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家人如何修行的商討

  在家人如何修行的商討

  沈家桢居士著

  摘自《慧炬》第338, 339期

  如筏喻者

  自己訂功課

  不要以爲一定有明天

  不要批評

  不要爲煩惱所轉

  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我從前做船生意,對船很有緣分,因此對《金剛經》中佛說的“如筏喻者”,特別感到有興趣,這裏先以“如筏喻者”作個引子。

  【如筏喻者】

  “如筏喻者”是以劃船渡大海爲譬喻。筏或者船是譬喻佛法,渡大海是譬喻從輪回生死到解脫成佛的過程。輪回生死譬喻此岸,解脫成佛乃稱彼岸,此大海茫茫,非有船不得渡。

  各位你們可以說都已經是上了船的人。上了船的人應該說已有希望到彼岸,可是世上也有很多人上了船之後,又改變主意,跳回此岸。有的船老是在此岸港口不離開,有的船雖已劃到海中,但不知劃向何方,有的船則老是在兜圈子。我很盼望大家不但已上了船,而且知道彼岸的方向,正在朝這個方向一直劃去。

  世上已上船的人,如果已經剃度出家的,我們稱之爲出家人;如果並未剃度出家的,我們稱之爲在家人。因此,我這個題目中的在家人,並不是指世上所有未剃度出家的人,而是指已有緣接觸佛法、已有緣找到一條船、已有緣上了船、已有緣握槳在手、已有緣在劃船、或者已有緣認清方向,正在朝這個方向劃船前進的這批在家人,正好比如各位。應該如何修行最是有效?如何修行最不浪費時間?是我想和各位討論的題目。

  我十六歲有緣接觸佛法,可以說上了一條小船,六十幾年中劃劃停停,有時候兜圈子,甚至于倒退。近年來,雖然自己覺得好像比較能用得上勁,方向也似乎看准了些,但究竟已離此岸多遠,實在不敢講;會不會又劃回此岸,也不敢講。所可說的,我是一個十足的在家人,從來沒有出過家,凡在家人所有的妻子、子女、貪嗔疑疑慢我都有。雖然現在已逐漸減少,譬如說妻子已先走了,嗔也比從前減少,但六十余年中多少有一些領會,有一些在酸甜苦辣中提煉出來的經驗,深深感覺到修行的不容易,而在家人修行似乎障礙更多。這裏之所以選這個題目,也是因爲覺得在家人修行實在不易,覺得我這多年中得到的一點經驗,應該貢獻出來,以供大家作參考或是借鏡。抛磚引玉,還希望各位不吝指教。

  修行這個名詞,原有廣義狹義之分。這個題目是專指在家人的修行,所以是廣義的包括了修人天福報的十善道,換句話說,是有相布施及無相布施都包括在內;而布施也包括了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簡稱之,也可以說是指修一切善法。

  在家人要想修行,只有靠自己,要自己訂出一套可行的功課,這是我六十年來所體會出來的最重要經驗。

  出家人過的是寺廟生活,有做功課的殿,有莊嚴的佛菩薩像時時看著他,有一定的時間共同做功課──早課、晚課及參加各種法會,還有師父師長的督促指導及師兄師弟的互相鼓勵。我們在家人沒有這種福報,而且在家人的環境也遠比出家人亂而雜,上事父母,下養子女,不但謀生的負擔重,外境的引誘也多,特別是在美國的中國年輕父母,想到將來子女讀大學的費用,每每覺得壓力很重。因此,在家人要修行,實在不容易,不但錯了方向沒有人糾正您,也極容易感到疲厭,生退心。所以,在家人修行,頂重要的是要嚴格管理自己,訂出一套可行的功課。我願意再強調一次,這是我六十年中體會出來的最重要經驗。

  【自己訂功課】

  怎樣訂您自己的功課呢?當然每個人不會相同。我也訂過不少不同的功課,試驗過好幾種法門,我目前的結論共有四點,想貢獻給大家。

  第一點,要決心起早,自己訂一早課。晚上訂的功課,極容易因一天工作的疲勞或者因爲有晚間的應酬而松懈或放棄。唯有早上提早至少半小時起床,在早餐以前,訂出半小時的功課,這時間最爲有用,也不容易受打擾,可以持久。譬如說每天早上念一遍《金剛經》,或者多少遍《大悲咒》,或者一遍《阿彌陀經》及一千聲佛號,或者念多少遍六字大明咒,或者練習四念住,或者修習止觀禅定,看您對那種修法最能相應,都可以,但一經訂後,叁、五年內不要更變。

  第二點,要設法一年至少參加一次嚴肅的佛七、禅七或其他修持,不要短過七天。我一生中感覺到跟張澄基教授有叁次連續叁個星期的修靜最爲得力。在參加期內一定要止語,能守八關齋戒最好。止語要真真連續七天,並不是上堂止語,回到宿舍又和人閑談,這樣的中斷,對修持毫無用處,毫不得力。所以,最好甚麼事都不管,在這七天中,將身心完全放在修行上。各位,一年叁百六十五天,您就抽出七天,將您身心內的一切汙染,澈底清除一次,對您一定有好處。

  第叁點,要細心認識自己。先問一問自己,您活了這麼多年,有沒有認識您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這是在家人修行中的一個重要關鍵。如果您對自己沒有了解,不知道您的嗜好、長處及弱點,不明了自己的個性,很可能盲修瞎練,浪費時間,甚至于走入邪途。

  怎樣去認識您自己呢?先從大處著手,細心體會一下您自己的個性。不要去想這種個性是好呢?還是壞?也不要聽別人這麼說,就以爲您是如此,而是要坦白找出您自己的個性是那種典型。下面二個例子是比較偏向于極端的例子,您的個性可能介乎兩者之間,不過也可以找出傾向。

  第一種典型──你是不是常有不安全感?常常爲自己著想,將自己的利害看得很重?因爲要保護自己,所以怕和人結交,怕找麻煩,也因此不喜歡幫人?所謂獨善其身,個性趨向孤獨。這是一種個性的典型。

  另一種典型──你對自己的事、自己的利害看得很淡,不十分關心,卻喜歡幫別人的忙,喜歡替別人著想,有極強的同情心,有仗義打抱不平的胸懷,不計自己的利害,有時會弄得焦頭爛額,不以爲苦。爲人慷慨好朋友,雖然有時也會答應了人做不到,反而被人罵。這又是一種個性的典型。

  自己細心的觀察一下,您是近乎那一種典型。

  各位,這兩種典型都不壞。您只要自己認清楚了您是近乎那一種典型,運用發揮您的長處,避去您的缺點,一樣可以成功。我的所謂成功,是指走上修行的菩提大道。

  如果您自己觀察下來,您是近乎第一種典型的人,我建議您先從修學原始佛教入手。四念住是一帖對症良藥。如果您對于研讀中國古文的經典沒有問題,四聖谛、八正道等哲理及教法,都是好的,應該細心研究。倘您宿根深厚,一樣可以得果。《金剛經》中說:“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陀洹是修學原始佛教達到的初果。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即是不受外境的影響。第一種典型的人,比較容易修到不受外境的影響,也比第二種典型的人所接觸的外境簡單,因此容易修到初果的境界。

  如果您自己觀察下來,您是近乎第二種典型的人,我建議您讀一讀《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將您的心胸放大。學大乘佛法,頂要緊的是沖淡我相,而擴大心胸是破我相的基礎。第二種典型的人已具有大乘根器,再將心胸放大,則人我之分趨淡,分別計較減輕,自然能迅速走上菩提大道。

  至于認識您自己的弱點,是貪心重呢?是嗔心重呢?是疑心重呢?或是自慢驕傲?唯有自己坦白承認您的幻軀有那些弱點,方能設法避免,方能自己提醒,不走上造惡業的因緣,這是想要修行的在家人須時時警惕的重要步驟。

  第四點,要盡量將你的生活和修行打成一片。這初聽好像並不容易,其實並不難,養成習慣之後,效用很大。因爲我們所討論的是在家人的修行,所以最可能和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的是布施。其要訣是將布施的念頭常常放在心上,留心抓住機會。要記住凡是影響人們愈廣愈大愈久的機會,其作用,也即是功德福報,也愈大。

  我們都已經是上了船的人,應該知道布施並不只是捐錢。布施有法施、財施、無畏施,範圍很廣。讓我簡單的和各位談一談:

  使人增加智慧,教人有用的智識(如做老師),供養法師(使法師能安心將佛法智慧傳給大衆),助印佛書,贈送及流通佛書,都是法施。像臺灣的李祖鹄居士,二十年如一日,經他的手送出去的佛書,相信已超過一百萬本。臺灣另一位翁仁明居士開了一所維摩诘書屋,大規模的贈送及流通佛書,自己常常到書屋去照料。他們二位都是將生活與法施打成一片的好例子。

  財施也包括了物質,有的宗教,規定教徒要將每個月收入的百分之幾捐給教堂,佛教中一般來講,都沒有這種硬性規定。其實,這種每月得捐若幹的辦法,也有它的好處,至少可以每個月提醒您一聲。假定您能自己規定,我每個月一定捐幾塊錢給某一個寺廟或某一種義舉,久而久之,您就養成財施與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的習慣。至于隨時隨地助人之急,不論多少,都是財施,都是善因,必得善報。

  無畏施更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可修的法門。一位善盡其職的護士或警察,即是減除人們恐怖的好例子。無畏施也包括了不要造成對方的恐怖。記得小時候,有一次跟著母親去紹興鄉間一家替我們看管祖墳的人家,偶然間看到一件事,使我留下一個始終磨滅不了的印象。這個人家的主婦爲了要請我們吃飯,去殺一只雞。我正好看到那只母雞拚命在前面逃,這位主婦拿著一把菜刀在後面追,後面還有幾只小雞在吱吱呀呀的叫。這天在餐桌上我看了雞肉,實在吃不下去!這即是無畏施的反面,世界上的這種情形,或比這更慘的場面不知有多少。要天下太平,要都市中殺盜的罪犯消除,看上去並不容易!因爲有這共業的惡因,必然會生共業的惡果。如果我們能隨時隨地自己行無畏施,也能勸人阻止人不殺不害,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好修行。

  現在我將上面的四點再歸納一下,這是各位可以自己訂的功課:

  一、要訂立一個可行的早課。

  二、一年至少要認真參加一次七天或以上的修行法會。

  叁、要隨時檢討認識自己。

  四、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行修…

《在家人如何修行的商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的研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