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聲聞乘”、“圓覺乘”、“菩薩乘”這叁乘稱爲“叁乘法”。等到最後,佛說《法華》的時候,就彙叁爲一了,也就不再說“叁乘法”了。“叁乘”是一種權說,是權巧的說法,因爲佛初轉*輪時,衆生根器還不夠,不能把真實的法向大家和盤脫出,所以給衆生先講“叁乘法”。說到最後究竟處,那就是“一乘法”。統統都要成佛,這就叫做“一乘法”。它是最究竟的法!佛最真實的說法!不是佛爲了將就衆生的根器而說的權巧法,而是表佛境界的法!《無量壽經》則正是這“一乘法”。因爲對于“極樂世界”,在《往生論》裏有這樣的話:“二乘種不生”。只是爲了自覺而發的二乘種性的願心,是不能往生的!到了極樂世界,純粹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轉)。諸上善人都是發心的大菩薩!大家經常所說的“有聲聞乘”,這個“聲聞”,不是就他發心而言的,而是就他的斷惑而言的。他的斷惑水平相當于“聲聞乘”的水平,但實際他所發的心卻是“大乘心”,是一乘法。因此淨土法門與《法華》所說的“一乘法”,兩者是一回事。都是最殊勝的、最圓滿的、最究竟的、最真實的法!
佛所教的法中,分有“了義教”與“不了義教”兩種。“了義”就是徹底的;“不了義”就是不徹底的。那麼,怎麼叫“了義”,怎麼叫“不了義”呢?凡是講“諸法實相”的經典,就是“了義”的經典;凡是沒有講到“諸法實相”的經典,就不是“了義”的經典,即是“不了義”。
因爲衆生根器、水平都各不相同,所以佛說的法也各不相同。對水平低的,就講“不了義法”;水平高的就講“了義法”。所以,常常你會發覺這部經與那部經好像有沖突而不一樣,按現在的話講,就是有矛盾,原因就在于此!那麼,兩部經有了矛盾怎麼辦呢?都是佛說的,我聽哪個呢?其實,佛早就告訴我們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依止于那個“了義”的教說,而不能依止于“不了義”的教說。也就是說,哪本經是了義經,就依止于哪本經。
淨土法門是“了義”的教。《阿彌陀經》中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十方諸佛都來贊歎阿彌陀佛,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乘了義”的教!“萬善同歸,叁根普被、凡聖齊收……”永明延壽大師有一部《萬善同歸集》,說一切善最後所得的果,都是要彙到“阿彌陀佛”這個大願之海中,就像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中一樣,一切善行最後所歸宿的,你要得到的最終善果,就是要最終都歸宿到彌陀的願海之中。
有許多法,只是上根之人修起來合適,下根人就很困難了,比如參禅,許多人就不相信有“頓法”,甚至有些修禅宗的出家人也不相信,那就不好辦了!由于根器的原因,所以不可能人人都接受頓法,學密法也是如此。包括前面提到過的我那個師兄弟在內,許多人學了密法之後,發神經病的人不只一個二個,有很多。這倒不是因爲“法”有問題,而是因爲修法的人根器不夠造成的。根器不夠就會生出障礙,引起魔障,下場很慘!
只有淨土法門,才能叁根普被。你再沒有水平的也可以往生。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太太,往生之時很安祥的,比活著的人都要安祥,她雖然大字不識,就這樣的水平,她卻往生得很好。所以,不是只有永明大師、智者大師乃至文殊菩薩才能往生極樂世界,而是“叁根普被”。
有的法,你叫上上根的人修,他還不耐煩、不願意修呢!我個人就是個狂妄的人。當年,對于有些說法,我還聽不進去,覺得不入耳,後來是《金剛經》才把我給折服了。所以說有的法不是叁根普被。而淨土法門則不然,唯獨淨土法門,最上根器的人學也不屈才,最下根的人學,也可以入門,真正是凡聖齊收。
“橫超叁界,迳登四土,極圓極頓,……”淨土法門的特殊之處,在于橫超叁界,這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要離開這個欲界,按普通的修行方法是很難的!“欲界”包括欲界天,佛教稱之爲“帝釋”。即是欲界,那還有男女之情。“欲界”上面就是“色界”,色界成爲梵天。梵天修梵行、清淨行。要按普通的法門來說,一個人在一生中,只要有一次男女行爲,就已經不清淨了,就不能再生梵天了。生天就這麼難!“色界”之上還有“無色界天”。要想豎出“叁界”,就要把見惑、思惑完全斷盡才成。不僅是咱們人類的見惑、思惑,“欲界天”、“色界天”乃至“無色界天”的見惑、思惑統統都要斷得幹幹淨淨。高了不說,就拿咱們人類而言,思惑中的“貪、嗔、癡、慢”這四個字,誰敢說自己已斷盡了一種?我看不見得有吧!連“欲界”中的“貪、嗔、癡、慢”都沒人敢說斷盡,那就更不要說“色界”、“無色界”的“貪、嗔、癡、慢”這四毒了,所以,這個豎出“叁界”是太難了!
而現在這個淨土法門,是“橫出叁界”,是依仗佛的願力加被的方法出“叁界”。就好比一個竹竿,裏面有個小蟲子,它要沿著這個長竿一節一節地咬出去,那就太困難了!豎著咬,不知要咬到何時才能出去,而如果要橫著咬呢,只要橫著咬個窟窿不就出來了嗎!也就是說,只要我們一生勤苦,老老實實地修持,認認真真地念佛,你咬通了,就可以出“叁界”了,這種出“叁界”是“橫出叁界”。順著竹竿一節節地咬出來,這是“豎出叁界”,橫著咬出來是“橫出叁界”,這一生就可以辦到!
我曾經問過貢噶上師:“咱們密宗都是即身成就,也就是即身成佛,往生淨土算不算是即身成佛?”他反問了我一句:“你說的是哪個淨土呀?”我說:“我問的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他說:“啊!那就是、那就算!”所以,我們一生中便能得到大成就,唯有這個淨土法門是最易行道!
所謂“迳登四土”,就是說你一旦到了極樂世界,到了“凡聖同居土”,不可思議處就在于,它與“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是同等的,你生一土,就等于是生四土,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這個“同居迳登四土”,不但是圓教,而且還是“極圓極頓”之教。
天臺宗判教:藏、通、別、圓。其中最高者是“圓教”。藏教(叁藏)是小乘;通教是通于大、小二乘;別教單指大乘;圓教最高,稱爲圓教。有的是漸法,有的是頓法,稱之爲漸教、頓教。華嚴宗就分爲五教:小、始、終、頓、圓。這個淨土教,不但是圓是頓,而且是“極圓極頓”之教。對此,我在《大經解》中引證得很多了。有中國的、有外國的論注,都說明了淨土教是“極圓極頓”之教。用蕅益大師的話講,《法華經》和《華嚴經》的精髓都在《阿彌陀經》裏體現了。這兩部經典是最圓最頓的經典。既然它們的精髓都在《阿彌陀經》中有所體現,這不正說明淨土教也是最圓最頓的嗎!不可思議呀!《阿彌陀經》的經名就叫“不可思議”。
我們修任何法門沒有不好的,但是對于淨土宗,特別提醒一句,千萬不要輕視淨土,你願意修其他什麼法門,可以接著修,我從來不喜歡勸人說:“你這個法門修不好,換換樣”。既然抱定一個法門,那你就要努力去修。但是最好你要求生淨土,你不求生淨土,也千萬不要誹謗淨土,你要是誹謗了淨土宗,那就是在誹謗“如來大*輪”!你要是這樣地謗法,那比“五逆十惡”的罪還大!有些人還自以爲自己修得很精進、很不錯了,但就是因爲你謗法而已經上了謗法的名單。所以,這一點今天提出來向大家作爲供養,希望大家千萬在言談舉止上注意,不要流露出輕視淨土的言論。
淨土宗是如此殊勝的,別的法門都是難行道,唯有淨土宗是易行道。我們要重視這部《無量壽經》,好好去研究它,要依止這個法門。那麼,淨土法門的經典中,哪一部是最重要的呢?古人早已替我們作了選擇,《無量壽經》稱爲淨土第一經。淨土叁經、淨土四經、淨土五經,這其中都有《無量壽經》。大家念的《阿彌陀經》是其中之一,還有《觀經》也是其中之一。淨土這叁經是根本的經,有的加上了《普賢行願品》,還有的加上了《大勢至圓通章》,各個選擇不一,于是才有“四經”、“五經”之說。另外還有《後出阿彌陀佛偈經》。盡管許多經典帶著說了西方極樂世界,千經萬論之中,唯有這《無量壽經》最爲重要!在日本非常重視此經,但在中國,念此經的卻很少。中國曆史上注解《無量壽經》的,從古至今也只有兩部:一部是隋朝的慧遠大師(還不是淨土宗的那個慧遠);另一個則是叁論宗的祖師,唐朝的嘉祥大師。此外再沒有注解《無量壽經》的了。
爲什麼注解《無量壽經》的本子很少呢?這是因爲《無量壽經》的翻譯本太多,沒有一個最理想的譯本,所以塵封于“大藏經”中,就是因爲缺少一個善本。至今流傳下來的各個譯本之間出入很大,出入的程度遠遠大于《阿彌陀經》、《金剛經》的譯本。例如:此經中最重要的內容是“發願”,而這五種譯本之中,記錄“四十八願”的有兩種,即魏譯本和唐譯本;記錄“叁十六願”的有一種,即宋譯本;最古的譯本漢譯本和吳譯本,是“二十四願”。由此可見,有“二十四”、“叁十六”、“四十八”等數量不一。平時大家只知道有“四十八願”,而不知道還有“叁十六願”、“二十四願”之說。由于沒有善本,所以大家不知道讀哪一本爲好。後來,經過王龍舒居士(著《龍舒淨土文》)作了彙集;彭紹升對魏譯本也作了刪節,稱之爲“節本”。再加上清鹹豐年間的魏莫申(音)彙集的一本,一共形成有八個彙集本。但是這些彙集本都有缺陷,特別是有些彙本,好些文句是彙集者自己寫進去的,與原譯本不符。有鑒于此,先師夏蓮居居士才又彙集了一本,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看到的這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一本是抗戰日本投降之後才定稿的,是最新的,至今成爲佛教界公認的一個善本。我所發心注解的也正是這個善本。
一旦“法運”到了,有些經典也就應運而生了,所以這個善本的出現與“法運”有很大的關系。我們常常也感歎,後人的因緣比古人強的地方也有,這…
《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