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量寿经》会集本是极为必要的!仅是在有几个愿上就有这么大的差别,是“二十四”还是“四十八”?再加上“三十六愿”那差别就又多了!要知道,魏译本中的所谓“四十八愿”,其实不够“四十八愿”,因为有重覆的地方。而所谓的“二十四愿”其实也不仅仅只有二十四个愿,其中一个愿中还包含一两个愿。以魏译本为例,其中就有重覆的地方。比如魏译本笫二十八愿:“若我成佛,国中众生,读诵经典,教授演说,若不得胜辩才者,不取正觉。”意思是说:我要是成了佛,国中菩萨,受持、演说、诵经,如若有不得到智慧者,我不得正觉。诸菩萨有我国土都能得到智慧辩才。下面是第二十九愿:“若我成佛,国中菩萨有不成就无边辩才者,不取正觉。”比较前后这两愿,前者是“胜辩才者”后者是“无边辩才者”。只是后者中前者稍微扩充了一点而已。所以这样分成两个愿,就使得“四十八愿”不足四十八了。另外,在古译本中,只有吴译本中有“国无女人,莲花化生”愿。都知道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了,都变成了三十二丈夫相了,而且不需要女人,都是莲花化生,都是莲花化身,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这个愿出自哪?只有吴译本中有。因此,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来,我们想要把各种译本中的精华都了解了,就必须要把这几种译本都看过才成!在新的夏会本上,既有“二十四”也有“四十八”,不仅避免了重覆,而且对各译本没有的重要的愿作以相互补充,“国无女人愿”就是一个例子。因此说,公认这部夏会本是汇集了九种本之后的一个善本,是有道理的!
关于译本的出入处,属《无量寿经》最大,其他经典在译本上也存在出入,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翻译者每个人的译笔不同,而且古印度文,都是贝叶文,都是零散的一篇一篇的,没有装订成册。有可能翻译时,有的人依据的经文少了一篇或因树叶残破,丢了一块……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存在。另外,经文由人辗转抄写,也是造成各种译本不同的原因之一。但是尽管有这些原因,也不至于像《无量寿经》这样有这么大的出处,这也同时表明了此经的特殊性。说明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肯定不只一次!这次说法,弟子作了记录,阿难回忆起来第二次又说,如此,每次说此经的物件不同,这就可能大有出处了。
怎么证明佛不只一次讲过此经呢?唐译本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就是一个说明,此出自于《大宝积经》中的一段。这就说明在佛说《大宝积经》的时候又说了一遍《无量寿经》。只不过在说《大宝积经》时,没有提到咱们这个世界的“五恶、五痛、五烧”罢了。因为说《大宝积经》时是个大法会,“无量寿如来会”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没有全说。
因为《无量寿经》是净土第一经,所以佛很重视,而多次说,再有人多次译,这其中便有很大的差别了!把各种译本汇集起来的原因也在于此。这就是我对有些人犯的第一个错误认识给予的解答。
第二个问题:我们所说的“四十八愿”,实际上还是“四十八愿”,因为真正有“四十八愿”,只不过夏会本中,把四十八愿分为二十四段,所以出现“二十四”的原因。而且比之任何一本都完整。
在海外,有人反对“带业往生”,这个人写了许多文章,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他说:“经中没有出现带业往生的字样,因此带业往生是错误的!”这个人不是修净土宗的,当他看到有许多人修了净土宗,而不跟他修密宗了,所以他才问:“为什么大家修净土呢?”有的人说:“我们不可能一生成就,所以修净土可以带业往生。”于是他当然要破“带业往生”,目的就在于此!因为他写了许多文章,著了许多书,流传影响得很大,所以这里提出来作为第二个问题来讨论。
这“四十八愿”,我们把其中最殊胜的愿挑出来和大家一起研究。根据善导大师的说法,“四十八愿”中,我们挑出五愿:1、定成正觉愿,2、光明无量愿,3、寿命无量愿,4、诸佛称叹愿,5十念必生愿。善导大师认为这五愿是愿中的精华,因此我们在谈到了“带业往生”之后,就谈这五愿。我在拙作 《大经解》中都作了解释,这里就不多谈了。
那么,怎么证明可以“带业往生”呢?在夏老的会本《无量寿经》,其中〈发大誓愿第六品〉第一条国无恶道愿、第二条不堕恶趣愿,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既然来了之后,他就不会再堕落到恶趣里去了,那么就是说,各种众生都可以来,极乐国土中根本没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没有三恶道。正如《阿弥陀经》所说:尚无恶趣之名,何况有实。所以,不像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苍蝇、蚊子什么都有。特别是畜牲、饿鬼、地狱,极乐世界是没有的!而且众生一旦生到极乐世界,他就不会再堕落回去。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不再回?是佛要发个愿不再回呢?还是他根本就没有业了呢?佛虽没有说,但他根本还是有业。这在《观经》中有所说明。在《观经》中说:罪恶之中,五逆十恶,临终地狱都现了,但只要你能念十句“阿弥陀佛”,每一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也就因此而得往生。
那么这个往生后,到底彻底消业了没有呢?是消了不少的业,但还是没有消完啊!对此,蕅益大师讲过:每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可是无论你早上念佛、中午念佛、晚上也念佛,这样念上一百年,无量劫以来的业,也只消得如手指盖内的土那么少呀!所以光有“十念”是消不完所有的业的!而临终能“十念”可以消八十亿劫的重罪业,那完全是感佛愿力加被的结果!佛接引你,尽管你还有很多业带著。否则,由这些恶业牵引你还是要堕恶趣的!就是由于佛的愿力才使你得以往生的。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我们罪业全消完了,根本也就没有再堕恶趣的可能性了,那么法藏比丘也就无需再发这个愿了!为什么还要发这个愿呢?道理就在于此!通过蕅益大师的话,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啊!
我们再看第二十一愿:悔过得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中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通过这一“悔过得生愿”,我们就看得更清楚了!如果一个人宿恶有很多罪业,但“闻我名字,即自悔过”听到我的名字就悔过了,改悔了,于是“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其中这个“愿”很重要!说明你光持经、持戒,这只能使你将来命终之时可以生天或生到别的道上去,而唯有“愿生我刹”才可以“不复更三恶道”。既使你有多大的罪业,命终之时也无需再经三恶道了。也就是说,你只要肯悔过、肯念佛号、愿生净土,你就可以生到极乐世界了,而不需要再经三恶道了,因为你的这些罪业,由于佛的愿力超过了你的业力,所以可以往生,等到了极乐世界后继续修行,继续做功德,继续消宿业,所欠的债加倍奉还了,也就了清了。
在这个愿中,佛并没有说:你必须修到把业都消了才可以往生。所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要往生,就只有这个法子最容易!我们是带著罪业往生的,带惑往生的。如若非要等断了见惑、思惑业,那就证了“阿罗汉果”了,也就不再是易行道,而是难行道了。极乐世界也就不会再有“凡圣同居土”了。而等你见惑、思惑都断了,证得阿罗汉,而发大乘心往生的话,生到的是“方便有余土”。所以我们现在修行净土法门,一般往生后,生到的是“凡圣同居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就是带业往生,带惑往生,见思惑都还没有断!所以我们才称凡夫。对此,蕅益大师说过:是凡夫,可是不退转。由于不退转,所以跟“阿鞞跋致”、跟大菩萨一样,甚至等于“一生补处”,而实际还是凡夫。而十方世界没有这种情况,这是特例,这种特例就是由于阿弥陀佛大愿所形成的,是大愿的结果。因而是不可思议的!
下面正式接著谈善导大师关于阿弥陀佛大愿核心的这五大愿:
一、第十二愿:定成正觉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定成正觉,就是所有众生,生到我的国土之后,他就远离分别了。说起“分别”来,我们这些凡夫都是在虚妄分别之中。我在《净土资粮》里就曾举了例子:把金子打制成盆、碗、瓶子、宝塔……,于是你开始分别了,这是盆、这是碗、这是塔……,如果都拿到火炉中一化,哪里还有这些东西呀!全一样,都是金子。这些分别是你虚妄分别出来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后,就离开了这些分别。人之所以成为众生,之所以有十界、六道,都是因为虚妄分别的结果!“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真如法是一(不是二),你不如实于真如法上安住,你就会起分别心,有了分别就成为了凡夫!也就是迷惑颠倒。要想成佛,当然要舍离这些分别,除去这些分别之后,诸根才能得以寂静。“诸根”就是指眼、鼻、耳、舌、身、意这六根。这一切诸根都寂静了。“寂”是离开烦恼的意思,“静”是没有苦患的意思。、现在有些人错解了“寂静”二字的含义,认为越清静,环境没有声音才叫“寂静”,那是《新华字典》的解释,不是佛教的解释。这不生分别,诸根寂静,就决定你成等正觉、证大涅槃,乃至决定成佛!“涅槃”也是佛的一种称谓,“大涅槃”是佛果的称谓。因为“涅槃”分为小乘的涅槃、大乘的涅槃两种。《贤首心经略疏》曰:“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一切德行具备了称“圆”;一切障碍(理障、事障)消除了称“寂”。所以“…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