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P13

  ..續本文上一頁,而莊嚴清淨無上的果海,所以叫做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梵語多陀阿伽畎,是佛十種尊號之一。如即真如,乘真如之道來教化人間,所說所行,一切真實,並無虛妄,此一期教化完畢即成等正覺,故名“如來”。

  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當時這個長者子,他有善根,佛出世他要親近佛,一看這佛相好莊嚴,十法界當中,每一界都具有十善業,每一業各得一福,十法界共得百福,佛爲證得無上菩提的果位,已經遠超過十法界所修的善業。因此故說千福莊嚴。這是見果要問因,那個佛“相好莊嚴”是修什麼樣的行業,立了何等的宏願,才能得到如此千福莊嚴的相貌呢?觀無量壽經雲:“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又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仟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

  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衆生。

  當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訴他說:“你想要證得我這個莊嚴的佛身相,就必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衆生才能得到”。地藏經文字很淺顯,一看就看得懂,一切大乘佛法都在這一句話裏面,沒有說兩句法,所以佛法不在多言,有些人聽了很多大乘經,仍不知其所以然,就是因沒有將重點聽進去。例如:“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一句就叫妙法,爲什麼呢?因爲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會成佛。一切大乘佛法都得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要具足叁種心:“長遠心”,你要度衆生,得發長遠心!不能今天發心要度衆生,一遇困難阻礙,半途而廢退了心,這怎能成就佛果呢,所以一定要發長遠心度脫衆生成佛道,叫做“第一心”。把衆生的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了脫了,這才叫度脫衆生成佛。並不是度衆生到人天道中享福,也不是度衆生得個二乘果位。而且不是度幾個衆生,而是要一切衆生都能度脫。這“一切”兩個字甚深廣大。這一句就是叁種心之一的“廣大心”。度脫兩字就是“第一心”,具足這叁種心:(長遠心、第一心、廣大心)才叫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才算真正的行菩薩道。

  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令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爲是罪苦六道衆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這是地藏菩薩往昔爲諸衆生所發的願言。因見佛說這一句法,就是無上的妙法,當時全部接受,于是就發大願,我從今天開始,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度這些苦惱衆生,盡未來際,不可計劫。六道輪回的衆生,叫罪苦六道衆生。六道衆生是業障深重,剛強成性,不容易度。我要以種種施設及善巧的方法,而便利一切衆生。使令解除種種煩惱的束縛,脫除生死的苦海。通通安置于涅槃無爲的境地,也就是叫這些苦惱的衆生全部成佛了,然後自己方成無上正等菩提。衆生梵語薩埵,新譯爲有情。言衆生者有叁種意義:(一)衆人共生,劫初從光音天下生世間的時候,本無男女尊卑,共同而生。(二)衆緣假合之法而生,假依四大五蘊等法和合而得生存。(叁)經曆衆多生死故名衆生。任何一種生物,有生必有死,所以叫衆生。“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這就是長遠心。“爲是罪苦六道衆生。”就是廣大心。“廣設方便,盡令解脫,一切衆生悉皆成佛。”這就是第一心。

  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願,于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爲菩薩。

  就是因爲曾在師子奮迅萬行如來面前發下大願說:“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爲是罪苦六道衆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所以雖然到了今天已經超過了百千萬億不可說劫的久遠,仍舊身爲菩薩以普度衆生。那由他華言億數。然億有十萬、百萬、千萬、萬萬四種之差別。此言喻其劫數之久遠難以言說。前面文殊菩薩曾問佛說:“一個菩薩怎麼能度那麼多的佛、菩薩及天龍鬼神等呢?這是因爲時間長遠的關系。這解了第一個疑惑。那第二個疑惑呢?他自己還只是菩薩,怎麼忉利宮來了這麼多的佛都是地藏菩薩度的呢?因爲這是他的本願:“要把衆生度盡,度成佛,他自己才要成佛的。”因爲衆生尚未度盡,所以今天他還是菩薩。以下舉一個公案:

  又于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阿僧祇”:華言無央數。這無央數大劫的時間已經很長,上面再加上個不可思議,那個時間更久遠了。那時世上有一尊佛住世,德號叫做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覺華定是禅定的名稱。他修覺華定的禅定工夫。華是因行。修這個定等于開了一朵覺華,成了佛得了一個覺果,所以叫覺華定。彼佛于甚深叁摩地中縱任自在,無牽無慮而能普緣法界一切衆生並令度脫,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因此稱爲定自在。彼佛所得的叁昧,于諸叁昧中,最尊最勝,所以稱爲王。這尊佛的壽命有四百千萬億無央數劫那麼長,這是地藏菩薩往昔爲婆羅門女時,因母親墮落而所發殊勝願心。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衆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其母信邪,常輕叁寶。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佛滅度後五百年中叫做“正法”。正者證也,也就是說佛雖然已經滅度,而佛的法教儀式未曾稍改,有法教可依,有儀式可行,有正果可證,是爲正法時。正法後一千年中叫做“像法”。像者相似之意。也就是說去聖時遙,道化日漸訛替,真正法教儀式棄之不行,而以相似之法行之。或有正教當前,但不能依法行持,視叁藏聖典等如玄文,縱能依教修行,因不能徹底了悟妙契真常,所以難以證果。亦即有教有行,而無證果,只是相似的佛法而已。是爲像法時期。像法以後的一萬年中,叫做“末法”。所謂末,式微之意。雖有教典存世,令人聞問及依法修行。亦無證果者,是爲末法也。

  “婆羅門”是印度人四種種姓的第一種,華言叫淨行,他是在家修道,行門清淨。他們自認是從梵天的口中而生。四姓中最尊最勝、受人種種供養,凡有座席不與余叁姓人同桌共行。依婆羅門法:七歲以上在家學問,十五歲以上學婆羅門法遊方參學,清淨梵行。至四十歲,恐無後代兒子,歸家娶妻生子。年至五十,再入山修道。第二種姓叫刹帝利,就是貴族,做國王的大臣。第叁種叫吠舍,就是商人做買賣的人。第四種叫首陀羅,也就是農奴。印度種田的人都是農奴,不像中國農夫,自己擁有土地。

  這婆羅門女勸他母親要生正見。也就是開示他母親叫他信這“八正道”,也叫“八聖道”。修這八種道可以成佛做聖人,第一種是“正見”。什麼叫做正見呢?見苦集滅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世間因果苦集二谛,出世間的因果滅、道二谛,四谛法之理就是世出世間的義理他通通明白。叫做“正見”。第二叫“正思維”:就是要正意業。第叁“正語”:就正口業。第四“正業”:也就是正身業。第五“正命”:就是順于正法而養活己命。第六“正精進”:勤修涅槃之道叫正精進。第七正念:憶念正道而無邪念叫正念。第八叫“正定”:以真智入于無漏清淨之禅定叫正定。此八法盡離邪非,故謂八正。爲什麼叫八正道呢?此八法離邪離非故正。能到涅槃,故謂之道。這是住于涅槃之根本大道。八正道第一個正見是這八正道的主體。蓋因“見地不正,余七皆非”也。如果正見不正確,那其余七個道全部變成了邪道。所以學佛之人首先必須具足正見!

  蕅益大師的見梵寶偶談,頭一段就講這個正見:“不貴子行履,只貴子見地,蓋有行履者未必有見地,而有見地者必有行履。”行履就是腳踏實地的修行,也就是真正的用功修行。子就是尊稱之意。您能腳踏實地的用功修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您的見地正不正。因爲一個用功修行的人,未必能有正確無誤的見地。而相反的一個知見正確的人,他必定會腳踏實地,依法用功修行啊。”

  這個像法之中,有一個婆羅門的女兒。因往昔廣行布施,持戒精進習定,所修宿福深厚,得到大衆欽佩敬服,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如法不缺失所以諸天護法神衛護她。然而其母親輕信邪道,怠慢叁寶,聖女百般方便,勸誘母親要生起正確知見,而母親將信將疑,不久命終之後,因業力所感,故而墮于無間地獄。言叁寶者,佛法僧是也。佛是覺悟義。法是軌則義。僧是和合義。准皈依正範雲:“不爲世法所侵淩,不爲煩惱之所染汙故。”叁寶爲世間之良福田。所以歸依恭敬叁寶,能獲福無量。

  言無間者:一劫之間受苦無有間斷。因此叫無間地獄。有五種無間之別:(一)趣果無間,終此所受之罪,又複直入于彼而無間。(二)受苦無間:所受的苦無稍間斷。(叁)時無間:一劫之間,時間相續無間斷。(四)命無間:一劫之中壽命無間斷。(五)身形無間:地獄縱橫八萬四千由旬,身形遍滿無有間隙。

  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生惡趣。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興供養。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

  當時這婆羅門女以因果之理推知,他母親在世活著的時候,不信因果報應之理,不但信奉邪說,而且還時常怠慢輕視叁寶,以此惡因,應當會隨著這惡業招感,必定會生在叁惡道之中,于是毅然將舍宅房子賣掉,大大購買種種名貴的香和花,及各種燈塗果樂茶食珠衣等,在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塔寺裏面,大大的做著種種供養。“十供養”:十種供養品其實並不算多。這裏的十供養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取十十無盡之意,不管是十種供養,或千種供養也是以十種來表示無盡。第二種十是表圓滿之意。而這十種:第一是香供養,包括各種名香、檀香、沈香。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叁中有一段:“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铢,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這麼名貴的海此岸栴檀香。香是申供之首事,表誠之初門,香能辟人中穢氣,上熏于空,…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