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P18

  ..续本文上一页藏比丘当年发了这个愿。

  所以,《阿弥陀经》里也说,六方佛都赞叹,都于他的国土,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赞叹这个极乐世界,也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也赞叹释迦牟尼佛。“六方佛赞叹”,实际上是“十方佛赞叹”,这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时简化了一点。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摄受经》里是“十方”。其实“十方”、“六方”都是一样的意思,都表示所有的空间。总之,我们之所以得闻这个净土法门,今天都知道这本《无量寿经》,就是这个愿的效果。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这部《无量寿经》。日本的大德写有一本专门注疏《无量寿经》的书,名为《会疏》,其中对于“称我名者”,解释说:“称我名者,此有三义:(1)诸佛称扬彼佛德号;(2)诸佛咨嗟称名之人。如彼小经诚证护念称名之人;(3)诸佛亦咨嗟,亦自称彼佛名。“第一个意思是:十方的佛各个都在称赞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万德庄严。第二个意思是:十方的佛称赞念佛的人,如果咱们念佛,也会被称赞的。因为我们能念佛很不容易呀!咱们国家有十二亿人,其中信佛的有多少?而且肯修净土法门的人又有多少?既使有信净土法门的人,而真正能落实的有多少?大多是有名无实,根本不懂得持名念佛,真正能持名念佛的人不多!如果你能真正地持名,十方诸佛都会赞叹你的,而且包括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都来护持你,”共同护念”。第三个意思:十方诸佛也都在念阿弥陀佛!也在持名念佛,所以十方称赞。

  为什么十方诸佛都来赞叹佛名呢?就是要让十方的众生都能得度。由此也可看出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来。诸佛都在赞叹阿弥陀佛,诸佛都在劝各方的众生,让大家都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去。这就跟其他宗教不一样了,其他教都是宣传“我这好,其他的地方你不要去,你要到我这来才好,其他地方都不好,就我这好”,这样宣传的人,还是凡夫众生呀!凡是佛就不是这样,比如释迦牟尼佛,我们这个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国土,但他就不说:“你们都在我这呆著,当我的教徒,老老实实地只给我礼拜、烧香……”不是这样吧!而是让大家都到极乐世界去,不仅释迦牟尼佛,而且是十方诸佛都在共同地劝大家去。由此我们对于净土宗,不管你信不信,都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对待,我们不能和这些经论上所讲的不一致!佛教经典很多,信这本经或那本经都可以,但是不能去违反,十方诸佛都在赞叹净土法门,我们如果不信净土,而是信禅宗或密宗或其他宗,这都可以,比如密宗一派中的“红教”,要是信了“红教”,那就肯定要信净土宗,因为根据教义,你不能轻视其他法门,这是与经义不合的,是违反佛的旨意的,是不如法的。

  五、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方的众生听到“阿弥陀佛”这句佛号,能够以至诚心相信,并且欢乐心喜,以一切的善根,一心一意地,至纯地、相继地在回向,愿到极乐世界去,乃至你只有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不能因此而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我法藏比丘就永远不成佛了。言外之义,你这样去做,一定能往生!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五逆”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犯有这五逆,罪恶可就大了!不仅五逆,还加上诽谤佛法,这就往生不了极乐世界了!

  以上粗略地解释。如果再说得更细致一点:“至心”,就是最真诚、最真实地至了极点,“心”,就是我们的自心,也就是心的“种、识”。“信”,就是真正地相信。“乐”,就是欢喜。“至心信乐”,就是拿一个真实的、真诚的、圆满的、愿意的、欢喜的、庆幸的心,来信这个极乐世界的存在,而且愿意去。“善根”,就是身、口、意三业所做的善。这个善是坚固不拔的。你做到了这个善,它就会产生力量,产生结果、果实。这个结果分二点:一是你做这一切善事,这个善能生出一个根,有了根就会使你不动摇,所以称“善根”;二是你做这一切善,有了根必然会结出众善果来。“心心”,就是纯一的心。两个心搁在一块就非常纯一了,而别无他心!也就是净念相续,心心相续,一心接一心地只有一念。“回向”,“回”就是回转,“向”就是趋向。正如昙鸾大师著《往生论注》所说:“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把自己的功德回向到众生那去,回向极乐世界去,让众生和自己一起往生极乐世界。“乃至十念”,其中“十念”就是十句阿弥陀佛圣号。《笺注》曰:“十遍称名也”。望西大师说:“经十念顷,专称佛号,为十念也。此言念者,谓称阿弥陀佛。”由此可见两者所说意思相同。

  也许有人会疑问:经文中的“十念”,何以就是指念阿弥陀佛圣号?这种解释有根据吗?我们可以用经典来证明,这个“十念”就是指念“阿弥陀佛”。宋朝译本《无量寿经》中说得很清楚:“所有众生,求生我刹,念吾名号……”这其中当然是指念佛洪名。又《般舟三昧经》云:“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又《观经》言,如果下品地狱相现,叫他观想观不成了,这个时候就让他“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由以上诸经义可见,所谓“十念”,实际就是指称念“阿弥陀佛”。特别是《观经》对此说得更清楚不过了!把“十念”解释为完全是念佛号,这是有经典依据的。《观经》中有“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无量寿经》中也说“至心信乐”,都有“至心”二字,我们怎么念才算是“至心”呢?又如何能“具足十念”呢?对此,鸠摩罗什大师有个最极精要的譬喻:譬如有人,在旷野中遇上了强盗恶贱,挥戈拔剑来杀他,这个人赶紧跑,前面见到一条渡河。若不渡河,自己的脑袋就会保不住了。这时跑的人心里会怎样想呢?就想著我怎么过这条河——我是到了河边穿著衣服过呢,还是脱了衣服过,我穿著衣服过,伏水不方便,我要是脱衣过河,强盗追上来该怎么办……这时,这个跑的人心里没有功夫再想别的了,而只会想著自己如何过河的事。绝对想不起来:人家让我买彩电,我买不买等等其他的事。

  举这个例子,很简单也很生动亲切。我们念起佛号来也是如此,念佛时没有其他事可想,就像被强盗所追而只想著如何渡河一样,我就只想著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别的,这样能念十句,就是十念。实际我们真要做到这样才成,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到了这时,万缘都放下了,就等于过河了。什么功名富贵、什么这个那个、什么是非人我……这一切都没有,才是万缘放下!万缘放下,就包括一切缘,就好像这个过河的人,没有别的法了就是要过河一样,要一念单提。所谓“一念”不是指“我们要过河”,及“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而是指“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

  怎样才能做到万缘放下呢?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梦幻泡影。”把一切放下,不能只是等到临终的时候,我才一切放下,要养成于平时,才能用之于临时。平时就应当多多看破、多多放下。也多多想想这个譬喻。所谓“至心念佛”,什么是至心?万缘放下就是至心。

  下面讲关于不能往生的两种情况:

  所谓“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既犯“五逆”又诽谤正法的人,才不能往生。只是犯“五逆”而不诽谤正法,这样的人可以往生。对此,《观经》有所证明。单是诽谤正法,而不犯“五逆”者,不能往生,这话在《往生论注》中有所提到。但是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另有一种见解,他认为:“五逆”加上谤法的人,如果他于临终之时,真的能忏悔,真的能好好念佛,佛还是摄受的。《往生论注》与《观经疏》之说,并不矛盾。《论注》之说,说明谤法罪业深重,因而令人慎莫谤法;至于《观经疏》则正显弥陀悲愿无尽。果真能临终念佛、忏悔发心,这太难得了,所以佛慈悯,仍然摄受。

  善导大师,日本人最为尊崇至极。认为阿弥陀佛是净土第一祖师,第二祖师就是善导大师了。善导大师专弘《无量寿经》,而且特别赞成这第十八愿。他说:“一一愿言,引第十八愿。”意思是说:一切的愿,都出自这第十八愿。日本人所著《甄解》一书也说:“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由此愿故,使众生生无三恶趣之土,不更恶趣。具相好,现神通,而得灭度,入光寿海故。是以此愿,特为最胜矣!”因为这个愿,众生才能生到没有三恶道的国土去,才能不再堕三恶道 ,虽然你还带著业呢,但你照样可以三十二相好、照样可以有种种神通、照样可以成佛、照样可以入无量光无量寿的智慧海中。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有这第十八愿。

  所以,丁福宝所著《笺注》中也说:“故知四十八愿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愿,而为本愿中之王也。”念佛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功效?这么大的力量?用密宗的话讲,名号是万德所成就,因为万德所成就,才成了这句名号。名号之中含万德。同时,根据密宗大圆满的道理,“声”、“字”都属于“实相”。所以,念的既是佛号,也是万德。也就是既具万德的同时,又在念实相。

  这一讲重点讲的是“五大愿”,就讲到此。(第六讲完)

  第七讲

  作为最后一讲,从《金刚经》我们完全谈到《无量寿经》了,今天所要讲的是《无量寿经》的宗要,即它的宗旨、要领。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第一经。关于净土法门的殊胜,在《无量寿经解》第一卷开头有这样几句话予以说明:“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净土法门是一乘法,是了义法。佛所说的法中,许多是三乘法,让大家证阿罗汉、证圆觉、修菩萨道…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