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的研究(精簡版)▪P11

  ..續本文上一頁沒說法。現在他說:“如我解佛所說義”,將責任往老師身上推,說這是我了解你佛所講的道理,如此一來,說對了固然很好,說錯了頂多是誤解你老師的教理罷了。再看,須菩提根本沒有正面答覆佛的問題,他沒有答覆如來是不是有法可得,也沒答覆如來是不是在說法或有法可說。他的答案是將法的觀念根本推翻,法既不能說有,也就無所謂得法及說法了。所以他說,沒有一個一定的法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沒有有一定的法如來可說。爲什麼呢?須菩提他自己解釋說,如果如來有所說法,這所說的法,應該都是不可取,因爲一取即著相;也都不可說,一說即著言語相。所以如來所說的法,是非有也非無,即非法非非法。最後他再加上一個注解,爲什麼我這麼講呢?因爲一切聖賢都是修非有非無的無爲法而逐步在差別相中達到圓滿無差別的佛地。各位你看須菩提的回答,是不是十分圓妙?各位,看金剛經的敘述佛與須菩提的對話,真可謂意味無窮,愈研究愈可以發現此中的涵義。

  下面的一段經文,是佛陀對須菩提這番話的贊許。至此爲止,金剛經的主要教義,在佛與須菩提的對話中已充分的發揮了,所以佛下了一個結論,這個結論是:“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說明受持金剛經的福德是不可思議的,這對我們而言,是何等的重要啊!我想沒有其他的詞句能比“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來得更明白,更貼切的說明金剛經的重要了。

  上面這段經文是緊接著佛陀的兩次發問;第一次問“可以身相見如來不?”第二次是問“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第一次是問佛相,第二次是問法相。兩次的結論是:凡是我們凡夫心中所有的佛相及法相,都是虛幻的,都是人依五官的感覺加上腦筋的作用所生起的虛妄幻象,所以佛總結說:“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換句話說,這種佛及法的觀念,都是虛妄,佛及法都是人定的假名。講到這裏,相信各位已經明白,雖然佛及法都是虛妄,都是假名,但是我們非全心全意地禮敬諸佛、勤修佛法不可,爲什麼呢?因爲佛就像是大海中的燈塔,法是渡海的船。請問如果你在大海中航行,你可以不依靠燈塔的光,不依賴渡海的船,而可以順利地到達彼岸嗎?更何況你還在海的此岸,正欲渡向彼岸哩!須知生死大海固是虛妄,可是你也是虛妄的,以虛妄的你,要渡虛妄的大海,你又怎能不依賴虛妄的船只,虛妄的燈塔呢?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在這如幻如夢的世界中,各位要勤修如夢如幻的善法,不取法相,也不取非法相,此之謂“如如不動”!

  萬裏長江 直瀉大海 祝各位福慧雙修

  佛陀在說了“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之後,接著問須菩提“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各位都知道,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四個名詞代表了跟佛出家的弟子所達到的四種修行境界,也稱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中國佛教界一般稱之爲小乘聖者。其實小乘這個名稱,並不妥當,容易引起誤會,最好避免使用。

  在金剛法會上,這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幾乎都已達到阿羅漢(即四果)的階段,所以這批大比丘可以說都已親自體驗過初果至四果各階段的修行過程及境界,佛問這個問題,很明顯的是要這批大比丘用他們自己親身經曆過的體驗,來解答他們心中的疑問,因此我們研究的焦點應該是須菩提及這批大比丘們心中起了什麼樣的疑問,所以佛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細讀前面幾段經文,發現佛陀的發問並非突然或憑空而起。佛陀在前面的結論是“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其意爲所謂的成佛者,非有一個實有的佛道可得,而是當智慧福德兩俱具足圓滿時,給這個人一個尊號叫“佛”,也沒有什麼實有的法,像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可得及可說,不過給它一個名詞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因此成佛說法,全是人腦中所生起的虛妄的形相,人給它們不同的名稱叫佛,叫法,所以說“是名佛、法”。

  可是這批大比丘之中難免仍有執著著上求佛道的觀念,心中希望有個佛道可成,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可得。有可成,有可得原是人的一般習氣,佛陀要破除他們根深蒂固的觀念和習氣,雖然已明白地說明了所謂的佛、法,即非佛、法,再叫他們運用自己過去的經驗想一想,當你們達到須陀洹的階段時,你能不能說你得到一個須陀洹果呢?很顯然的他們是沒有得到什麼實質的東西。那個時代連一張結業證書都沒有。所以須菩提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也就是說當他修行到對色聲香味觸法不起作用的時候,就達到這種境界了,爲了便于教導,將它算是一個階段,給它一個名詞稱爲“須陀洹”,事實上並沒有一個什麼果可得。這好比一個大學生,他從一年級升到二年級時,他可有得到一年級的果嗎?他暑假一過,下學期算二年級的學生了。須陀洹也是如此。當他達到入流的階段,他叫須陀洹,再進一步斷除大部份欲界的思欲時就稱他“斯陀洹”,但是他也沒有斯陀洹的果可得。

  入流普通有兩種解釋,這兩種解釋並不沖突的。一種是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遇到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時,不取、不住、不著、一入即流,簡單地說就是六根對六塵不起作用,不産生六識,就叫入流,這是修行的過程,而修行到這種境界時,就叫“須陀洹”。另一種解釋爲入流是入聖人之流,又叫預流,換句話說,就是已加入了聖人的行列,已可被尊稱爲聖人。總之這種種都是人定的名詞,經曆過這些階段的,從前也曾一心向往過要上求須陀洹果,可是當他到了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時,佛即印證他已是須陀洹。但事實上他並沒有得到一個什麼果呀!同樣的道理,一個人一心上求佛道,可是到他福慧雙圓,大徹大悟的時候,他也不會有一個什麼果可得啊!

  佛在金剛法會上一再強調沒有佛道可成,沒有任何法可得可說,沒有佛土可以莊嚴,這些都是在破除我們這些凡夫有所得、有所住、有所成就的知見執著。一旦有了這種知見的執著,那麼心就不清淨了,所以經文再叁地反覆說明,而歸結到“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萬裏長江,直瀉大海,無怪乎六祖惠能聽金剛經至此疑情全釋,頓悟自性。

  各位親愛的朋友,我十八個月研究金剛經還只研究到此,自知所下的功夫,膚淺得很,此次應菩提心基金會之邀,在僑聲電臺廣播,完全是抛磚引玉,今天將告一段落,今後當繼續研究,希望各位有意見或有問題,仍隨時賜函,你們的問題往往可以給我啓發,我衷心感謝。在此特別要向吳萍女士致謝,他主持菩提心這個節目,並以標准流利的國語讀我的講稿。祝福各位法喜充滿,多謝各位。

  

  

《金剛經的研究(精簡版)》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甚麼是佛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