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P17

  ..續本文上一頁圓寂”、“涅槃”的含義就是萬德具備,諸障俱空。

  大乘涅槃不同于小乘的涅槃。大乘涅槃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而小乘涅槃只具備“解脫德”,他雖解脫了,但並沒有證“法身”,還沒有證得“無上智慧”,因而只有一德。大涅槃是“常、樂、我、淨”,而小乘涅槃只有“常、樂、淨”而沒有證得法身的“真我”。因爲他還沒有恢複就已經寂滅了。

  知道了什麼是“圓寂”,什麼是“涅槃”,還要了解什麼是生死。

  生死分爲兩種:一分段生死,二變異生死。證得阿羅漢果,只能離開了“分段生死”,雖然出于生死,但還是像一般凡夫一樣,還是要一段一段地了生死。而只有到了菩薩果位,才有“變異生死”。從初地菩薩到二地菩薩也叫“生死”。從初地死後入二地就是“變異生死”。跟咱們一般凡夫的生死完全不一樣!小乘的涅槃還達不到這一步。所以,我們說要證大涅槃,就是要成佛,這也是佛的一個本願!

  生到極樂國土,所有的人都在內,不管你帶業不帶業,不管你帶業多少、帶惑多少,雖然有程度的不同,但一步步的,最終各個將來能夠徹底遠離分別,諸根都能徹底寂靜,最後都能證大涅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我們看,彌陀“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爲了衆生,頭一願就是願一切衆生都生到極樂去,這個極樂國沒有叁惡道,你不必再受苦了。這念念爲衆生成佛呀!不是爲了得一種安樂、得一種享受,而是究竟的覺悟。念念爲正覺,爲菩提,這才是法藏比丘初發此廣大殊勝、利益徹底究竟的大願。是最容易的法,讓衆生最苦的罪都避免了,不再入叁惡道、再不退轉了、永遠不退轉了,而且個個來後個個成佛!這個願是善導大師所指出的,五個願中的核心

  二、第十叁願:光明無量願。“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我要是成了佛,我的光明是無量無邊的,普照十方,“十方”包括東西南北四方,以及四角、上下共爲十方。這一切的地方,我光明都能夠普照得到,沒有一處不照到的!“絕勝諸佛”就是說,我一定要超過一切佛的光明。對此話,大家一定要小心領會,不要錯解!不小心可就變成“修羅”(六道之一)了。爲什麼呢?逞強好勝是“修羅”的特點。佛說這話可不是這個意思。佛是願意這個光明能夠有更大的饒益性,使衆生更能夠受真實之利,而給衆生利益更大,這個願望要勝于諸佛。所以這不是逞強好勝的意思,而是表明阿彌陀佛的悲願更大!對此,後面“光明遍照品”中便有說明。經中說,諸佛的光明是有大有小的、有遠有近的,而只有這阿彌陀佛號無量光。爲什麼會這樣呢?佛與佛是平等的,法與法也是平等的。爲什麼光有不同呢?就是因爲在因地作菩薩的時候,每位所發的願有大小不同,因而最後成就所發之願後,這個願力也就有大小的不同了,所現的光明當然也大小不同了,原因就在于此。所以阿彌陀佛稱爲大願王,就是因爲法藏比丘在因地發願最大,一旦成佛後當然光明也就最爲無量了!

  日本有古大德寫有一本《甄解》,其中說明這個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爲真正的報身佛的功德。”又說此光壽無量二願是“方便法身大悲之本。”也就是法身行方便,是佛大慈大悲的根本。所以發願要達到光明無量、壽命無量,這完全不同于“修羅”的好勝。

  因爲無量壽命豎窮叁際,佛身常住,所以衆生才有所依靠;無量之光橫遍十方,可以照到一切處而無遺漏,且德用遍周,功德達到任何一方,所以能使衆生當即便可因加持力而離開苦惱得以安樂。我們能有今天,其實都是在阿彌陀佛光明普照攝受之下,才得以這樣(地球因有光方顯此地球世界)。所謂“無量光”就是無量無量的世界,無量的世界都被攝受教化無盡。所謂“攝受”,就是說像吸鐵石一樣,而我們就是這被吸的鐵。所謂“教化”,就是說我們雖然是鐵了,但還在愚癡沈迷之中,佛要把我們這些無量無盡的衆生叫醒。要想叫醒,就必須“無量光”,這樣才能夠去攝化無盡,德用遍周。這是佛的用心之處!我們如果只知道佛如何殊勝、如何光明無量,而不知道他爲什麼發這個願,是因爲我們沒有體會到佛的用心。只有體會了佛的用心,我們才知道感恩啊!才知道在心上用功啊!

  日本還有一位法師,他曾著有《望西樓》一書,他的名子也叫“望西”,就是老望著西邊。法師說:“橫攝十方虛空無邊,故國土亦無邊。國土無邊故衆生亦無邊。衆生無邊,故大慈亦無邊。大慈無邊,故光明亦無邊。光明無邊,故攝取亦無邊。以要言之,欲益無邊,故光無邊。”意思是說,佛所攝受的虛空是沒有邊的,所以國土也就沒有邊,國土中的衆生也沒有邊了,由于衆生無邊,你要大慈大悲也就沒有邊,所以光明也就沒有邊。這個“光明”,我們就可以體會爲“慈心”的意思。佛發出光也就是要攝受我們,給我們利益也是無邊的。總之,想要利益無邊的大衆,就要光明無邊。

  最近我接到過一封來信,來信人說:“我們這裏有許多的黑教,我不信,他們就用什麼東西來降服于我,我應該怎麼辦?”其實念佛的人怕什麼呢?有什麼可怕的呢?還有人來信說,他身邊有個外道,總要對付他……這說明這些人信心不足,你要是真正念佛,那就真如《十往生經》上所說的,阿彌陀佛從極樂世界派二十五位菩薩隨時隨地都在護持你,所以你根本用不著再念一個什麼咒,以求得一個咒的方法來對付那些邪道的外侵,否則就是多事了。

  所謂“光明無邊、攝受無邊”,總結起來說,就是爲了利益無邊的衆生,所以功德才無邊。這就是法藏比丘發此大願的根本所在!因而也就是要勝于諸佛千萬億倍。

  叁、第十五願:壽命無量願。“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我作佛時壽命無量,這與釋迦牟尼佛不一樣,阿彌陀佛是不涅槃的,所以壽命無量。國中有無數的聲聞,所謂“聲聞”就是斷了思惑,但這裏所指的“聲聞”不是真正的就小乘而言的聲聞,因爲發小乘心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對此,《往生論》有所論證,正所謂“小乘種不生”。所以這裏指的都是大乘,達到了斷思惑的水平。所謂“天人”,指的也不是六道之天人道,而是泛指凡人生到極樂世界,我們這樣的人,就是所謂的“天人”。“聲聞”、“天人”無數,並且往生後,跟佛的壽命一樣,也是無量的。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重要!佛的壽命無量,才能使我們能永久的有所依止。在地球,我們這個世界是做不到的,如能有佛長久住世該有多好啊!而現在我們這個世界已經到了“末法時代”,連“像法時代”都已經不是了,佛法將來還要有滅的時候。而西方極樂世界則永遠是保持“正法”。佛永遠在世,人民壽命因而也就無量!日本高僧澄憲有雲:“人民壽命無量,淨土第一德也。”壽命無量,這是第一德。你去了之後,就會壽命無量,就沒有什麼“死”可言的了,你只有證“大涅槃”,而沒有“死”了,因而壽命是第一德!又雲:“修行佛道者,死魔爲恐,生死間隔,退緣根本也……。”修行佛道的人,“分段生死”這個現像是退轉的根本。今生雖好,但來生可就保不准了!曆史上的“叁車和尚”就是很好的例子:

  “叁車和尚”生前與玄奘大師約好了,轉世後他是要出家的,可等他轉世投胎到了富貴的官宦人家後,他卻今非昔比了,花天酒地的他根本就不想出家了,還是玄奘大師讓皇帝下令逼著他才出了家,等他出家之後,他還跟玄奘大師提出條件說:“皇帝有聖旨我才不得不出家,可是你得允許我一件事,就是要一車的美女陪著我,我還離不開美廚,我若每天沒有燕窩、魚肉,我就活不下去……”我們看就是這樣的人一轉世後,前生的事也都忘記了。他當年在雪山修行,一“定”就是多少劫,等遇到了玄奘大師才出了定,並答應大師:“等你從印度回來,到皇宮裏去找我,我定會跟你出家……”結果一轉世就全忘記了。于是玄奘大師答應了他的要求。所以稱爲“叁車和尚”,就是一車是美女、一車是廚房,再一車是經書。後來他遇到了文殊菩薩,經過教化才使他把那兩車不要了。這其間經過了多少的挫折,要知道他生前是很有修行的呀!有很深的定力,他能自在地轉世,但來生還落得如此,所以對這個“退緣”,有的人說:“修行就是今生爲來世修。”而來生你很不保險呀!大家都經曆過“文化大革命”,可要問你一些經曆過的事,你不見得想得起來,甚至全忘了。這輩子的事還有記不清的,連自己的事都有時忘得一幹二淨,你還能等到下輩子還記憶起來,這很困難的!所以,生死間隔是退緣的根本。

  既然到了極樂世界,又見了佛、又聞了法、又有聖衆、又有善友、又有快樂、又無諸苦……,可是壽命很短,那就像沒有底的杯子,是沒有用的!無論怎樣,必須得有壽命才成,因而這“壽命無量”是淨土第一德!壽命無量,我們才能徹底地成就,因爲沒有使你退轉的緣!到了極樂世界,你不必爲生活等等問題而苦惱,而處處都能使你精進。而且,佛的壽命無量、你的壽命也無量,這就保障了你遲早定能成佛!

  四、第十七願:諸佛稱歎願。“我作佛時,十方諸佛,無量刹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十方世界無量刹中,無量諸佛,都在稱歎我阿彌陀佛這個名號,都在稱歎我極樂國土的莊嚴殊勝,如若不是這樣,那我便不能成爲佛。前面提到的望西和尚對此解釋說:“六八願中,此願最要。”所謂“六八願”,就是指“四十八願”。他說這個願最重要!爲什麼這麼說呢?要是沒有這個願,那麼我們今天還能知道有淨土、有西方極樂世界嗎?就不知道了呀!正是因爲有了這個願,所以釋迦牟尼佛才給我們講了《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不然,十萬億國土的事情,我們怎麼會知道呢!就是阿羅漢也不可能知道呀!只佛說我們才知道,而佛爲什麼說呢?就是因爲法…

《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