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夏壩仁波切問答錄--淨土常識▪P4

  ..續本文上一頁起來這和前面一樣,還是爲菩提心而發愁啊!其實你沒有必要害怕,你每天都念:“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然後再念“願一切有情父母衆生具得安樂及安樂因,願一切有情父母衆生永離一切衆苦及衆苦因,願一切有情父母衆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願一切有情父母衆生遠離貪瞋之心住平等舍”。每天誦這些儀軌的時候,都雙手合掌非常強烈的發心:我爲了解救一切父母衆生要速疾速疾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果位。這雖然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但也是相似的有一點菩提心吧,也挺好,也能有很大的功德。天天這樣做,菩提心也可能會漸漸地增長,然後再按照知母、觀母恩……的七支因果的方式修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也不是特別難。不用那麼害怕菩提心,一說菩提心就有點發抖(衆笑),沒有什麼。

  另外關于修淨土的人在臨死時念十聲阿彌陀佛能否往生西方極樂佛國的問題,在臨死的時候念阿彌陀佛肯定是有好處,但我絕不敢說由此而能往生西方極樂佛國,這個佛經裏面沒有說,所以我不能瞎說。如果不能往生怎麼辦?不生極樂佛國也沒有什麼不好啊,也可以重新投生做人,也可以投生到叁善道當中,以一個暇滿人身繼續修習佛法,來世再到達西方極樂佛國不也行嗎?一切都要隨緣,不要強求,強求等于是著相,著相等于是執著,執著等于是無明,無明是輪回的根源。

  ◆僧人問:如果往生極樂也需要發菩提心,那麼聲聞的菩提心與真正的菩提心有何不同?

  ◇仁波切:只要是發了菩提心以後,通過修諸多的資糧,可以到達西方極樂佛國。首先我們要講菩提心,菩提心有真正的菩提心,也有相似的或者造作的菩提心,但是造作的菩提心不要說別人,我們有時候也有,只是我們的菩提心實在是太短了,而且很不堅定,所以不能算造作的菩提心。那麼要發什麼樣的菩提心呢?要發非常強烈的爲利衆生而尋求無上正等正覺的無上佛陀果位的這樣一種心願,有了這樣一種心願,再發大慈大悲的心,然後産生增上心,然後有一種相似菩提心,這時,雖然他不是發起真正的菩提心,也還是凡夫,但不能說他沒有生起任何東西,還是生起了大慈大悲以及增上心,這是凡夫下輩人。中輩人也就是聲聞緣覺,達到中輩人本來就是已經有大慈大悲的,因爲他們修四無量——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小乘經典也有四無量,修四無量的前提下,也知道要證得具足四無量心的佛陀果位好,也承認佛的果位。但他的菩提心與大乘真正的菩提心相比還不是真正的菩提心,爲什麼呢?他雖是爲了解救一切父母衆生而尋求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果位,但他先得到一個小乘的羅漢果位,然後再證得菩提果位。《華嚴經》裏說:通達一乘者不能通達叁乘者,最終還是要證得佛陀果位。承認一乘法門的聲聞緣覺羅漢,才能夠到達西方極樂佛國;如果不承認一乘法門的話,肯定到達不了西方極樂佛國。並不是說所有的聲聞緣覺羅漢都能達到極樂佛國,也不是所有的凡夫都能到達,而聲聞緣覺羅漢當中很多很多都能到達,爲什麼呢?因爲他們承認一乘法門,也就是最終要證得佛陀果位,而且也希求證得佛陀果位,只是頓門和漸門之別,他是先到漸門的羅漢果位,然後進入佛陀果位,這就是慧遠法師所說的頓、漸之別,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有所不同,但他還是有相似的菩提心,這種相似菩提心比凡夫俗子更厲害,爲什麼呢?他是真正的非常強烈的大慈大悲心,只是他的菩提心相對真正大乘的菩提心太遙遠了一點,因爲他先求羅漢果後再求佛陀果位。但這個也稱爲菩提心。

  ◆居士問:什麼是“下輩人”?

  ◇仁波切:下輩人、中輩人、上輩人和菩提道次第裏邊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有相同之處,尤其它們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比如說,道次第中的下士道之心,是作爲最初的學佛者要生起的。生起下士道之心要修死無常、念叁惡道之苦、皈依叁寶、深信因果、修十善,這就是下士道的含義。前面所說的叁福德裏也包含了這些內容,當你生起了這四種心——因果心、皈依心、觀叁惡道苦心、死無常心之後,你就達到了下輩人的條件。從此以後,你就可以自認爲是下輩人。

  我們現在連下輩人都不是,爲什麼呢?因爲下輩人必須達到深信因果,皈依叁寶還有念叁惡道之苦,念無常之苦,一定要達到這樣,最後達到不求今生而求來世那樣的心,否則我們達不到下輩人。

  怎麼知道是這樣呢?一個要尋求西方極樂佛國的人,必須是願脫離一切榮華富貴、今生的一切人天富樂及任何貪心,一門心思的想到達西方極樂佛國之心的人,這種人最起碼的條件不在乎今生,而以在乎來世爲重,否則他就不會有一門心思的到達西方極樂佛國之心。所以,一定要有不顧今生、而尋求來世之念,這就是下輩人。

  ◆居士問:修淨土的人常說只要念佛號就能往生,可您說“應發菩提心”,否則不能往生,究竟哪個對?

  ◇仁波切:這不是我說的,是《無量壽經》說的,是《觀無量壽經》說的,是《阿彌陀經》說的,所以我也沒辦法。我這個人膽兒比較小(衆笑),對佛經裏面說的話我不敢妄談,所以你自己再讀一讀吧。

  《觀無量壽經》中說:“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叁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這裏說,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是《觀無量壽經》裏面講的。

  《無量壽經》裏面也說,“佛語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下輩人住大乘者,當發菩提心。這是《無量壽經》裏面說的,不是我說的,千萬不要以爲是我說的,這是不對的。好像我給了你們一棒子,我實在要向你們道歉,真的,但我並不是對你們亂說,經裏邊怎麼說,我就怎麼說的。

  

  ◆居士問:“十念”念佛中十念的內容和含義是什麼?

  ◇仁波切:我想在這個問題上著重地講一下“十念”的問題。新羅·元曉謂十念有顯了及隱密二種:即十聲稱佛爲顯了十念;《彌勒所問經》所說十念爲隱密十念;又《佛說觀無量壽經》十念唯顯了十念;《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之十念通顯了、隱密二種。

  新羅國的元曉大和尚在講到“十念”的時候,以兩種方法作了解釋:一種是顯了義,一種是隱密義。十聲稱佛爲顯了十念;而《寶積經》裏彌勒菩薩說的十念爲隱密十念。這個顯了和隱密也就是了義和不了義之說。不了義的說法是念十遍阿彌陀佛,了義是按照《寶積經》裏的十念。他爲什麼用了義和不了義來解釋十念呢?我想當時有很多人認爲“十念”就是念十聲阿彌陀佛,這種解釋方法,既避免與他們的直接沖突,也能鼓勵一些人念更多的佛號,又能表達出十念的真正含義,由此我看元曉法師是作以方便說。一般來說,對佛學問題的解釋不能隨便說說,一定要有經典的依據,這非常的重要。《觀無量壽經》裏面“十念”的解釋是怎麼說的呢?“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說,具足了十念的心,稱南無阿彌陀佛。另外藏文的《無量壽經》的翻譯,裏面也說了以十種心來念無量壽佛號,很顯然十念就是十種心。

  是哪十種心呢?就是在《寶積經》第九十二卷《彌勒所問經》中說:“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爲十。一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慈無損害心。二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悲無逼惱心。叁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于一切法發生生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于諸衆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于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心。十者于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就是《彌勒所問經》裏邊所說的,如何能夠到達西方極樂佛國的十念。所以這是沒有辦法回避的真實義。

  那麼有的居士提到如何修這十念,到底是先要具備十念後修阿彌陀佛呢?還是修阿彌陀佛的同時要念想十念呢?這個問題提得好啊!非常關鍵。我要告訴你們,從修行的時間安排來說,我建議一邊念想十念心,一邊修阿彌陀佛可靠。但是念阿彌陀佛稱號的時候,應該要念想這十念心,起碼以造作或者以主動心去想十念心,然後念阿彌陀佛合適。怎麼樣做兩者互不相違呢?我前面的意思是說,每一天要爭取想辦法修一些十念心,這個十念心不可能從頭到尾一天都作完,而是要一個接一個生起十念的證悟力,同時每天也要修適當的阿彌陀佛的名號以及《往生極樂願文》等等,這樣就做到了同時修。但這個所謂的同時修,只是從每一天的角度來說和從每一年的角度來說的,但是從每一次的角度來說不是這樣修的。每一次修念阿彌陀佛之前要發十種心,然後念阿彌陀佛的稱號,這就是每次的修法,也就是說一般的修法和實修兩者要區別開來。

  現在就講講如何修第一個大慈心,第二個大悲心。大慈心和大悲心修法一定要依照《菩提道次第速道》裏面所說的,通過平等舍,視一切天下衆生爲母,觀一切衆生做我母之恩德,生起對天下一切衆生報母恩之念,然後來修大慈大悲。爲什麼一定要先修平等心、知母、念恩、報恩呢,因爲有了這樣的前提你才能生起真正的“願一切天下衆生具得一切安樂及安樂因”,並且如同《寶積經》裏面所說的,發自內心地希望天下一切衆生遠離一切損害,得到永久安樂,這就是大慈心的修法。

  有了大慈心之後,再修大悲心,因爲有了大慈心之後,你就會愛包括蒼蠅蚊子在內的天下一切有情父母衆生,如同愛自己今生親生母親一樣,並且…

《夏壩仁波切問答錄--淨土常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