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括很大一部分顯宗,顯宗主要是從理論上理解佛教,需學習18年的顯宗,再學5年的密宗,正統的學習都要這樣。
◆居士問:佛教有許多派別,學佛必須歸宗于哪一門哪一派嗎?如果全部都學習也不是辦法呀?
◇仁波切:在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的曆史進程中,由于特定的環境和因緣,形成了許多宗派,但無論是什麼宗派,都是佛教,天下佛子都是一家,因爲我們只有一個佛祖,那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都有著共同的願望,那就是弘揚如來正法,普渡一切有情;都有著共同的修行,那就是戒、定、慧叁學的精進修行;都有著共同的事業,那就是培養四衆學修弟子,敬護諸山弘法大德,學習顯密一切經教,繼承完整的如來正法,承擔弘揚如來家業,發大願,行大利,顧大局,務大業,修大善;斷除對顯密一切法門執持優劣取舍的偏執邪見,建立如來一切聖教相互無違的堅定信心!正如佛在《四十二章經》中告誡我們的:
“學佛道者,佛所言說,
皆應信悅,比如食蜜,
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學佛不應當從宗派的角度區分,而是從受用的角度區分。無論哪一宗派,其內容無非是經律論叁藏,無論修什麼,無非是戒定慧叁學。學佛最好不要執著于這一派或那一派。宗喀巴大師爲什麼繼承了完整的經律論叁藏的佛陀教法呢?因爲第一,是爲了不丟失佛所說的每一部經論、不丟失佛所說的每一句教授,能夠完整的繼承下來,讓世世代代的衆生受用完整的佛法。第二從修法角度來說,必須適合人心變化的規律,即便學的法再殊勝,如果違背人心變化規律,就達不到佛經中所說的預期效果。並且,教派觀點強烈的話,容易産生貪嗔癡,相互之間排擠、排斥,世俗中的貪嗔癡發展到教派中的貪嗔癡。我們要的不是繼承哪一個宗派,而是要繼承完整的如來教法,否則會障礙你學更多的佛法。我們學的不是哪一宗哪一派,我們學的是佛法,無論是顯宗還是密宗,無論是大乘還是小乘,統統都需要學,沒有一個可以扔掉。就像我們爲了達到大學的文化程度,小學、初中、高中課程都要學一樣,只不過是我們在每一階段,有每一階段需要學的內容,達到什麼程度的時候應該學什麼,這自然是有分別的。
◆居士問:出舍利是否標志著已經“見道”?“見道者”不一定出舍利,這怎麼理解?“見道”的時候有什麼標准或表象?
◇仁波切:如果用你的肉眼看“見道者”,不一定能看得出來他“見道”沒有,因爲見道是一種內證的體驗,而不是外在表象的一種變化。“見道”的標准是什麼呢?現量了達萬法性空的真實,這就是它的標准。在達到一地菩薩果位的同時就會“見道”。“見道”雖然不是爲給別人看的,但是“見道”以後,可以同時變化出一百個化身在不同的地方利益衆生。至于出舍利和“見道”之間有什麼關系,這個很難說。不要說見道者,即便是佛陀,也未必一定要有舍利。爲了利益衆生,佛陀才專門留下舍利的。
◆居士問:上師,佛是怎麼求證的?是他自己說證得了就證得了嗎?那豈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隨便說了嗎?如果一個人自稱已經開悟成佛,是否可信呢?
◇仁波切:首先什麼是佛呢?佛是佛陀的簡稱,梵文叫“布達”,“布達”的意思是從迷茫中覺悟。藏文意譯爲“桑節”,此意有二:一爲散開之意;二爲蓮花盛開之意——指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消散,一切福德和智慧如同蓮花盛開一樣。至于如何驗證?從曆史上講,佛不象任命官職或考取博士生那樣,需要經過某一個部門或組織的任命、或驗證來決定他作爲佛的,而是通過內心修證所得來的碩果。
人們之所以拜釋迦佛爲佛,是因爲佛斷除了一切缺點和過失,具備了人們所不具備的一切功德,悟到凡夫沒有悟到的真理,具有了人們所不具有的廣大神通力。簡言之,如龍樹所說,
“衆過皆永離,衆德所莊嚴,
爲衆所近護,願成一切智。”
即具備諸功德、遠離諸過失,這種偉大的心念,所以稱他爲佛,認他爲依怙主和世尊。這是合理的。比如說,你的母親是否爲慈母,這不需要哪個部門驗證她是否是慈母,兒女的心中自然知道她是否爲慈母一樣。至于後來的諸多大德,是通過佛所講的經律論叁藏經典的內容來了知佛是具有廣大智慧和慈悲的。如果你有興趣驗證釋迦佛是否是佛的話,就當細細研讀佛教的經典,自然會得到滿意的答複。如果你沒有細細研讀過佛經、或者沒有達到一定智慧境界的話,就好像是小學生去驗證一個博士夠不夠博士生水平一樣可笑,是不可能的。不要去驗證別人成佛沒有,要認認真真地驗證自己。
現在有很多人,拿自己的價值觀去概括佛經,用自己的倫理觀去評論佛或其他的人,這種做法無疑是顛倒的行爲。其實我們最好要學會用正確的佛經理論,破除我們顛倒的世俗觀點,而不應斷章取義的將經論中某一段話作爲論據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或以佛經的理論闡述自己的價值觀。學佛與學書法有所不同,學書法先模仿後創造,充分體現自己的風格;學佛法是用佛法正確的思想來消除自己心中的一切惡行、顛倒夢想,修改自己價值觀中一切惡習、顛倒觀念。把自己的身口意轉成與佛的身口意無二無別的慈悲、智慧、德能的時候,就是達到了這個目的。
◆居士問:遇到各種人和事物,“心無挂礙,”能不能說悟道了?
◇仁波切:不!那離得太遠了,有一萬公裏(衆笑)。首先你說的心無挂礙與《心經》所說的“心無挂礙”,我看有所區別,因爲你指的“心無挂礙”是我們世俗間所謂的不太在乎得失之意吧?但《心經》中所說的心無挂礙指的是,通過“止觀雙運”的修行破除“我”及“我所”的一切相故,斷除一切貪嗔等挂礙之意。因爲唯有如此,才能遠離輪回的一切恐怖和輪回之因的煩惱、業力等顛倒夢想與習氣。當你徹底了達了《金剛經》或者《心經》的內容,才算是真的悟道。但了達的前提,是你必須從依止善知識到暇滿人身大義難得、到下士道、到中士道、到上士道一步一步的修,達到六波羅蜜中的智慧波羅蜜之後,才會有“心無挂礙”的覺受,在這之前是不可能生起的。寂天菩薩說
“如是一切諸支分,能仁悉爲般若說,
欲求寂滅諸苦者,是故應令般若生。”
意思是前面五波羅蜜等等的一切修行,是爲了生起智慧波羅蜜,如果想徹底地斷除輪回的一切痛苦,應該生起通達自性皆空的智慧。通達自性皆空的智慧,前提就是通達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等五波羅蜜。
《夏壩仁波切問答錄--理論常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