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P12

  ..續本文上一頁汝知數不?

  爾時就是十方世界及娑婆世界天龍八部雲集于忉利天宮的時候,這個時候大衆雲集,遍滿虛空法界,數目如此之多非大智者不能知其數;所以佛陀起問文殊師利法王子,梵語“文殊師利”華言妙德,亦譯妙吉祥,他的功德不可思議叫妙德,因此你能聞此名、見其相,乃至禮拜供養,都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吉祥,叫妙吉祥。世尊對于一切世出世法盡得通達自在。因此稱佛陀爲法王。文殊菩薩從佛所說正法而生,是法王的長子。于菩薩聖位上算是智慧第一,等于國王的太子,佛稱法王,他是法王之子故名法王子。菩薩摩诃薩,“摩诃”就是大,佛陀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你觀看觀看,現在在這忉利天裏,十方世界的諸佛以及菩薩,還有天衆、龍, 衆、鬼神等衆,這個娑婆世界及十方世界的國土衆生,這麼多衆生今天全部到忉利天集會!你知不知究竟來了多少數目呢?”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

  “世尊”是佛十種尊號之一,以佛爲世出世間,人天大衆之所欽仰尊重,所以叫世尊。“神力”亦即神通之力,具有神妙莫測,變化無窮,融通貫徹自在之力用,所以叫神力。梵語劫波,華言長時間,經上簡譯爲劫。測度猶言度量。文殊菩薩回答佛陀說,依我智慧神通之刀,就是用一千劫的長時間,也測度不出來啊!”由此可見地藏菩薩的神通願力殊勝難思。

  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

  佛說你雖然神通智慧第一,你還是菩薩,拿你菩薩的智慧神通是測度不出來有多少衆生的。就拿我的佛眼來觀察,也不能盡其數,佛的眼真觀察不出來嗎?佛說法有真實。有權巧方便,不是佛眼觀不出數目,這是用權巧方便在說法,其目的在強調這法會裏的數目之多,主要在形容地藏菩薩的功德之大。

  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已度則已成就,就是指十方世界來的那些諸佛。不但已經度了,而且成就了成佛了。當度、當成就,“當”字不做當來,是當今之意,當今度的,雖然還沒有成佛,但已經成了菩薩,這是當度、當成就。未度者,就是還沒有把他度成佛。未成就者,就是還沒有成佛。就是前邊所招感來的那些天衆、龍衆、鬼神等衆。這就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所成就的功德。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

  文殊菩薩系諸佛之師,從無量無數劫來,經過長久廣修衆善,立下身口意堅固的善事根基,早已證得無礙智。所謂無礙智就是無量智,亦是了知一切衆生無量無邊的差別名相。怎麼叫做無礙,這有二種相。智慧本來無相,爲欲令衆生了解才假立名字之相。這個相叫做義相;是義理之相,不是真實之相。依義理上講的這個相有二義:(一)者叫做“無著”,(二)者叫做“無礙”。見衆生界自性清淨叫做無著。亦叫無著智。例如釋迦牟尼佛成了佛,他看一切衆生都是佛,衆生界本來是無量差別的,但是你能看到他的自性清淨,這就是那個無著智。這無著智也叫做如理智。“如”者相合之意,相稱之意,跟真如之理相稱相合叫做如理智。這講的如實,這也叫“根本智。”無礙者:能以通達無量無邊界名無礙,也叫後得智。證了無學位,根本智起了後得智的妙用。

  聞佛所言,即當信受。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衆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诃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文殊菩薩已于過去久遠成等正覺,名字叫龍種上佛,因爲早經證得無礙之智,徹悟佛佛道同之理,所以能夠聞佛所說,即毫無疑慮的信受奉行。可是小果聲聞、緣覺以及天衆、龍衆及八部鬼神,以及未來世諸衆生等,也就是指我們。他們聽了佛經都知道佛經上佛所說的誠實之語,可是內心還是會感到疑惑不解,他想不通地藏菩薩怎麼度了那麼多的衆生,而且還度了這麼多的佛,而自己怎麼沒有成佛呢?假使要這些小果聲聞、天龍八部以及未來世衆生等,頂戴受持,他因疑惑不解所以難免興起毀謗的罪過。請佛陀世尊慈悲,仔細廣泛的宣說這位地藏菩薩摩诃薩,他在因地之中他修的是何種行門,他立了何種大願!所以能成就這樣不可思議境界的事。疑惑衆生見不可思議事,難免見果問因,沒有因不會有果,所以講經說佛法得講因果。修行一定要先立願,立願引行才能成就。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叁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爲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千倍多于上喻。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在這一段文殊菩薩是當機者,佛不但告訴文殊菩薩以及小果聲聞天龍八部,也告訴我們這些屬于未來的衆生。叁千大千世界,爲一尊佛所教化的範圍,于世界海當中,一個須彌山、一個四大部洲、一個四天王天一個日月、一個六欲天、一個初禅天,爲一小世界。如是增至一千個小世界,覆以二禅,其中日月等亦各爲一千,爲一小千世界。累積一千個小千世界,覆以叁禅,其中日月亦各增至百萬,名爲中千世界。累積一千個中千世界,覆以四禅,其中日月等亦各增至萬億,爲名大千世界。言叁千者,因爲叁次言千,所以總計叫做叁千大千世界。這樣一個叁千大千世界裏,所有一草一木及叢林、稻麻、竹子、蘆葦,把山石都碎成微塵,把叁千大千世界的這些物,每一物作一數,算作一個恒河,每一個恒河都充滿沙子,每一粒沙子算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再把這個叁千大千世界裏的每一粒微塵,再算一個劫。再把這一劫之內所積的微塵,每一粒微塵再算一個劫。這個時間簡直長得不可思議。然而這尊地藏王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的時間,遠超過上面譬喻千倍以上的時間。何況從發心以至于十地,其中必須經過幹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小果中的聲聞、辟支佛等階段。這正顯出地藏菩薩廣修勝行所曆時間的長遠,時間既久,功行必定也很深,所以能夠現出種種不可思議神妙境界的事。

  文殊師利,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

  這一位地藏菩薩,他的威德,他的神通,他的弘誓,他的大願,實在不可思議,把它總結起來贊歎地藏菩薩,也就是告訴我們,教我們認識這位大菩薩,教我們對于這一位大菩薩生信仰心。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贊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镂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于叁十叁天,永不墮惡道。

  假如在將來的世界中,有善男信女聽聞地藏菩薩聖號,即是有善根的男子、女人。這個“聞”就是他的善根,沒有善根的話,例如你印了地藏經結緣,他也不看,送給他他也沒來請回去。所以沒善根就“聞不到”地藏菩薩的名,那麼聞到地藏菩薩的名字,你就要修行,這地藏經告訴您怎麼修行?這全是一種事相。它是密宗的經典,密宗的經典都是注重于事相,那怎麼修行呢?或者稱揚贊歎、或者瞻仰頂禮、或者稱念聖號、或者廣修供養、或者圖繪雕刻摹塑地藏菩薩聖像,這種人當得壹佰次返還生在叁十叁天,享天福快樂,而且永遠都不會墮落在叁惡道之中。“刻镂”就是用木材雕刻。“塑漆”是用泥塑造的像。漆就是那種脫胎的像,或叫“脫紗”。因爲這個人在地藏菩薩面前種了善根,雖在人天道上常往來,還是常常念地藏菩薩的名字,誦念地藏菩薩的經典。這樣就永遠不會墮落叁惡道中。這是釋迦世尊對我們大慈大悲,只怕我們得到利益慢了,也許有人會生疑惑,就是我們學大乘佛法,要度一切衆生成佛,我們學佛的目標不是這人天乘,怎麼佛陀這麼大慈大悲,卻要把我們度到人天道中恒常往來,只學這人天乘的果報,就連小果聲聞都比不上!這那裏是大乘佛法呢?這下面會講到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事,而要行菩薩道,一定要在人天道,你看佛陀示現人間成佛,而報母親大恩于天上。要是墮在叁惡道,痛苦交煎,菩提心發不起來,菩薩道沒法子行。佛陀不是叫我們求人天福報,而是要我們在人天道中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想要如此,當然先保證你不會墮落叁惡道。

  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诃薩,于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爲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這裏敘述地藏菩薩最初發心時的緣起。長者在中國舊社會就叫老先生或老員外。在印度就叫長者。要具足十種德的方叫長者。(一)姓貴:印度就是婆羅門,刹帝利才叫貴姓,貴族之姓。(二)位高:一定做大官,社會地位很高。(叁)大富:一定是個大財主。(四)威猛:要威嚴肅備。(五)智深:要有深深的智慧。(六)年耆:年齡要大是老年人。(七)行淨:行爲清淨。(八)禮備:一舉一動合乎禮節。(九)上歎:國王贊歎。(十)下歸:全國人民歸仰,具足這十種德才能稱長者。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師子奮迅這比喻佛德。師子能伏百獸,佛亦如是,能伏九十六種外道。奮就是振動身毛,脫去塵土。迅是前進後退,非常快速,其他的獸類,要想退步的時候,它得轉身,師子不然,要進就進,要退馬上就退,不要轉身。這是比喻佛法奮除一切微細煩惱,這叫振奮。再講佛的迅,出定入定非常迅速,我們要學入定,還不容易得定。得到定要出定還很費勁,佛不是,要入定就入定,要出定就出定。等于師子要進要退一樣快速自在。故名師子奮迅。這是喻佛有師子奮迅的德用。具足萬行是具足萬種行門的功德統統修行圓滿了。文殊師利!佛再叫一聲當機者,地藏菩薩這尊大菩薩,在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這個劫太久遠了,那個時候,他最初發心,身份是大長者的兒子,系屬名門,當時這個世界有一尊佛在世,這尊佛德號是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具足萬行,是所立之法:因師子奮迅叁昧,能夠順利廣修六度萬行,速得圓滿,中途不遭外魔所阻。以萬行的因華…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