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信受、依此修行,那是多么的可贵!可以说是佛的第一弟子。我们也因此而为如来护持这个法,使之于最后百年内,能存于世利乐众生!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喜欢密宗,那我就将诺那祖师的开示告诉给大家,他在香港传完法,在离开香港之时,所说的开示,就是有关净土宗的。我给大家介绍几句,才算是圆满了。诺那祖师所传是红教的法,也就是莲花生上师的法,是最古的法。这个法有很特殊之处,与其他法不大一样。这个法特别尊重“阿弥陀佛”。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根机,都教他学“金刚萨埵”,即是学阿弥陀佛的法。人人都要修呀!诺那祖师讲:“念弥陀者,临终观佛在,信心不疑……弥陀法愿甚强”。也就是说,往生之时,能念阿弥陀佛的人,临终你一心观想佛就在头顶上接引你而不怀疑,这样你把自己都忘掉,自己忘了,你就跟弥陀的法身相契,才就得以往生了!由于“法愿甚强”,所以无论你修何种法,无论你水平怎样,都能往生的!这样一来,诺那祖师的说法就和蕅益大师的话是一样的了。
现在有许多人追求功夫,错就错在,他总觉得自己下的功夫不够,于是把注意力都用在下功夫了,其实,不管你证到了什么程度,而决定你能否往生的不在于此,而正如蕅益大师所说:“但凭信愿之有无!”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没有“信、愿”!往生后,你生到的什么品位,才决定于你平时念佛的功夫之深浅!也就是修证的程度。因此,我们要深信切愿!临终之时,你能够忆念,佛就决定来接引你!你修持差也不要紧,根器差也不要紧,只要你肯去念佛,一心一念,临终还想著阿弥陀佛,那就可以往生!
诺那祖师还说:“必三密具足来度。”你修其他法,修其他的本尊,比如修药师佛等,就必须得“三密”全修才可以!所谓“三密”:身密、口密、意密。密法的特点就是:让众生的三业,(身是造业的;嘴是造业的;意是造业的。)顿同于如来的“三密”。你身结成释迦牟尼佛的印或是阿弥陀佛的印……,这身就是身密;嘴念咒念佛,这是口密;心想著般若《金刚经》、观想著「种子”字……这是意密。其他法门的修行,必须得“三密”都具足才能得度!而念佛法门,唯有阿弥陀佛这一尊,一律不用去管它是一密,还是二密、三密,都一律平等普度啊!不论你修持水平怎样,只要你临终有意念,愿意往生,就可以!这是极殊胜的法!
诺那祖师最后开示:“汝诸位不忘阿弥陀佛。”祖师在香港、澳门等处给许多人灌了顶,“诸位”就是指大家,向大家临别之际,最后的开示就是让大家不要忘记“阿弥陀佛”!他老人家是我师父的师父,所以,今天我也用师爷的这句话作为此讲的结束:“汝诸位不忘阿弥陀佛!”(第五讲完)
第六讲
今天咱们就拿《无量寿经》中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来作讨论,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所共同赞叹、学习的阿弥陀佛的大愿。
一切法门中,净土法门是最容易的了,别的修行法门都是难行道,只有净土法门是易行道,修行起来容易成功。《无量寿经》是净土法门中的第一经,原因就在于其中讲述了阿弥陀佛是怎样发愿成佛的。他发的愿不是普通的愿,是大愿,而且是大愿中的王!是最尊、最高、最殊胜的!今天我们讨论的就是:大愿王怎么发的愿?四十八大愿的内容是什么?净土宗为什么这么殊胜?......
净土宗之所以是易行道,就在于大愿王有极为殊胜的大愿。首先我们就来介绍这个从出家到发愿的缘起。上一讲说了,阿难看到释尊放殊胜的光明,多少年来他跟佛在一起作侍者,参加过多少次法会,也见过殊胜的景象,而在这个时候佛现这光明,是多么的殊胜,是他从来也没有见过的。这也表明净土法门的殊胜便在于此。阿难是传佛心印的人,是集结经藏的人,智慧非同一般。他就想到,今天放这样的光,是不是世尊在念佛呀?于是就向佛提问:今天这么样的殊胜,这么大的光明,您念的是什么佛呀?这一问太好了!释迦佛就告诉说了,因为阿难你的这一问,当来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所谓“当来”就是指自问话起开始。从此所有有灵性的众生都因为你这一问,而能够得以度脱。由于这一问的因缘,佛才说出了净土这个殊胜法门。
法门无量,没有一个不是好的。而我们特别对于净土法门,不能有足够的重视,所以我曾对佛学院的同学们讲过:“诸位出家人,你们在座有五十人,我不敢奢望你将来都学净土,但是我就希望你们任何一位不要轻视净土、毁谤净土!这是我开净土课所作的最低的要求了。”我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有许多人轻视净土宗,而并不能知道,只有阿难的这一问,佛这一说,当来的含灵都因此而得度脱。这个重要性就在于此。
下面我们结合经文来讨论:
“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不可说、不可数的无尽数之劫以前,有一尊佛在世,这尊佛的名号叫“世间自在王如来”。
这个佛的名号很有深意!表明我们这个净土法门是世间自在,也最契合我们现在这个机缘。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法。如果所有的佛教徒都是去入深山、住山洞、不生产、不劳动、不学习……那么佛教也就不能存在了!而我们这个净土法门是“世间自在”,而且是“世间自在王”,最自在不过了!你干什么都行,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当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甚至当军事家,没有一件事情妨碍你修净土法门的。只要你有信愿,通过“十念”就可以成功。“世间自在王如来”,这个佛的名号具有很深的意思。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那时世间自在王佛(如来)正在住世说法,当时有一大国王名号世饶王,他治理国家国富民安,人民富足安康。他听见佛说法,就因开解佛义而非常欢喜。于是,国王发起无上菩提心,并弃国捐王,出家作沙门。作了沙门后,取法号为“法藏”。我们常称的这位“法藏比丘”就是阿弥陀佛。在世间王佛那里发了心,出家了以后,他便“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发广大愿 。”他的修行超于世间,一切都是第一。这时他就发起了大愿,就愿自己完全学习佛,愿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戒定、佛的清净……总之,能跟佛一样去救度一切众生。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一旦自己证得无上智慧,如佛一样的清净,如佛一样的普度众生。就愿自己有一个广大的处所,就像杜甫的诗中所言:“愿得广厦千万间”一样,当然,法藏的这个愿要比得广厦千万间大得多!他愿有一个极乐世界,殊胜的国土,让轮回于六道诸趣的众生,不仅仅是含识(思想意识)上得欢颜,而且还要让六趣中的一切处于苦恼中的众生,都到我这里来,都生我佛刹,受到无上的安乐,清净修行,最终成佛。这个愿就是后面所讲到的“四十八大愿”。用现代话讲,不过是“四十八愿”的一个总原则。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法藏比丘发的大愿,愿这个佛国要殊胜得胜过一切佛国,所以才称他为“大愿之王”,道理就在于此。于是世间王佛(如来)就把这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种种的佛国,其中有的纯粹是净土,有的就像咱们这个娑婆世界差不多,也有的就是污土,因为只有三恶道,所有的国土都给法藏比丘看。那就需要很长时间了,经过了千亿岁,后来法藏比丘集这“四十八愿”用了五个小劫的时间,经历了千亿岁。之后他又到佛前向佛说,说什么呢?用现代的话讲就是:通过这五小劫的时间的观看与总结,我的愿已经具体化了。所谓具体化的愿,就是下面所要讲的“四十八愿”。
我们都知道有“四十八愿”,在没讲之前,我想谈一个问题:我刚从南方回来的时候,正赶上抗战日本人投降,那时,就听到有一些老居士们讲:“有个夏某人,他怎么把这佛的四十八愿改成了二十四愿了?”对此,梅光羲老居士曾在大经全集本(夏会本)的序中讲到了这个问题。大家对这个问题有大的误解,其中有两点错解:
一、夏(莲居)老并没有放弃“四十八愿”而改成“二十四愿”,其实早有古人就有放弃“四十八愿”而改成“二十四愿”的。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有五种译本,其中两种译本是“四十八愿”;另有一种译本是“三十六愿”;另还有两种译本是“二十四愿”。此外,有一部《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也是“二十四愿”。因此,说有“二十四愿”的经本共有三种。对这些大家都少有所知,所以一听说“二十四愿”就认为是荒谬的,而不知道“二十四愿”出现于多种译本中。“四十八愿”只出现于魏译本和唐译本中。宋译本是“三十六愿”。所以,在不研究不考证的情况下,有些人说话没有根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没有发言权而发言,那就要犯错误了。所以,对“二十四愿”大有疑议的人犯的就是这个错误!六种译本中,三本是“二十四愿”;二种是“四十八愿”;一种是“三十六愿”。再会集时如何来用呢?先师夏老居士认识我的舅父梅老居士,这两位被尊称“南梅北夏”的人物,再加上他们共同的老师——慧明老法师(即住广济茅棚的慧明法师),他们三位反复推敲得很哪!不是随便定的。老法师是开悟的人,已经圆寂了,另两位“南梅北夏”都是大居士,他们一起研究定酌,于是这部新的会集本《无量寿经》成为二十四章,但依然保留了“四十八愿”。每一章节中各有几愿,但加起来最后还是这“四十八愿”。所以既合了“二十四”又合了“四十八”,于是也跟各种古译本契合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无…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