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好比一個企業,在未成立之前,沒有人會承認這是“我的”集團,自從公司注冊以後,這些人就會想:噢,這是“我的”集團公司了。有一天公司破産了,集團不存在了,執持“我的”公司的念想也就沒有了。地水火風是如此,意識也是如此。人們不明白一切事物都是假象,把一切“法”和“我”當真了,也就有了無明。由于不明白,就會被這些假相所困。當你能把一切都看成是虛幻假合的,那時你就能脫離愛和恨的煩惱,就象看到電視裏面的金銀財寶,不會産生強烈的貪著一樣,因爲你知道那是假的。
破除“我執”和“法執”的方法,只有通過戒、定、慧才能達到。
◆居士問:日常生活中行善之人常有諸多不如意的事和災難發生,怎樣理解善有善報的說法?
◇仁波切:這裏我給你們講個小故事。我有一次坐飛機,旁邊有一個年輕人問我一個問題:你們佛教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我做了那麼多好事,怎麼沒見到善報呢?有許多作惡多端的人卻比我過的還好?這又是爲何?我說:不是沒有善報,只是你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你做生意出差從來都是坐著飛機、住賓館和下飯店。然而中國十叁億人口,有多少人連飛機也沒踏過一步,賓館、飯店想都不敢想,甚至很多人連飛機都沒見過,與他們相比你所得的善報是極大的。他又問我善有善報的例子。我反問他說:“你討厭我嗎?”他說:“不。”我問他:“爲什麼?”他說:“因爲你和藹可親、有禮貌,我不但不討厭,還很喜歡你”。我說:“這就是善有善報。如果一個人用貪、嗔、癡、傲慢、無禮、自私、固執等態度去對待別人,別人就會討厭他、輕視他,由此招來諸多的阻礙、不順、苦難等等,這就是惡報。其實單從你和他人今生所造的努力相比,得到的結果,你早就超標了。但人的欲望是無限的,永遠也不會滿足。”
另外,僅有善心還不夠,還應有智慧。沒有智慧的善心是有缺點和漏洞的,同樣單有智慧沒有善心也是不夠的。我們所指的善人應該是德才兼備的人,其中“德”就是慈悲,“才”就是智慧,比如人大致可分爲四類:
第一是無德無才者。由于他內心極其邪惡和黑暗,充滿了貪嗔癡、自私、嫉妒、疑心,所以他是無德之輩;同時他沒有膽量、謀略、才幹、也沒有能力,既不願做善事,也沒有能力做惡事,所以他是無才之輩。但由于他沒有做過壞事的原因,人們往往對他的動機不假思索,誤認爲他是善人、是好人、是老實人。是老實人不假,但他不是善人。老實人和善人混淆不清是不正確的。這種人不是不想做壞事,只是缺乏智慧無能爲力。他們的特征就是怨天、怨地、怨人、怨社會,認爲“我的失敗是我的忠厚老實和本性善良所致”,說社會對其不公,認爲他人的成功是由于他們的坑蒙拐騙和狡詐欺訛所至,始終形成了一種善惡顛倒的人生觀,從不反思自己的缺點和漏洞,也不客觀公正的觀察他人所具的德或才。這等人由于天時地利的巧合,一旦偶得勢力必將禍患無窮。因此稱他爲下下之輩。
第二有德無才者。這種人有善良和慈悲之心,但沒有敏銳的智慧。由于他們本性善良、忠厚老實、品德高尚、善于幫助他人,對天、地、人和社會常懷感恩之心,當下的狀況充滿喜樂,因此他是有德之輩。然而,他沒有膽量、沒有謀略、才幹、也沒有能力,所以既沒有能力做善事,也不願做惡事,所以他是無才之輩。這種人雖然沒有做過更大的善事,但他心存慈悲善心,又忠厚老實,是個老實的善人。他們的特征就是念恩、感恩社會,滿足于當下,始終認爲如今之所得皆是積累善因所至,正面的看待他人的成功,反思自我的缺點和漏洞,忠孝仁義爲宗旨,本性老實,缺乏宏偉目標和妥善的方法,始終停留在狹小的目標和埋頭苦幹的狀況,所以難成大事。因此稱他爲庸碌之輩。
第叁有才無德者。這些人天資聰慧、多謀遠慮,膽大心細、能力過人,所以他是有才之輩。但他內心極其邪惡,好于陰謀詭計,以損害逼惱他人爲樂,所以他是無德之輩。他們的特征是面善心惡、巧取豪奪、不擇手段,始終認爲一切成功的根源就在于手段,認同弱肉強食的論調,從不反思自己的品德和終究的惡果。根據這種人謀略的不同,其得到成果的大小也不同,有的人眼下如魚得水,成就大業,然最終結局悲慘、身敗名裂、留下千古之罵名;有的人上半生得意洋洋,下半生淒慘無比,這些人的聰慧才能變成了自己的斷頭劍。這類人如同瓷器抛向空中,智慧的大小決定了它上抛飛空的高度和時間,最終要落地的。飛空的高度和時間決定了落地的慘烈程度。人們只看他現前的風光,常常怨老天不公,說惡人得勢,豈不知其人終究必有悲慘的結果。一個有才而無德的人可以毀掉一個村莊、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甚至整個地球。那麼他沒有得到惡報嗎?其實他早就得到了。不要光看表面上沒有,當他做壞事時,內心極度的痛苦、害怕、擔憂,一旦做完壞事以後,從此內心充滿焦慮和恐懼,怕被發現而受到懲罰,一生都生活在恐懼擔憂當中,所以可以說惡報早就來了。因此稱他爲邪惡之輩。
第四德才兼備者。這才是真正的善人。由于他們本性善良、善于幫助他人,心懷利益群生,對天、地、人和社會常懷感恩之心,對當下的狀況充滿喜樂,對未來的前途充滿信心,因此他是有德之輩;智慧甚深、廣大、明晰、速疾,心胸寬廣,能力過人,所以他是有才之輩。這種人雖然爲數甚少,但其利益的時間和範圍都無量廣大。一個有智慧的善人從範圍上能解救一方百姓、一個民族、甚至全人類乃至一切衆生,從時間上利益十年、百年、甚至千秋萬代。他們的特征就是德才兼備、胸懷大志、深謀遠慮、言辭和雅、行爲端肅、品德高尚、謙虛謹慎、善巧方便。那麼他得到善報了嗎?其實早就得到了善報,每次想到自己做過的善事就充滿喜悅,想起對他人、對民族、對國家、對全人類所做的善事就深感自豪,充滿了成就感。因此稱他爲賢聖。
一切不如意之事,都是我們的業力所造成的,而業又是從“我執”中産生,所以“我執”是禍根所在。災難在沒有成熟之前,通過佛菩薩的加持及自己的修持,可能不出現。但已經成熟了的就很難改變。
《集法句經釋》中說:
“諸佛非以水洗罪,亦非以手除衆苦,
非將所證遷于他,示法性谛令解脫。”
諸佛無法以水洗去你的罪業,也無法以手除去你的痛苦,也不能將所證悟到的轉移到你的身上,佛陀只能爲我們闡述解脫痛苦的正確方法。
◆居士問:世間事業的成功是宿世修行、集聚福報得來的,還是今生努力奮鬥得來的?
◇仁波切:世間事業的成功既是修行得來的,也是努力奮鬥得來的。你把修行得來的和努力奮鬥得來的,這兩者割裂開來是不正確的。在佛教中所說的修行,並非是脫離合理的努力奮鬥之外的某種行爲,而是闡述與事物發展規律相應的努力奮鬥的正確方法。努力奮鬥得來的也就是修行得來的。
單從世間的異熟果而言,凡是善法都能迎來相應善的異熟果。行有叁:身行、語行、意行。任何事業都必須通過身體的吃苦耐勞、言語的善巧表達或內心的深入思考才能成辦。修行就是修改自己的身、語、意,修行就是把錯誤的改成正確的。其實不是只有打坐才算修行,行、住、坐、臥,甚至連睡覺都可以修行。只要你精進地規範、監督自己的行爲、言語、內心動念,不要讓它做不該做的事、說不該說的話、起不該想的動念,這就是修行!凡是用不正當的手段巧取豪奪得來的東西,都不會有好的結果,而且將要付出沈重的代價。佛教裏講的不放逸、忍辱、精進等不就是努力奮鬥嗎?佛之所以偉大是因爲明了萬物因果變化之規律,並指點世間善惡之迷津。換句話說,努力奮鬥的方向對與否,關系到以後得到結果的優劣。其中有些事業的成功是前世努力奮鬥修行得來,有的甚至是無數世前積累的福德中來,有的是今生努力奮鬥修行得來。
◆居士問:學佛後可以炒股票、買彩票嗎?
◇仁波切:信佛之人如果有正當職業,經濟上沒有太大壓力,最好不要去炒股票、買彩票,因爲這類事情多多少少帶有賭博的性質,不僅能夠激發極強烈的貪心和嗔恨心,也能招來許多災難性的損害。對修行者來說,這是一種違緣。
《夏壩仁波切問答錄--入門常識傳法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