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夏坝仁波切问答录--净土常识▪P4

  ..续本文上一页起来这和前面一样,还是为菩提心而发愁啊!其实你没有必要害怕,你每天都念:“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然后再念“愿一切有情父母众生具得安乐及安乐因,愿一切有情父母众生永离一切众苦及众苦因,愿一切有情父母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愿一切有情父母众生远离贪瞋之心住平等舍”。每天诵这些仪轨的时候,都双手合掌非常强烈的发心:我为了解救一切父母众生要速疾速疾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果位。这虽然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但也是相似的有一点菩提心吧,也挺好,也能有很大的功德。天天这样做,菩提心也可能会渐渐地增长,然后再按照知母、观母恩……的七支因果的方式修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也不是特别难。不用那么害怕菩提心,一说菩提心就有点发抖(众笑),没有什么。

  另外关于修净土的人在临死时念十声阿弥陀佛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佛国的问题,在临死的时候念阿弥陀佛肯定是有好处,但我绝不敢说由此而能往生西方极乐佛国,这个佛经里面没有说,所以我不能瞎说。如果不能往生怎么办?不生极乐佛国也没有什么不好啊,也可以重新投生做人,也可以投生到三善道当中,以一个暇满人身继续修习佛法,来世再到达西方极乐佛国不也行吗?一切都要随缘,不要强求,强求等于是着相,着相等于是执着,执着等于是无明,无明是轮回的根源。

  ◆僧人问:如果往生极乐也需要发菩提心,那么声闻的菩提心与真正的菩提心有何不同?

  ◇仁波切:只要是发了菩提心以后,通过修诸多的资粮,可以到达西方极乐佛国。首先我们要讲菩提心,菩提心有真正的菩提心,也有相似的或者造作的菩提心,但是造作的菩提心不要说别人,我们有时候也有,只是我们的菩提心实在是太短了,而且很不坚定,所以不能算造作的菩提心。那么要发什么样的菩提心呢?要发非常强烈的为利众生而寻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无上佛陀果位的这样一种心愿,有了这样一种心愿,再发大慈大悲的心,然后产生增上心,然后有一种相似菩提心,这时,虽然他不是发起真正的菩提心,也还是凡夫,但不能说他没有生起任何东西,还是生起了大慈大悲以及增上心,这是凡夫下辈人。中辈人也就是声闻缘觉,达到中辈人本来就是已经有大慈大悲的,因为他们修四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小乘经典也有四无量,修四无量的前提下,也知道要证得具足四无量心的佛陀果位好,也承认佛的果位。但他的菩提心与大乘真正的菩提心相比还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为什么呢?他虽是为了解救一切父母众生而寻求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果位,但他先得到一个小乘的罗汉果位,然后再证得菩提果位。《华严经》里说:通达一乘者不能通达三乘者,最终还是要证得佛陀果位。承认一乘法门的声闻缘觉罗汉,才能够到达西方极乐佛国;如果不承认一乘法门的话,肯定到达不了西方极乐佛国。并不是说所有的声闻缘觉罗汉都能达到极乐佛国,也不是所有的凡夫都能到达,而声闻缘觉罗汉当中很多很多都能到达,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承认一乘法门,也就是最终要证得佛陀果位,而且也希求证得佛陀果位,只是顿门和渐门之别,他是先到渐门的罗汉果位,然后进入佛陀果位,这就是慧远法师所说的顿、渐之别,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有所不同,但他还是有相似的菩提心,这种相似菩提心比凡夫俗子更厉害,为什么呢?他是真正的非常强烈的大慈大悲心,只是他的菩提心相对真正大乘的菩提心太遥远了一点,因为他先求罗汉果后再求佛陀果位。但这个也称为菩提心。

  ◆居士问:什么是“下辈人”?

  ◇仁波切:下辈人、中辈人、上辈人和菩提道次第里边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有相同之处,尤其它们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比如说,道次第中的下士道之心,是作为最初的学佛者要生起的。生起下士道之心要修死无常、念三恶道之苦、皈依三宝、深信因果、修十善,这就是下士道的含义。前面所说的三福德里也包含了这些内容,当你生起了这四种心——因果心、皈依心、观三恶道苦心、死无常心之后,你就达到了下辈人的条件。从此以后,你就可以自认为是下辈人。

  我们现在连下辈人都不是,为什么呢?因为下辈人必须达到深信因果,皈依三宝还有念三恶道之苦,念无常之苦,一定要达到这样,最后达到不求今生而求来世那样的心,否则我们达不到下辈人。

  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一个要寻求西方极乐佛国的人,必须是愿脱离一切荣华富贵、今生的一切人天富乐及任何贪心,一门心思的想到达西方极乐佛国之心的人,这种人最起码的条件不在乎今生,而以在乎来世为重,否则他就不会有一门心思的到达西方极乐佛国之心。所以,一定要有不顾今生、而寻求来世之念,这就是下辈人。

  ◆居士问:修净土的人常说只要念佛号就能往生,可您说“应发菩提心”,否则不能往生,究竟哪个对?

  ◇仁波切:这不是我说的,是《无量寿经》说的,是《观无量寿经》说的,是《阿弥陀经》说的,所以我也没办法。我这个人胆儿比较小(众笑),对佛经里面说的话我不敢妄谈,所以你自己再读一读吧。

  《观无量寿经》中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里说,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是《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

  《无量寿经》里面也说,“佛语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下辈人住大乘者,当发菩提心。这是《无量寿经》里面说的,不是我说的,千万不要以为是我说的,这是不对的。好像我给了你们一棒子,我实在要向你们道歉,真的,但我并不是对你们乱说,经里边怎么说,我就怎么说的。

  

  ◆居士问:“十念”念佛中十念的内容和含义是什么?

  ◇仁波切:我想在这个问题上着重地讲一下“十念”的问题。新罗·元晓谓十念有显了及隐密二种:即十声称佛为显了十念;《弥勒所问经》所说十念为隐密十念;又《佛说观无量寿经》十念唯显了十念;《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之十念通显了、隐密二种。

  新罗国的元晓大和尚在讲到“十念”的时候,以两种方法作了解释:一种是显了义,一种是隐密义。十声称佛为显了十念;而《宝积经》里弥勒菩萨说的十念为隐密十念。这个显了和隐密也就是了义和不了义之说。不了义的说法是念十遍阿弥陀佛,了义是按照《宝积经》里的十念。他为什么用了义和不了义来解释十念呢?我想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十念”就是念十声阿弥陀佛,这种解释方法,既避免与他们的直接冲突,也能鼓励一些人念更多的佛号,又能表达出十念的真正含义,由此我看元晓法师是作以方便说。一般来说,对佛学问题的解释不能随便说说,一定要有经典的依据,这非常的重要。《观无量寿经》里面“十念”的解释是怎么说的呢?“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说,具足了十念的心,称南无阿弥陀佛。另外藏文的《无量寿经》的翻译,里面也说了以十种心来念无量寿佛号,很显然十念就是十种心。

  是哪十种心呢?就是在《宝积经》第九十二卷《弥勒所问经》中说:“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生忍无执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着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就是《弥勒所问经》里边所说的,如何能够到达西方极乐佛国的十念。所以这是没有办法回避的真实义。

  那么有的居士提到如何修这十念,到底是先要具备十念后修阿弥陀佛呢?还是修阿弥陀佛的同时要念想十念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啊!非常关键。我要告诉你们,从修行的时间安排来说,我建议一边念想十念心,一边修阿弥陀佛可靠。但是念阿弥陀佛称号的时候,应该要念想这十念心,起码以造作或者以主动心去想十念心,然后念阿弥陀佛合适。怎么样做两者互不相违呢?我前面的意思是说,每一天要争取想办法修一些十念心,这个十念心不可能从头到尾一天都作完,而是要一个接一个生起十念的证悟力,同时每天也要修适当的阿弥陀佛的名号以及《往生极乐愿文》等等,这样就做到了同时修。但这个所谓的同时修,只是从每一天的角度来说和从每一年的角度来说的,但是从每一次的角度来说不是这样修的。每一次修念阿弥陀佛之前要发十种心,然后念阿弥陀佛的称号,这就是每次的修法,也就是说一般的修法和实修两者要区别开来。

  现在就讲讲如何修第一个大慈心,第二个大悲心。大慈心和大悲心修法一定要依照《菩提道次第速道》里面所说的,通过平等舍,视一切天下众生为母,观一切众生做我母之恩德,生起对天下一切众生报母恩之念,然后来修大慈大悲。为什么一定要先修平等心、知母、念恩、报恩呢,因为有了这样的前提你才能生起真正的“愿一切天下众生具得一切安乐及安乐因”,并且如同《宝积经》里面所说的,发自内心地希望天下一切众生远离一切损害,得到永久安乐,这就是大慈心的修法。

  有了大慈心之后,再修大悲心,因为有了大慈心之后,你就会爱包括苍蝇蚊子在内的天下一切有情父母众生,如同爱自己今生亲生母亲一样,并且…

《夏坝仁波切问答录--净土常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