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P18

  ..續本文上一頁藏比丘當年發了這個願。

  所以,《阿彌陀經》裏也說,六方佛都贊歎,都于他的國土,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贊歎這個極樂世界,也贊歎阿彌陀佛的功德,也贊歎釋迦牟尼佛。“六方佛贊歎”,實際上是“十方佛贊歎”,這是鸠摩羅什大師翻譯時簡化了一點。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贊淨土攝受經》裏是“十方”。其實“十方”、“六方”都是一樣的意思,都表示所有的空間。總之,我們之所以得聞這個淨土法門,今天都知道這本《無量壽經》,就是這個願的效果。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上一而再,再而叁地講這部《無量壽經》。日本的大德寫有一本專門注疏《無量壽經》的書,名爲《會疏》,其中對于“稱我名者”,解釋說:“稱我名者,此有叁義:(1)諸佛稱揚彼佛德號;(2)諸佛咨嗟稱名之人。如彼小經誠證護念稱名之人;(3)諸佛亦咨嗟,亦自稱彼佛名。“第一個意思是:十方的佛各個都在稱贊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萬德莊嚴。第二個意思是:十方的佛稱贊念佛的人,如果咱們念佛,也會被稱贊的。因爲我們能念佛很不容易呀!咱們國家有十二億人,其中信佛的有多少?而且肯修淨土法門的人又有多少?既使有信淨土法門的人,而真正能落實的有多少?大多是有名無實,根本不懂得持名念佛,真正能持名念佛的人不多!如果你能真正地持名,十方諸佛都會贊歎你的,而且包括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都來護持你,”共同護念”。第叁個意思:十方諸佛也都在念阿彌陀佛!也在持名念佛,所以十方稱贊。

  爲什麼十方諸佛都來贊歎佛名呢?就是要讓十方的衆生都能得度。由此也可看出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來。諸佛都在贊歎阿彌陀佛,諸佛都在勸各方的衆生,讓大家都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去。這就跟其他宗教不一樣了,其他教都是宣傳“我這好,其他的地方你不要去,你要到我這來才好,其他地方都不好,就我這好”,這樣宣傳的人,還是凡夫衆生呀!凡是佛就不是這樣,比如釋迦牟尼佛,我們這個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國土,但他就不說:“你們都在我這呆著,當我的教徒,老老實實地只給我禮拜、燒香……”不是這樣吧!而是讓大家都到極樂世界去,不僅釋迦牟尼佛,而且是十方諸佛都在共同地勸大家去。由此我們對于淨土宗,不管你信不信,都應當有一個正確的對待,我們不能和這些經論上所講的不一致!佛教經典很多,信這本經或那本經都可以,但是不能去違反,十方諸佛都在贊歎淨土法門,我們如果不信淨土,而是信禅宗或密宗或其他宗,這都可以,比如密宗一派中的“紅教”,要是信了“紅教”,那就肯定要信淨土宗,因爲根據教義,你不能輕視其他法門,這是與經義不合的,是違反佛的旨意的,是不如法的。

  五、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十方的衆生聽到“阿彌陀佛”這句佛號,能夠以至誠心相信,並且歡樂心喜,以一切的善根,一心一意地,至純地、相繼地在回向,願到極樂世界去,乃至你只有十句“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不能因此而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我法藏比丘就永遠不成佛了。言外之義,你這樣去做,一定能往生!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者。“五逆”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犯有這五逆,罪惡可就大了!不僅五逆,還加上誹謗佛法,這就往生不了極樂世界了!

  以上粗略地解釋。如果再說得更細致一點:“至心”,就是最真誠、最真實地至了極點,“心”,就是我們的自心,也就是心的“種、識”。“信”,就是真正地相信。“樂”,就是歡喜。“至心信樂”,就是拿一個真實的、真誠的、圓滿的、願意的、歡喜的、慶幸的心,來信這個極樂世界的存在,而且願意去。“善根”,就是身、口、意叁業所做的善。這個善是堅固不拔的。你做到了這個善,它就會産生力量,産生結果、果實。這個結果分二點:一是你做這一切善事,這個善能生出一個根,有了根就會使你不動搖,所以稱“善根”;二是你做這一切善,有了根必然會結出衆善果來。“心心”,就是純一的心。兩個心擱在一塊就非常純一了,而別無他心!也就是淨念相續,心心相續,一心接一心地只有一念。“回向”,“回”就是回轉,“向”就是趨向。正如昙鸾大師著《往生論注》所說:“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衆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把自己的功德回向到衆生那去,回向極樂世界去,讓衆生和自己一起往生極樂世界。“乃至十念”,其中“十念”就是十句阿彌陀佛聖號。《箋注》曰:“十遍稱名也”。望西大師說:“經十念頃,專稱佛號,爲十念也。此言念者,謂稱阿彌陀佛。”由此可見兩者所說意思相同。

  也許有人會疑問:經文中的“十念”,何以就是指念阿彌陀佛聖號?這種解釋有根據嗎?我們可以用經典來證明,這個“十念”就是指念“阿彌陀佛”。宋朝譯本《無量壽經》中說得很清楚:“所有衆生,求生我刹,念吾名號……”這其中當然是指念佛洪名。又《般舟叁昧經》雲:“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又《觀經》言,如果下品地獄相現,叫他觀想觀不成了,這個時候就讓他“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由以上諸經義可見,所謂“十念”,實際就是指稱念“阿彌陀佛”。特別是《觀經》對此說得更清楚不過了!把“十念”解釋爲完全是念佛號,這是有經典依據的。《觀經》中有“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無量壽經》中也說“至心信樂”,都有“至心”二字,我們怎麼念才算是“至心”呢?又如何能“具足十念”呢?對此,鸠摩羅什大師有個最極精要的譬喻:譬如有人,在曠野中遇上了強盜惡賤,揮戈拔劍來殺他,這個人趕緊跑,前面見到一條渡河。若不渡河,自己的腦袋就會保不住了。這時跑的人心裏會怎樣想呢?就想著我怎麼過這條河——我是到了河邊穿著衣服過呢,還是脫了衣服過,我穿著衣服過,伏水不方便,我要是脫衣過河,強盜追上來該怎麼辦……這時,這個跑的人心裏沒有功夫再想別的了,而只會想著自己如何過河的事。絕對想不起來:人家讓我買彩電,我買不買等等其他的事。

  舉這個例子,很簡單也很生動親切。我們念起佛號來也是如此,念佛時沒有其他事可想,就像被強盜所追而只想著如何渡河一樣,我就只想著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別的,這樣能念十句,就是十念。實際我們真要做到這樣才成,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到了這時,萬緣都放下了,就等于過河了。什麼功名富貴、什麼這個那個、什麼是非人我……這一切都沒有,才是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就包括一切緣,就好像這個過河的人,沒有別的法了就是要過河一樣,要一念單提。所謂“一念”不是指“我們要過河”,及“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而是指“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

  怎樣才能做到萬緣放下呢?正如《金剛經》所雲:“如夢幻泡影。”把一切放下,不能只是等到臨終的時候,我才一切放下,要養成于平時,才能用之于臨時。平時就應當多多看破、多多放下。也多多想想這個譬喻。所謂“至心念佛”,什麼是至心?萬緣放下就是至心。

  下面講關于不能往生的兩種情況:

  所謂“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既犯“五逆”又誹謗正法的人,才不能往生。只是犯“五逆”而不誹謗正法,這樣的人可以往生。對此,《觀經》有所證明。單是誹謗正法,而不犯“五逆”者,不能往生,這話在《往生論注》中有所提到。但是善導大師在《觀經疏》另有一種見解,他認爲:“五逆”加上謗法的人,如果他于臨終之時,真的能忏悔,真的能好好念佛,佛還是攝受的。《往生論注》與《觀經疏》之說,並不矛盾。《論注》之說,說明謗法罪業深重,因而令人慎莫謗法;至于《觀經疏》則正顯彌陀悲願無盡。果真能臨終念佛、忏悔發心,這太難得了,所以佛慈憫,仍然攝受。

  善導大師,日本人最爲尊崇至極。認爲阿彌陀佛是淨土第一祖師,第二祖師就是善導大師了。善導大師專弘《無量壽經》,而且特別贊成這第十八願。他說:“一一願言,引第十八願。”意思是說:一切的願,都出自這第十八願。日本人所著《甄解》一書也說:“四十八願雖廣,悉歸第十八願。……由此願故,使衆生生無叁惡趣之土,不更惡趣。具相好,現神通,而得滅度,入光壽海故。是以此願,特爲最勝矣!”因爲這個願,衆生才能生到沒有叁惡道的國土去,才能不再墮叁惡道 ,雖然你還帶著業呢,但你照樣可以叁十二相好、照樣可以有種種神通、照樣可以成佛、照樣可以入無量光無量壽的智慧海中。這是爲什麼?就是因爲有這第十八願。

  所以,丁福寶所著《箋注》中也說:“故知四十八願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願,而爲本願中之王也。”念佛爲什麼能有這麼大的功效?這麼大的力量?用密宗的話講,名號是萬德所成就,因爲萬德所成就,才成了這句名號。名號之中含萬德。同時,根據密宗大圓滿的道理,“聲”、“字”都屬于“實相”。所以,念的既是佛號,也是萬德。也就是既具萬德的同時,又在念實相。

  這一講重點講的是“五大願”,就講到此。(第六講完)

  第七講

  作爲最後一講,從《金剛經》我們完全談到《無量壽經》了,今天所要講的是《無量壽經》的宗要,即它的宗旨、要領。

  《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第一經。關于淨土法門的殊勝,在《無量壽經解》第一卷開頭有這樣幾句話予以說明:“淨土法門者,乃一乘了義……”淨土法門是一乘法,是了義法。佛所說的法中,許多是叁乘法,讓大家證阿羅漢、證圓覺、修菩薩道…

《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