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問:什麼是“惡知識”?如果拜了假上師,該怎麼辦?
◇仁波切:遠離他,跑得越遠越好!如果你親近他以後增長很多的貪心、嗔心、癡心,讓你墮落,這樣的師父就是惡知識或惡友。但有些人往往在崇信他的時候就當他是善知識,不崇信他的時候就當他是惡知識,這是不對的。善知識與惡知識,在道次第裏有明確的區分,不能以個人的情感爲准,而應該以是否具有“善知識的德相”爲准。
◆居士問:我的一個朋友發燒有病,我在他身邊作自他相換,後來也得了病,應該怎麼看這個問題?
◇仁波切:在《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慈瑜伽師的傳記中說“某日上師講法時,旁人以杖擊犬,師大聲叫痛跌倒地上。衆人見犬無恙,以爲上師欺诳。師示以背,犬遭擊處杖痕現然,衆乃信服。”與你所說的有幾分相似。
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我們必須要把心裏的因素和身體的因素區別開來,才能說清楚此事的由來。一般從身體的因素來看,用杖打犬造成傷害的應該是狗,就像用刀砍頭時掉下來的是被砍對象的頭一樣;但是從心裏因素來看,你的心集中在哪裏,全身的風就集中在哪裏。比如我們身體某處不留心遭受割傷時,如果你此處想的多就會腫起來,因爲全身的風都集中在那裏了。如果沒有發覺,或內心轉移它處,沒有多想此處,反倒不會有腫痛等等,道理是一樣的。當然,除卻心理因素而外,由于感染而發炎,發生腫痛,則是生理、病理上的自然反應,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狗被打後,慈瑜伽師之所以有腫痛的現象,是因爲當他看見狗遭杖打時,自然的視爲自身之痛,全身風集中起來,因而顯現腫痛現象,這就是慈瑜伽師修成了自他相換菩提心的鐵證,並不是狗痛可以轉移到大師身上。
你的現象與他有所相似,但還是有區別的。你有痛感,並非是真的修成了自他相換菩提心所致,這你自己清楚。你修自他相換時,與其他初修自他相換者一樣,有所畏懼和懷疑,生怕他的病苦轉移到自身,所以才有了病痛感。因爲生病百分之五十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另外百分之五十才是身體因素。如果在你心裏達到了某種程度的懷疑和恐懼,産生自身可能會得病的心理時,就有可能造成疾病,所以有了你的這種結果。
但真正修自他相換菩提心者,就不會得病。因爲他毫無懷疑和恐懼可言,把他人的痛苦轉到自身,當成快樂一樣歡喜接納。所以他就沒有産生疾病的可能。換句話說,如果打狗者拿的是一把刀來砍狗的頭,掉下來的不會是慈瑜伽師的頭,而只會是狗的頭。
這樣看來,無論是慈瑜伽師的腫痛,還是你的病痛各有不同原因,並非是對方的疾病轉移所致。另外,果真你沒有生起懷疑和恐懼,確實是歡喜接納,然有病痛之感,就與慈瑜伽師真的相同了,我當恭喜你。
即如是,其實這個病不是他傳染給你的,而是你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覺得把他的病取來一定會得病,有了這種心理,所以導致了你的疾病。如果你有更廣闊的胸懷,非常高興的去接受它,那反而就不會病了。你又修自他相換又害怕得病,那你就會真的得病了。
◆居士問:學佛的人是不是不用講世間法?
◇仁波切:世間法一點也不過問的話,我想不僅僅你自己會餓死,你的孩子、你的家裏人可能也都會活不下去,那樣麻煩就大了!所以你首先一定不要讓家裏人委屈,也不要讓孩子委屈,要讓他們得到應當得到的保護、生活與培養,做一個好父親、一個好母親。在做一個好人、好父親或好母親的基礎上,才可能做一個好的佛教弟子,如果你連做一個好父親、一個好母親都做不了的話,那好弟子也就談不上了。
◆居士問:剛入佛門應該供什麼佛像?
◇仁波切:剛入佛門的弟子可以供釋迦牟尼佛的像、觀音菩薩的像、文殊菩薩的像。其實一個完整的佛堂,依據菩提道次第中的傳軌,至少要有一尊釋迦牟尼佛像、一部佛經及一座舍利塔,分別代表佛陀之身、語、意。其他菩薩像、出世間護法像、世間護法像依次要放旁邊一點或低一點。至于世間的神靈、祖先、地神等不可與佛像同放佛堂以內,在佛龛之下或旁側低處擺放即可,雖然可以分開來供養,但絕不可以起依止的念頭。
◆居士問:以前有佛像送走了,現在又喜歡,想請回來,可以嗎?有什麼不妥?需要注意什麼?家中有佛像、經書不用時怎麼處理?
◇仁波切:這就要看你送給誰了,如果他願意給你,你就可以請回來,沒有什麼不妥。但需要注意恭敬心!已經皈依的人,無論佛像是何質量或何等工藝,不應分優劣,必須視爲真佛而恭敬供養。如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說
“隨何木等雕佛像,諸有智者鹹供養。”
不要喜歡的時候供,不喜歡時就不供。如果能如法的供養,一尊佛像即能令你籍此而增長功德,如果不如法的供養,只能是自己在累積不善之業。至于怎麼處理佛像、經書,你要先想想理由,如果是因爲佛像的質地、工藝等問題,就不妥當;如果你只是覺得佛像、經書太多了,就可以送給周圍的人。
◆居士問:打坐時總有很多障礙,一個念頭搗亂,是不理它呢,還是想法對治?該怎麼辦?
◇仁波切:不理它也是一種對治的方法。
在《甘丹大手印根本頌》中說
“隨起何分別,即觀彼體性”,
意思是當起分別心時,即心從所緣的境上流散到其他境上時,就觀察它的體性,而不用強烈地去斷除。之後又說
“或隨分別起,不必強遣除,
認識彼動相,安住其體性。
此與船上鳥,飛揚喻相同,
如雲海船鴉,任其各方飛,
終當落船上。”
另外的一種對治的方法就是分別心一起,立刻令其斷除,在《甘丹大手印根本頌》中說
“或如舞劍者,分別起即斷,
斷已心住時,不可失正念。”
但是要看你起的念頭在何時生起。如果是不願意或無法持續修持,那是懈怠(第一過失),對治懈怠比較好的辦法是多修信仰心、欲求功德之心、輕安心等等強有力的精進心;如果起了忘失教授之心時(第二過失),就要修正念;如果禅定中出現了第叁過失——沈掉的時候,就以修正知爲好;如果出現了第四過患——不作行的時候,就多修一點作行;如果出現了第五種過患——作行的時候,就要斷除作行,修不作行。所以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對治辦法。
◆居士問:有些人進寺院時,感覺不太好,爲什麼?該怎麼辦?
◇仁波切:一進寺廟就容易頭痛頭昏,一打坐就容易昏沈瞌睡等等,這也可能是一些業障比較重的人的違緣。遇到這樣問題的居士,那就要消業障,修忏悔,最好多念百字明咒、多磕頭,這樣就會把這種情況扭轉過來,此後再進廟就會感到特別輕松、特別高興。
◆居士問:有的居士接連幾天聽法,身體越來越不好,有人說是消業障,對嗎?
◇仁波切:這個問題最好這樣想,這樣想有好處,要不然身體不好,心裏難受。我記得忍辱波羅蜜裏有一個“安受苦忍”,就是這個意思。當你受苦的時候就想:哎呀,讓我無始以來所造的業障消除吧,這樣去念想挺好的,對自己修行是有幫助的。那麼你爲什麼身體越來越不好呢?你聽佛法很不容易,原來你整天活動,這幾天坐下來不活動了,會感覺比較累,休息休息就會好的。另外,聽法的時候盡可能不要坐在濕的草地上,尤其是老年人,這樣對身體不太好,一定要帶一點能夠墊的東西,這樣會好一些。我非常擔心你們的身體,尤其是老年人,聽法時間那麼長,我都有點受不了,何況你們年齡那麼大。
◆居士問:上香上幾支最好?什麼時間上香或上供最好?過了中午就不可以供食物了嗎?
◇仁波切:上香,如果上兩支香的話,就想智慧和方便;如果有叁支香的話,就把它當成身、口、意供養給佛、法、僧叁寶;如果上四支香的話,就想供養上師、佛寶、法寶、僧寶;如果有五支的話,就作五尊如來想;如果有六支香,就作六波羅蜜之想;如果有七支香來燒,就作七菩提分法想;如果有八支香,就作八正道想;如果有九支或者十支,一一都可以想,沒有問題,都可以。如果有叁十二支香,就想佛的叁十二相;如果供八十支的話,就想佛的八十種好,如果供八萬四千支的話,就想八萬四千法門。
其實佛像代表著佛陀,是我們衆生積累功德的資糧田。我們做供養、做禮拜是爲自己的利益而做,不是爲了佛而做,佛陀是圓滿的覺悟者,不會需要我們凡夫的飲食或花香等供品,也絕不會因爲我們不去供養或是因爲下午供養而生氣,這是以凡夫俗子之心揣度佛陀。我們供養是爲利益一切有情衆生而供養,因爲衆生的數目是無量的,所以我們的功德也是無量的。只要以清淨及正確的發心來供養,即使只供短短的一支香,也能積無量的功德;如果只爲自己現世利益做供養,供上再多的香,利益也不會很大。
雖然如此,早上起來的時候供養比較好,過午之後不供的規矩可能因爲過去印度人過午不食,由于這樣的原因下午很少上供,這是一種習慣。但是供佛,晚上也行、下午也行,因爲這不是佛吃不吃的問題,而是你信仰有多虔誠的問題。有人說天黑了以後拜佛不行,佛要睡覺(衆笑)我頭一次聽說這樣的話,哈哈…。這人想的蠻周到的啊(衆笑),很關心佛,呵呵…。
◆居士問:蔬菜草木也有生命,吃它們爲什麼不屬于殺生?
◇仁波切:學佛之人是不能殺生的。嚴格地說,蔬菜草木是有生命的,但是否有意識有待于觀察,因爲佛經中雖然闡述了花草樹木的一些主動行爲,如佛轉*輪萬樹點頭等等,但並沒有明確的說蔬菜草木有意識,也沒有明確的說吃蔬菜草木就算殺生,但律藏中禁止比丘隨意摘蔬菜草木。即便蔬菜草木有意識,摘其業力比殺生要小,因爲它沒有強大的苦受和恐懼。比如殺人與殺動物之間業力大小的不同。另外若說因蔬菜草木有靈性,摘它有殺生之過,還不如說蔬菜上面有細菌等微小生命,因爲比丘飲水時有用濾水囊的戒…
《夏壩仁波切問答錄--入門常識傳法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