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P17

  ..续本文上一页圆寂”、“涅槃”的含义就是万德具备,诸障俱空。

  大乘涅槃不同于小乘的涅槃。大乘涅槃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而小乘涅槃只具备“解脱德”,他虽解脱了,但并没有证“法身”,还没有证得“无上智慧”,因而只有一德。大涅槃是“常、乐、我、净”,而小乘涅槃只有“常、乐、净”而没有证得法身的“真我”。因为他还没有恢复就已经寂灭了。

  知道了什么是“圆寂”,什么是“涅槃”,还要了解什么是生死。

  生死分为两种:一分段生死,二变异生死。证得阿罗汉果,只能离开了“分段生死”,虽然出于生死,但还是像一般凡夫一样,还是要一段一段地了生死。而只有到了菩萨果位,才有“变异生死”。从初地菩萨到二地菩萨也叫“生死”。从初地死后入二地就是“变异生死”。跟咱们一般凡夫的生死完全不一样!小乘的涅槃还达不到这一步。所以,我们说要证大涅槃,就是要成佛,这也是佛的一个本愿!

  生到极乐国土,所有的人都在内,不管你带业不带业,不管你带业多少、带惑多少,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一步步的,最终各个将来能够彻底远离分别,诸根都能彻底寂静,最后都能证大涅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我们看,弥陀“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了众生,头一愿就是愿一切众生都生到极乐去,这个极乐国没有三恶道,你不必再受苦了。这念念为众生成佛呀!不是为了得一种安乐、得一种享受,而是究竟的觉悟。念念为正觉,为菩提,这才是法藏比丘初发此广大殊胜、利益彻底究竟的大愿。是最容易的法,让众生最苦的罪都避免了,不再入三恶道、再不退转了、永远不退转了,而且个个来后个个成佛!这个愿是善导大师所指出的,五个愿中的核心

  二、第十三愿:光明无量愿。“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我要是成了佛,我的光明是无量无边的,普照十方,“十方”包括东西南北四方,以及四角、上下共为十方。这一切的地方,我光明都能够普照得到,没有一处不照到的!“绝胜诸佛”就是说,我一定要超过一切佛的光明。对此话,大家一定要小心领会,不要错解!不小心可就变成“修罗”(六道之一)了。为什么呢?逞强好胜是“修罗”的特点。佛说这话可不是这个意思。佛是愿意这个光明能够有更大的饶益性,使众生更能够受真实之利,而给众生利益更大,这个愿望要胜于诸佛。所以这不是逞强好胜的意思,而是表明阿弥陀佛的悲愿更大!对此,后面“光明遍照品”中便有说明。经中说,诸佛的光明是有大有小的、有远有近的,而只有这阿弥陀佛号无量光。为什么会这样呢?佛与佛是平等的,法与法也是平等的。为什么光有不同呢?就是因为在因地作菩萨的时候,每位所发的愿有大小不同,因而最后成就所发之愿后,这个愿力也就有大小的不同了,所现的光明当然也大小不同了,原因就在于此。所以阿弥陀佛称为大愿王,就是因为法藏比丘在因地发愿最大,一旦成佛后当然光明也就最为无量了!

  日本有古大德写有一本《甄解》,其中说明这个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为真正的报身佛的功德。”又说此光寿无量二愿是“方便法身大悲之本。”也就是法身行方便,是佛大慈大悲的根本。所以发愿要达到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这完全不同于“修罗”的好胜。

  因为无量寿命竖穷三际,佛身常住,所以众生才有所依靠;无量之光横遍十方,可以照到一切处而无遗漏,且德用遍周,功德达到任何一方,所以能使众生当即便可因加持力而离开苦恼得以安乐。我们能有今天,其实都是在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摄受之下,才得以这样(地球因有光方显此地球世界)。所谓“无量光”就是无量无量的世界,无量的世界都被摄受教化无尽。所谓“摄受”,就是说像吸铁石一样,而我们就是这被吸的铁。所谓“教化”,就是说我们虽然是铁了,但还在愚痴沉迷之中,佛要把我们这些无量无尽的众生叫醒。要想叫醒,就必须“无量光”,这样才能够去摄化无尽,德用遍周。这是佛的用心之处!我们如果只知道佛如何殊胜、如何光明无量,而不知道他为什么发这个愿,是因为我们没有体会到佛的用心。只有体会了佛的用心,我们才知道感恩啊!才知道在心上用功啊!

  日本还有一位法师,他曾著有《望西楼》一书,他的名子也叫“望西”,就是老望著西边。法师说:“横摄十方虚空无边,故国土亦无边。国土无边故众生亦无边。众生无边,故大慈亦无边。大慈无边,故光明亦无边。光明无边,故摄取亦无边。以要言之,欲益无边,故光无边。”意思是说,佛所摄受的虚空是没有边的,所以国土也就没有边,国土中的众生也没有边了,由于众生无边,你要大慈大悲也就没有边,所以光明也就没有边。这个“光明”,我们就可以体会为“慈心”的意思。佛发出光也就是要摄受我们,给我们利益也是无边的。总之,想要利益无边的大众,就要光明无边。

  最近我接到过一封来信,来信人说:“我们这里有许多的黑教,我不信,他们就用什么东西来降服于我,我应该怎么办?”其实念佛的人怕什么呢?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人来信说,他身边有个外道,总要对付他……这说明这些人信心不足,你要是真正念佛,那就真如《十往生经》上所说的,阿弥陀佛从极乐世界派二十五位菩萨随时随地都在护持你,所以你根本用不著再念一个什么咒,以求得一个咒的方法来对付那些邪道的外侵,否则就是多事了。

  所谓“光明无边、摄受无边”,总结起来说,就是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所以功德才无边。这就是法藏比丘发此大愿的根本所在!因而也就是要胜于诸佛千万亿倍。

  三、第十五愿:寿命无量愿。“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我作佛时寿命无量,这与释迦牟尼佛不一样,阿弥陀佛是不涅槃的,所以寿命无量。国中有无数的声闻,所谓“声闻”就是断了思惑,但这里所指的“声闻”不是真正的就小乘而言的声闻,因为发小乘心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对此,《往生论》有所论证,正所谓“小乘种不生”。所以这里指的都是大乘,达到了断思惑的水平。所谓“天人”,指的也不是六道之天人道,而是泛指凡人生到极乐世界,我们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天人”。“声闻”、“天人”无数,并且往生后,跟佛的寿命一样,也是无量的。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佛的寿命无量,才能使我们能永久的有所依止。在地球,我们这个世界是做不到的,如能有佛长久住世该有多好啊!而现在我们这个世界已经到了“末法时代”,连“像法时代”都已经不是了,佛法将来还要有灭的时候。而西方极乐世界则永远是保持“正法”。佛永远在世,人民寿命因而也就无量!日本高僧澄宪有云:“人民寿命无量,净土第一德也。”寿命无量,这是第一德。你去了之后,就会寿命无量,就没有什么“死”可言的了,你只有证“大涅槃”,而没有“死”了,因而寿命是第一德!又云:“修行佛道者,死魔为恐,生死间隔,退缘根本也……。”修行佛道的人,“分段生死”这个现像是退转的根本。今生虽好,但来生可就保不准了!历史上的“三车和尚”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车和尚”生前与玄奘大师约好了,转世后他是要出家的,可等他转世投胎到了富贵的官宦人家后,他却今非昔比了,花天酒地的他根本就不想出家了,还是玄奘大师让皇帝下令逼著他才出了家,等他出家之后,他还跟玄奘大师提出条件说:“皇帝有圣旨我才不得不出家,可是你得允许我一件事,就是要一车的美女陪著我,我还离不开美厨,我若每天没有燕窝、鱼肉,我就活不下去……”我们看就是这样的人一转世后,前生的事也都忘记了。他当年在雪山修行,一“定”就是多少劫,等遇到了玄奘大师才出了定,并答应大师:“等你从印度回来,到皇宫里去找我,我定会跟你出家……”结果一转世就全忘记了。于是玄奘大师答应了他的要求。所以称为“三车和尚”,就是一车是美女、一车是厨房,再一车是经书。后来他遇到了文殊菩萨,经过教化才使他把那两车不要了。这其间经过了多少的挫折,要知道他生前是很有修行的呀!有很深的定力,他能自在地转世,但来生还落得如此,所以对这个“退缘”,有的人说:“修行就是今生为来世修。”而来生你很不保险呀!大家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可要问你一些经历过的事,你不见得想得起来,甚至全忘了。这辈子的事还有记不清的,连自己的事都有时忘得一干二净,你还能等到下辈子还记忆起来,这很困难的!所以,生死间隔是退缘的根本。

  既然到了极乐世界,又见了佛、又闻了法、又有圣众、又有善友、又有快乐、又无诸苦……,可是寿命很短,那就像没有底的杯子,是没有用的!无论怎样,必须得有寿命才成,因而这“寿命无量”是净土第一德!寿命无量,我们才能彻底地成就,因为没有使你退转的缘!到了极乐世界,你不必为生活等等问题而苦恼,而处处都能使你精进。而且,佛的寿命无量、你的寿命也无量,这就保障了你迟早定能成佛!

  四、第十七愿:诸佛称叹愿。“我作佛时,十方诸佛,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量诸佛,都在称叹我阿弥陀佛这个名号,都在称叹我极乐国土的庄严殊胜,如若不是这样,那我便不能成为佛。前面提到的望西和尚对此解释说:“六八愿中,此愿最要。”所谓“六八愿”,就是指“四十八愿”。他说这个愿最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要是没有这个愿,那么我们今天还能知道有净土、有西方极乐世界吗?就不知道了呀!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愿,所以释迦牟尼佛才给我们讲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不然,十万亿国土的事情,我们怎么会知道呢!就是阿罗汉也不可能知道呀!只佛说我们才知道,而佛为什么说呢?就是因为法…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