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庄严清净无上的果海,所以叫做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梵语多陀阿伽畎,是佛十种尊号之一。如即真如,乘真如之道来教化人间,所说所行,一切真实,并无虚妄,此一期教化完毕即成等正觉,故名“如来”。
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
当时这个长者子,他有善根,佛出世他要亲近佛,一看这佛相好庄严,十法界当中,每一界都具有十善业,每一业各得一福,十法界共得百福,佛为证得无上菩提的果位,已经远超过十法界所修的善业。因此故说千福庄严。这是见果要问因,那个佛“相好庄严”是修什么样的行业,立了何等的宏愿,才能得到如此千福庄严的相貌呢?观无量寿经云:“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又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仟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
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当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诉他说:“你想要证得我这个庄严的佛身相,就必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才能得到”。地藏经文字很浅显,一看就看得懂,一切大乘佛法都在这一句话里面,没有说两句法,所以佛法不在多言,有些人听了很多大乘经,仍不知其所以然,就是因没有将重点听进去。例如:“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一句就叫妙法,为什么呢?因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会成佛。一切大乘佛法都得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具足三种心:“长远心”,你要度众生,得发长远心!不能今天发心要度众生,一遇困难阻碍,半途而废退了心,这怎能成就佛果呢,所以一定要发长远心度脱众生成佛道,叫做“第一心”。把众生的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了脱了,这才叫度脱众生成佛。并不是度众生到人天道中享福,也不是度众生得个二乘果位。而且不是度几个众生,而是要一切众生都能度脱。这“一切”两个字甚深广大。这一句就是三种心之一的“广大心”。度脱两字就是“第一心”,具足这三种心:(长远心、第一心、广大心)才叫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才算真正的行菩萨道。
文殊师利!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令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这是地藏菩萨往昔为诸众生所发的愿言。因见佛说这一句法,就是无上的妙法,当时全部接受,于是就发大愿,我从今天开始,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度这些苦恼众生,尽未来际,不可计劫。六道轮回的众生,叫罪苦六道众生。六道众生是业障深重,刚强成性,不容易度。我要以种种施设及善巧的方法,而便利一切众生。使令解除种种烦恼的束缚,脱除生死的苦海。通通安置于涅槃无为的境地,也就是叫这些苦恼的众生全部成佛了,然后自己方成无上正等菩提。众生梵语萨埵,新译为有情。言众生者有三种意义:(一)众人共生,劫初从光音天下生世间的时候,本无男女尊卑,共同而生。(二)众缘假合之法而生,假依四大五蕴等法和合而得生存。(三)经历众多生死故名众生。任何一种生物,有生必有死,所以叫众生。“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这就是长远心。“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就是广大心。“广设方便,尽令解脱,一切众生悉皆成佛。”这就是第一心。
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就是因为曾在师子奋迅万行如来面前发下大愿说:“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所以虽然到了今天已经超过了百千万亿不可说劫的久远,仍旧身为菩萨以普度众生。那由他华言亿数。然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万万四种之差别。此言喻其劫数之久远难以言说。前面文殊菩萨曾问佛说:“一个菩萨怎么能度那么多的佛、菩萨及天龙鬼神等呢?这是因为时间长远的关系。这解了第一个疑惑。那第二个疑惑呢?他自己还只是菩萨,怎么忉利宫来了这么多的佛都是地藏菩萨度的呢?因为这是他的本愿:“要把众生度尽,度成佛,他自己才要成佛的。”因为众生尚未度尽,所以今天他还是菩萨。以下举一个公案: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阿僧祇”:华言无央数。这无央数大劫的时间已经很长,上面再加上个不可思议,那个时间更久远了。那时世上有一尊佛住世,德号叫做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觉华定是禅定的名称。他修觉华定的禅定工夫。华是因行。修这个定等于开了一朵觉华,成了佛得了一个觉果,所以叫觉华定。彼佛于甚深三摩地中纵任自在,无牵无虑而能普缘法界一切众生并令度脱,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因此称为定自在。彼佛所得的三昧,于诸三昧中,最尊最胜,所以称为王。这尊佛的寿命有四百千万亿无央数劫那么长,这是地藏菩萨往昔为婆罗门女时,因母亲堕落而所发殊胜愿心。
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
佛灭度后五百年中叫做“正法”。正者证也,也就是说佛虽然已经灭度,而佛的法教仪式未曾稍改,有法教可依,有仪式可行,有正果可证,是为正法时。正法后一千年中叫做“像法”。像者相似之意。也就是说去圣时遥,道化日渐讹替,真正法教仪式弃之不行,而以相似之法行之。或有正教当前,但不能依法行持,视三藏圣典等如玄文,纵能依教修行,因不能彻底了悟妙契真常,所以难以证果。亦即有教有行,而无证果,只是相似的佛法而已。是为像法时期。像法以后的一万年中,叫做“末法”。所谓末,式微之意。虽有教典存世,令人闻问及依法修行。亦无证果者,是为末法也。
“婆罗门”是印度人四种种姓的第一种,华言叫净行,他是在家修道,行门清净。他们自认是从梵天的口中而生。四姓中最尊最胜、受人种种供养,凡有座席不与余三姓人同桌共行。依婆罗门法:七岁以上在家学问,十五岁以上学婆罗门法游方参学,清净梵行。至四十岁,恐无后代儿子,归家娶妻生子。年至五十,再入山修道。第二种姓叫刹帝利,就是贵族,做国王的大臣。第三种叫吠舍,就是商人做买卖的人。第四种叫首陀罗,也就是农奴。印度种田的人都是农奴,不像中国农夫,自己拥有土地。
这婆罗门女劝他母亲要生正见。也就是开示他母亲叫他信这“八正道”,也叫“八圣道”。修这八种道可以成佛做圣人,第一种是“正见”。什么叫做正见呢?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世间因果苦集二谛,出世间的因果灭、道二谛,四谛法之理就是世出世间的义理他通通明白。叫做“正见”。第二叫“正思维”:就是要正意业。第三“正语”:就正口业。第四“正业”:也就是正身业。第五“正命”:就是顺于正法而养活己命。第六“正精进”:勤修涅槃之道叫正精进。第七正念:忆念正道而无邪念叫正念。第八叫“正定”: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叫正定。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八正。为什么叫八正道呢?此八法离邪离非故正。能到涅槃,故谓之道。这是住于涅槃之根本大道。八正道第一个正见是这八正道的主体。盖因“见地不正,余七皆非”也。如果正见不正确,那其余七个道全部变成了邪道。所以学佛之人首先必须具足正见!
蕅益大师的见梵宝偶谈,头一段就讲这个正见:“不贵子行履,只贵子见地,盖有行履者未必有见地,而有见地者必有行履。”行履就是脚踏实地的修行,也就是真正的用功修行。子就是尊称之意。您能脚踏实地的用功修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您的见地正不正。因为一个用功修行的人,未必能有正确无误的见地。而相反的一个知见正确的人,他必定会脚踏实地,依法用功修行啊。”
这个像法之中,有一个婆罗门的女儿。因往昔广行布施,持戒精进习定,所修宿福深厚,得到大众钦佩敬服,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如法不缺失所以诸天护法神卫护她。然而其母亲轻信邪道,怠慢三宝,圣女百般方便,劝诱母亲要生起正确知见,而母亲将信将疑,不久命终之后,因业力所感,故而堕于无间地狱。言三宝者,佛法僧是也。佛是觉悟义。法是轨则义。僧是和合义。准皈依正范云:“不为世法所侵凌,不为烦恼之所染污故。”三宝为世间之良福田。所以归依恭敬三宝,能获福无量。
言无间者:一劫之间受苦无有间断。因此叫无间地狱。有五种无间之别:(一)趣果无间,终此所受之罪,又复直入于彼而无间。(二)受苦无间:所受的苦无稍间断。(三)时无间:一劫之间,时间相续无间断。(四)命无间:一劫之中寿命无间断。(五)身形无间: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无有间隙。
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
当时这婆罗门女以因果之理推知,他母亲在世活著的时候,不信因果报应之理,不但信奉邪说,而且还时常怠慢轻视三宝,以此恶因,应当会随著这恶业招感,必定会生在三恶道之中,于是毅然将舍宅房子卖掉,大大购买种种名贵的香和花,及各种灯涂果乐茶食珠衣等,在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塔寺里面,大大的做著种种供养。“十供养”:十种供养品其实并不算多。这里的十供养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取十十无尽之意,不管是十种供养,或千种供养也是以十种来表示无尽。第二种十是表圆满之意。而这十种:第一是香供养,包括各种名香、檀香、沉香。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中有一段:“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铢,价值娑婆世界,以供养佛。”这么名贵的海此岸栴檀香。香是申供之首事,表诚之初门,香能辟人中秽气,上熏于空,…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