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問:當用實相念佛,見法身後,是否還需要以念佛的方法使極樂境界顯現(從無相到有相),往生時爲什麼以有相境界接引?如何理解“有相佛”與“無相分”從哪個角度去理解?
◇仁波切:有相和無相不是對境的境界,而是一個認識對境的境界。
當你的內心無相,無著相,無分別心的時候,你眼前顯現的極樂佛國也是無相的,如夢如幻,如水中月、鏡中影。但是,是這樣並不等于沒有,如果是沒有了,等于是你無相的對象也沒有了,所以說是有而不真。那是你自己達到了無相境界的時候,能顯現出,如果你沒有達到無相境界,仍然著相的話,你仍然能看見極樂世界,但你看的極樂世界不是如夢如幻,爲什麼呢?因爲你看東西的眼睛有問題,而不是所看的對象有問題。你通達了無相無執著的時候,這個(仁波切指著眼前的水杯)也是如夢如幻;你沒有通達之前,在你眼裏它是有實相的,就是這個區別。而且你認爲阿彌陀佛和諸比丘衆來迎接是個有相的境界,怎麼能是無相的呢?這種想法純屬于外道的一種斷滅見,不是我們佛教的中觀見,因爲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意思是:凡是因緣所生的法,皆如夢如幻,因爲是因緣所生,所以都是假合的、虛幻的、空無自性的。
因此,見的問題要多多的學習龍樹菩薩的《中論》,以及宗喀巴大師的中觀論著等等,應該好好地讀一讀。
◆居士問:以前接觸的是顯宗、淨土宗,再學密宗是不是會變得雜修呢?
◇仁波切:不對,因爲我也是修淨土的。我把藏文的《阿彌陀經》和南北朝時鸠摩羅什法師從印度梵文翻譯成漢文的《阿彌陀經》(大家比較公認的譯本),還有唐朝時期玄奘法師翻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名字雖不叫《阿彌陀經》,但內容是一樣的,我把這叁篇文章一個字一個字進行對照,玄奘法師翻譯的比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稍長一點,藏文的譯本的長短在這兩者之間。
藏傳佛教《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都要學,單修一個是不行的。要知道一個人,暫且不說他(她)長得漂亮與不漂亮,首先必須要四肢齊全,頭、眼、鼻子、耳朵、四肢、五髒六腑都要齊全,否則就是一個殘疾人,根本就談不上好與不好,美與醜都談不上,在齊全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求美求完善求好。同樣道理,佛法的大乘和小乘每個宗派的每一個經文,有些是頭、有些是眼睛、有些是耳朵、有些是舌頭、有些是鼻子、有些是手、有些是腳,只有完全具足了才能算是一個比較完整的人,佛法也是一樣。
顯宗不是漢地專有,藏地也有,但藏地既要修顯宗又要修密宗,因爲顯宗是因乘,密宗是果乘,因此說“無顯不入道,無密不成佛”,就是這個道理。不過念“阿彌陀佛”,應叫淨土法門,而不應叫淨土宗。藏地任何宗派都要修淨土法門,藏傳佛教的各宗派是曆史上各種不同傳承的延續,而不是從法的角度分的。在藏地,一個僧人要學18年的顯宗法門,5年的密宗法門,才有資格獲得格西學位。
藏地也念“阿彌陀佛”佛號,只不過比漢地的佛號長一些,而且有關阿彌陀佛的灌頂自生修法儀軌、他生修法儀軌、長壽修法儀軌、破瓦法修法儀軌等等修法非常多。“南無阿彌陀佛”藏地的讀法是“南無阿彌達巴”,意思是頂禮甘露光佛,甘露是無漏的和無量的意思。要知道,顯宗和密宗不是對立的宗派,而是釋迦牟尼佛教導衆生,在成佛的道路上所需的不同階段的全備修法。所以一切經教都是不相違的,怎麼會有沖突呢?你一旦發現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教法是度化一切衆生成佛的不同階段,就不會問有沒有沖突的話了。如果是外道才會有沖突。想快速成就,你既不能忽視顯宗,也不能忽視密宗。如果你沒打好基礎,直修無上密法,就象一個小孩讓他背一百斤糧食一樣,是無法承受的。
◆居士問:修阿彌陀佛是修自生佛還是他生佛?念阿彌陀佛時,是否想自身是佛?
◇仁波切:修佛既有修自生佛也有修他生佛,念阿彌陀佛是屬于修他生佛。
怎麼知道是他生佛呢?就憑第十二觀的“普觀”來斷定。爲什麼呢?因爲“普觀”中,首先念想自己在蓮花當中,然後觀想眼前虛空中有無量壽佛、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等諸佛菩薩,因此是他生佛的修法,而不是修自生佛。
當然了,修法當中有很多是觀修自生佛,這是必須修的。無量壽佛也有自生修法,比如我曾經給你們灌過的無量壽如來的長壽灌頂,那個修法是無量壽佛的自生修法。
◆居士問:中陰身時會見到五方佛嗎?臨終時,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見到的阿彌陀佛是中陰的佛呢?還是西方極樂世界佛?
◇仁波切:說臨終見到五方佛,這個人可能看過索甲仁波切著的《西藏生死書》,但是我看未必。臨終時未必能見到五方佛,也未必能見到五光等等,那爲什麼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裏邊說能見到五方佛,或者五光等等呢?有些佛經中是有這方面的記載。但我看過這些書,他說的並不是指每一個人,假如一個人都不知道什麼是五方佛的話,又怎麼可能出現五方佛呢?在一些經典中我看到這樣一種說法,就是生前修密法,修得境界還不錯的人,臨終的時候現出五方佛,《西藏度亡經》裏好像也這麼說,其他的經典也有這麼說的。但不信佛,不知道什麼是五方佛,也沒有很好境界的人,我看他在中有時不會看到五方佛。因爲許多經典裏面並沒有提到這個,所以五方佛出現之說是就那些修行非常好的人而言,不是對每一個人說的。
至于五方佛和《無量壽經》有什麼聯系呢?五方佛和阿彌陀佛到底有什麼聯系呢?有一點,五方佛裏其中一位是西方阿彌陀佛。
至于你說“中陰”當中的佛是中陰的佛呢,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佛?我不知道還有中陰的佛和極樂世界佛之別,我看沒有!上輩人所見到的是阿彌陀佛的報身,來迎接他到西方極樂世界;中輩人所見到的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來迎接;而下輩人是在夢裏面見到阿彌陀佛,除此之外在《無量壽經》中沒有提到什麼中陰的佛、極樂的阿彌陀佛還有什麼區別之類的。
◆居士問:經常念《無量壽經》給眷屬聽,有好處嗎?
◇仁波切:這個問題要學會一點善巧,不要讓他們討厭就好。如果你大聲地念,讓他們討厭並吵架了,我看就沒有功德了。在不令他們討厭的基礎上,他們願意聽的基礎上,你念經確實有好處。我爲什麼說有好處呢?在《無量壽如來會》裏面說:“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一切如來稱贊悅可。若于彼法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隨意所樂種諸善根。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于彼法中廣大勝解之者。當能聽聞獲大歡喜。受持讀誦廣爲他說常樂修行。”你這樣做的前提是什麼呢?他聽了你念的之後,生歡喜心是最重要的,他一定要願意聽,否則他煩了、吵架了,那可能就不好了,要學會善巧。
◆居士問:四十八願中有定中供佛願,其修法如何?定中供佛相當于密法中的意供嗎?
◆仁波切:有點相似,但是方法不太一樣。《觀無量壽經》裏邊,一個是普觀,一個是雜想觀,以及下輩、中輩、上輩觀,普觀以下就是供養佛的內容,說白了就是七支供的內容,就是如此。
◆居士問:如果一個人念佛已經一心不亂,達到可以往生的條件,但他壽命還沒到盡頭,那麼,他怎麼往生呢?一定要死後才可以,今生不能嗎?如果是今生可以,那麼假如是個女身,極樂世界沒有女人那她不就得換男身了?換身後不就不是今生了嗎?
◇仁波切:我想詳細地回答一下,因爲他提到的問題很多是因明裏面的內容。
在《無量壽如來會》裏面是這麼說的:“是故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願生極樂世界,欲于今世見無量壽佛者。應發無上菩提心。複當專念極樂國土。集積善根。應持回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這是《無量壽如來會》裏面所說的內容,當然這是一個前提。這種人是什麼人呢?首先是上輩人,上輩人是什麼呢?上輩人就是菩薩,有菩提心以上的人,這裏並沒有說所有的這些人一定能夠今生往生,但也有今生能夠見無量壽佛,也能夠生彼國的,當然條件是前面所說的發菩提心,作諸資糧啊、以及出家呀、修六波羅蜜呀、一心不亂地念阿彌陀佛呀等等包括這些內容,這是第一個問題。
那他怎麼往生的呢?根據藏傳佛教破瓦法,比較典型的往生有兩種:一個是今生往生,一個是來世往生。今生往生的意思不是換不換身體的問題,而是不經過死亡過程當中的從“死有”轉入到“中有”的過程。也就是說,一旦進入到“死有”之後,立刻現見無量壽如來以及八大菩薩等眷屬來迎接他,不需要任何“中有”身,直接到達西方極樂佛國,這也算作今生往生。
至于你說女人往生不是要換身體嗎?在破瓦法裏多次提到,當你投生到西方極樂佛國的時候,你的身體自然就變成了男身,不經過我們這樣的換身體,不需要。而且類似這樣的還有無上瑜伽密法中的金剛瑜伽母的修法,也有直接到達金剛瑜伽母淨土的。金剛瑜伽母的修法中說,金剛瑜伽母,直接來到眼前,你的身體刹那間變成十六歲之童子相,帶往極樂佛國,就是一刹那帶著今生的身體到空行淨土。這也是在換身體,換什麼身體呢,變成十六歲的童子之相不也是在換身嗎?這也算是今生到極樂佛國。所以女人變成男人,那是到達極樂佛國的一個過程,不算是來世。
我看算不算來世的問題就要看他有沒有一個完整的死亡過程。在進入中有之前死亡過程就還沒有結束,就還不算是來世。比如說宗喀巴大師,他是即生證得佛陀果位的,可是他並沒有在死前成佛,那他怎麼成佛的呢?“中有到達寶生國,得勝果位我頂禮。”就是說,在由“死有”進入到“中有”之前的一刹那,立刻轉入了寶生如來的淨土,沒有經曆凡夫的“中有”階段,也算是即生證得佛陀果位。所以這件事是不矛盾的。
另外你說壽命還沒有終…
《夏壩仁波切問答錄--淨土常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