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括很大一部分显宗,显宗主要是从理论上理解佛教,需学习18年的显宗,再学5年的密宗,正统的学习都要这样。
◆居士问:佛教有许多派别,学佛必须归宗于哪一门哪一派吗?如果全部都学习也不是办法呀?
◇仁波切:在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特定的环境和因缘,形成了许多宗派,但无论是什么宗派,都是佛教,天下佛子都是一家,因为我们只有一个佛祖,那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都有着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弘扬如来正法,普渡一切有情;都有着共同的修行,那就是戒、定、慧三学的精进修行;都有着共同的事业,那就是培养四众学修弟子,敬护诸山弘法大德,学习显密一切经教,继承完整的如来正法,承担弘扬如来家业,发大愿,行大利,顾大局,务大业,修大善;断除对显密一切法门执持优劣取舍的偏执邪见,建立如来一切圣教相互无违的坚定信心!正如佛在《四十二章经》中告诫我们的:
“学佛道者,佛所言说,
皆应信悦,比如食蜜,
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学佛不应当从宗派的角度区分,而是从受用的角度区分。无论哪一宗派,其内容无非是经律论三藏,无论修什么,无非是戒定慧三学。学佛最好不要执着于这一派或那一派。宗喀巴大师为什么继承了完整的经律论三藏的佛陀教法呢?因为第一,是为了不丢失佛所说的每一部经论、不丢失佛所说的每一句教授,能够完整的继承下来,让世世代代的众生受用完整的佛法。第二从修法角度来说,必须适合人心变化的规律,即便学的法再殊胜,如果违背人心变化规律,就达不到佛经中所说的预期效果。并且,教派观点强烈的话,容易产生贪嗔痴,相互之间排挤、排斥,世俗中的贪嗔痴发展到教派中的贪嗔痴。我们要的不是继承哪一个宗派,而是要继承完整的如来教法,否则会障碍你学更多的佛法。我们学的不是哪一宗哪一派,我们学的是佛法,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统统都需要学,没有一个可以扔掉。就像我们为了达到大学的文化程度,小学、初中、高中课程都要学一样,只不过是我们在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需要学的内容,达到什么程度的时候应该学什么,这自然是有分别的。
◆居士问:出舍利是否标志着已经“见道”?“见道者”不一定出舍利,这怎么理解?“见道”的时候有什么标准或表象?
◇仁波切:如果用你的肉眼看“见道者”,不一定能看得出来他“见道”没有,因为见道是一种内证的体验,而不是外在表象的一种变化。“见道”的标准是什么呢?现量了达万法性空的真实,这就是它的标准。在达到一地菩萨果位的同时就会“见道”。“见道”虽然不是为给别人看的,但是“见道”以后,可以同时变化出一百个化身在不同的地方利益众生。至于出舍利和“见道”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很难说。不要说见道者,即便是佛陀,也未必一定要有舍利。为了利益众生,佛陀才专门留下舍利的。
◆居士问:上师,佛是怎么求证的?是他自己说证得了就证得了吗?那岂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说了吗?如果一个人自称已经开悟成佛,是否可信呢?
◇仁波切:首先什么是佛呢?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叫“布达”,“布达”的意思是从迷茫中觉悟。藏文意译为“桑节”,此意有二:一为散开之意;二为莲花盛开之意——指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消散,一切福德和智慧如同莲花盛开一样。至于如何验证?从历史上讲,佛不象任命官职或考取博士生那样,需要经过某一个部门或组织的任命、或验证来决定他作为佛的,而是通过内心修证所得来的硕果。
人们之所以拜释迦佛为佛,是因为佛断除了一切缺点和过失,具备了人们所不具备的一切功德,悟到凡夫没有悟到的真理,具有了人们所不具有的广大神通力。简言之,如龙树所说,
“众过皆永离,众德所庄严,
为众所近护,愿成一切智。”
即具备诸功德、远离诸过失,这种伟大的心念,所以称他为佛,认他为依怙主和世尊。这是合理的。比如说,你的母亲是否为慈母,这不需要哪个部门验证她是否是慈母,儿女的心中自然知道她是否为慈母一样。至于后来的诸多大德,是通过佛所讲的经律论三藏经典的内容来了知佛是具有广大智慧和慈悲的。如果你有兴趣验证释迦佛是否是佛的话,就当细细研读佛教的经典,自然会得到满意的答复。如果你没有细细研读过佛经、或者没有达到一定智慧境界的话,就好像是小学生去验证一个博士够不够博士生水平一样可笑,是不可能的。不要去验证别人成佛没有,要认认真真地验证自己。
现在有很多人,拿自己的价值观去概括佛经,用自己的伦理观去评论佛或其他的人,这种做法无疑是颠倒的行为。其实我们最好要学会用正确的佛经理论,破除我们颠倒的世俗观点,而不应断章取义的将经论中某一段话作为论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以佛经的理论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学佛与学书法有所不同,学书法先模仿后创造,充分体现自己的风格;学佛法是用佛法正确的思想来消除自己心中的一切恶行、颠倒梦想,修改自己价值观中一切恶习、颠倒观念。把自己的身口意转成与佛的身口意无二无别的慈悲、智慧、德能的时候,就是达到了这个目的。
◆居士问:遇到各种人和事物,“心无挂碍,”能不能说悟道了?
◇仁波切:不!那离得太远了,有一万公里(众笑)。首先你说的心无挂碍与《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我看有所区别,因为你指的“心无挂碍”是我们世俗间所谓的不太在乎得失之意吧?但《心经》中所说的心无挂碍指的是,通过“止观双运”的修行破除“我”及“我所”的一切相故,断除一切贪嗔等挂碍之意。因为唯有如此,才能远离轮回的一切恐怖和轮回之因的烦恼、业力等颠倒梦想与习气。当你彻底了达了《金刚经》或者《心经》的内容,才算是真的悟道。但了达的前提,是你必须从依止善知识到暇满人身大义难得、到下士道、到中士道、到上士道一步一步的修,达到六波罗蜜中的智慧波罗蜜之后,才会有“心无挂碍”的觉受,在这之前是不可能生起的。寂天菩萨说
“如是一切诸支分,能仁悉为般若说,
欲求寂灭诸苦者,是故应令般若生。”
意思是前面五波罗蜜等等的一切修行,是为了生起智慧波罗蜜,如果想彻底地断除轮回的一切痛苦,应该生起通达自性皆空的智慧。通达自性皆空的智慧,前提就是通达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波罗蜜。
《夏坝仁波切问答录--理论常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