而这五种译本之中,记录“四十八愿”的有两种,即魏译本和唐译本;记录“三十六愿”的有一种,即宋译本;最古的译本汉译本和吴译本,是“二十四愿”。由此可见,有“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等数量不一。平时大家只知道有“四十八愿”,而不知道还有“三十六愿”、“二十四愿”之说。由于没有善本,所以大家不知道读哪一本为好。后来,经过王龙舒居士(著《龙舒净土文》)作了汇集;彭绍升对魏译本也作了删节,称之为“节本”。再加上清咸丰年间的魏莫申(音)汇集的一本,一共形成有八个汇集本。但是这些汇集本都有缺陷,特别是有些汇本,好些文句是汇集者自己写进去的,与原译本不符。有鉴于此,先师夏莲居居士才又汇集了一本,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一本是抗战日本投降之后才定稿的,是最新的,至今成为佛教界公认的一个善本。我所发心注解的也正是这个善本。
一旦“法运”到了,有些经典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这个善本的出现与“法运”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常常也感叹,后人的因缘比古人强的地方也有,这…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