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问:当用实相念佛,见法身后,是否还需要以念佛的方法使极乐境界显现(从无相到有相),往生时为什么以有相境界接引?如何理解“有相佛”与“无相分”从哪个角度去理解?
◇仁波切:有相和无相不是对境的境界,而是一个认识对境的境界。
当你的内心无相,无着相,无分别心的时候,你眼前显现的极乐佛国也是无相的,如梦如幻,如水中月、镜中影。但是,是这样并不等于没有,如果是没有了,等于是你无相的对象也没有了,所以说是有而不真。那是你自己达到了无相境界的时候,能显现出,如果你没有达到无相境界,仍然着相的话,你仍然能看见极乐世界,但你看的极乐世界不是如梦如幻,为什么呢?因为你看东西的眼睛有问题,而不是所看的对象有问题。你通达了无相无执着的时候,这个(仁波切指着眼前的水杯)也是如梦如幻;你没有通达之前,在你眼里它是有实相的,就是这个区别。而且你认为阿弥陀佛和诸比丘众来迎接是个有相的境界,怎么能是无相的呢?这种想法纯属于外道的一种断灭见,不是我们佛教的中观见,因为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意思是:凡是因缘所生的法,皆如梦如幻,因为是因缘所生,所以都是假合的、虚幻的、空无自性的。
因此,见的问题要多多的学习龙树菩萨的《中论》,以及宗喀巴大师的中观论著等等,应该好好地读一读。
◆居士问:以前接触的是显宗、净土宗,再学密宗是不是会变得杂修呢?
◇仁波切:不对,因为我也是修净土的。我把藏文的《阿弥陀经》和南北朝时鸠摩罗什法师从印度梵文翻译成汉文的《阿弥陀经》(大家比较公认的译本),还有唐朝时期玄奘法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名字虽不叫《阿弥陀经》,但内容是一样的,我把这三篇文章一个字一个字进行对照,玄奘法师翻译的比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稍长一点,藏文的译本的长短在这两者之间。
藏传佛教《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都要学,单修一个是不行的。要知道一个人,暂且不说他(她)长得漂亮与不漂亮,首先必须要四肢齐全,头、眼、鼻子、耳朵、四肢、五脏六腑都要齐全,否则就是一个残疾人,根本就谈不上好与不好,美与丑都谈不上,在齐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求美求完善求好。同样道理,佛法的大乘和小乘每个宗派的每一个经文,有些是头、有些是眼睛、有些是耳朵、有些是舌头、有些是鼻子、有些是手、有些是脚,只有完全具足了才能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人,佛法也是一样。
显宗不是汉地专有,藏地也有,但藏地既要修显宗又要修密宗,因为显宗是因乘,密宗是果乘,因此说“无显不入道,无密不成佛”,就是这个道理。不过念“阿弥陀佛”,应叫净土法门,而不应叫净土宗。藏地任何宗派都要修净土法门,藏传佛教的各宗派是历史上各种不同传承的延续,而不是从法的角度分的。在藏地,一个僧人要学18年的显宗法门,5年的密宗法门,才有资格获得格西学位。
藏地也念“阿弥陀佛”佛号,只不过比汉地的佛号长一些,而且有关阿弥陀佛的灌顶自生修法仪轨、他生修法仪轨、长寿修法仪轨、破瓦法修法仪轨等等修法非常多。“南无阿弥陀佛”藏地的读法是“南无阿弥达巴”,意思是顶礼甘露光佛,甘露是无漏的和无量的意思。要知道,显宗和密宗不是对立的宗派,而是释迦牟尼佛教导众生,在成佛的道路上所需的不同阶段的全备修法。所以一切经教都是不相违的,怎么会有冲突呢?你一旦发现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教法是度化一切众生成佛的不同阶段,就不会问有没有冲突的话了。如果是外道才会有冲突。想快速成就,你既不能忽视显宗,也不能忽视密宗。如果你没打好基础,直修无上密法,就象一个小孩让他背一百斤粮食一样,是无法承受的。
◆居士问:修阿弥陀佛是修自生佛还是他生佛?念阿弥陀佛时,是否想自身是佛?
◇仁波切:修佛既有修自生佛也有修他生佛,念阿弥陀佛是属于修他生佛。
怎么知道是他生佛呢?就凭第十二观的“普观”来断定。为什么呢?因为“普观”中,首先念想自己在莲花当中,然后观想眼前虚空中有无量寿佛、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等诸佛菩萨,因此是他生佛的修法,而不是修自生佛。
当然了,修法当中有很多是观修自生佛,这是必须修的。无量寿佛也有自生修法,比如我曾经给你们灌过的无量寿如来的长寿灌顶,那个修法是无量寿佛的自生修法。
◆居士问:中阴身时会见到五方佛吗?临终时,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见到的阿弥陀佛是中阴的佛呢?还是西方极乐世界佛?
◇仁波切:说临终见到五方佛,这个人可能看过索甲仁波切著的《西藏生死书》,但是我看未必。临终时未必能见到五方佛,也未必能见到五光等等,那为什么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里边说能见到五方佛,或者五光等等呢?有些佛经中是有这方面的记载。但我看过这些书,他说的并不是指每一个人,假如一个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五方佛的话,又怎么可能出现五方佛呢?在一些经典中我看到这样一种说法,就是生前修密法,修得境界还不错的人,临终的时候现出五方佛,《西藏度亡经》里好像也这么说,其他的经典也有这么说的。但不信佛,不知道什么是五方佛,也没有很好境界的人,我看他在中有时不会看到五方佛。因为许多经典里面并没有提到这个,所以五方佛出现之说是就那些修行非常好的人而言,不是对每一个人说的。
至于五方佛和《无量寿经》有什么联系呢?五方佛和阿弥陀佛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有一点,五方佛里其中一位是西方阿弥陀佛。
至于你说“中阴”当中的佛是中阴的佛呢,还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佛?我不知道还有中阴的佛和极乐世界佛之别,我看没有!上辈人所见到的是阿弥陀佛的报身,来迎接他到西方极乐世界;中辈人所见到的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来迎接;而下辈人是在梦里面见到阿弥陀佛,除此之外在《无量寿经》中没有提到什么中阴的佛、极乐的阿弥陀佛还有什么区别之类的。
◆居士问:经常念《无量寿经》给眷属听,有好处吗?
◇仁波切: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点善巧,不要让他们讨厌就好。如果你大声地念,让他们讨厌并吵架了,我看就没有功德了。在不令他们讨厌的基础上,他们愿意听的基础上,你念经确实有好处。我为什么说有好处呢?在《无量寿如来会》里面说:“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一切如来称赞悦可。若于彼法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随意所乐种诸善根。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于彼法中广大胜解之者。当能听闻获大欢喜。受持读诵广为他说常乐修行。”你这样做的前提是什么呢?他听了你念的之后,生欢喜心是最重要的,他一定要愿意听,否则他烦了、吵架了,那可能就不好了,要学会善巧。
◆居士问:四十八愿中有定中供佛愿,其修法如何?定中供佛相当于密法中的意供吗?
◆仁波切:有点相似,但是方法不太一样。《观无量寿经》里边,一个是普观,一个是杂想观,以及下辈、中辈、上辈观,普观以下就是供养佛的内容,说白了就是七支供的内容,就是如此。
◆居士问:如果一个人念佛已经一心不乱,达到可以往生的条件,但他寿命还没到尽头,那么,他怎么往生呢?一定要死后才可以,今生不能吗?如果是今生可以,那么假如是个女身,极乐世界没有女人那她不就得换男身了?换身后不就不是今生了吗?
◇仁波切:我想详细地回答一下,因为他提到的问题很多是因明里面的内容。
在《无量寿如来会》里面是这么说的:“是故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愿生极乐世界,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集积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这是《无量寿如来会》里面所说的内容,当然这是一个前提。这种人是什么人呢?首先是上辈人,上辈人是什么呢?上辈人就是菩萨,有菩提心以上的人,这里并没有说所有的这些人一定能够今生往生,但也有今生能够见无量寿佛,也能够生彼国的,当然条件是前面所说的发菩提心,作诸资粮啊、以及出家呀、修六波罗蜜呀、一心不乱地念阿弥陀佛呀等等包括这些内容,这是第一个问题。
那他怎么往生的呢?根据藏传佛教破瓦法,比较典型的往生有两种:一个是今生往生,一个是来世往生。今生往生的意思不是换不换身体的问题,而是不经过死亡过程当中的从“死有”转入到“中有”的过程。也就是说,一旦进入到“死有”之后,立刻现见无量寿如来以及八大菩萨等眷属来迎接他,不需要任何“中有”身,直接到达西方极乐佛国,这也算作今生往生。
至于你说女人往生不是要换身体吗?在破瓦法里多次提到,当你投生到西方极乐佛国的时候,你的身体自然就变成了男身,不经过我们这样的换身体,不需要。而且类似这样的还有无上瑜伽密法中的金刚瑜伽母的修法,也有直接到达金刚瑜伽母净土的。金刚瑜伽母的修法中说,金刚瑜伽母,直接来到眼前,你的身体刹那间变成十六岁之童子相,带往极乐佛国,就是一刹那带着今生的身体到空行净土。这也是在换身体,换什么身体呢,变成十六岁的童子之相不也是在换身吗?这也算是今生到极乐佛国。所以女人变成男人,那是到达极乐佛国的一个过程,不算是来世。
我看算不算来世的问题就要看他有没有一个完整的死亡过程。在进入中有之前死亡过程就还没有结束,就还不算是来世。比如说宗喀巴大师,他是即生证得佛陀果位的,可是他并没有在死前成佛,那他怎么成佛的呢?“中有到达宝生国,得胜果位我顶礼。”就是说,在由“死有”进入到“中有”之前的一刹那,立刻转入了宝生如来的净土,没有经历凡夫的“中有”阶段,也算是即生证得佛陀果位。所以这件事是不矛盾的。
另外你说寿命还没有终…
《夏坝仁波切问答录--净土常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