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夏壩仁波切問答錄--實修指導▪P5

  ..續本文上一頁千萬萬融入到體內。

  ◆居士問:都是從頂輪進入體內嗎?

  ◇仁波切答:從十面八方進。

  ◆居士問:請問文殊菩薩也是從十面八方進入嗎?

  ◇仁波切答:對!

  ◆居士問:我一小時能念叁百遍,快慢都可以嗎?

  ◇仁波切:可以。

  ◆居士問:每次都把七個方法全部觀想一遍嗎?

  ◇仁波切答:對!

  ◆居士問:我以前背誦的漢語米子瑪和現在翻譯不一樣。

  ◇仁波切答:按現在這個版本改過來。

  ◆居士問:收資糧田時,宗喀巴大師從頂輪融入喉輪,再入心輪,這頂輪、喉輪、心輪用不用觀想清楚?

  ◇仁波切答:觀宗喀巴大師在頂輪上,然後下降到喉輪,從中脈降下,到心輪後安住在那裏。

  ◆居士問:心輪八葉蓮花什麼顔色的?是藍色嗎?

  ◇仁波切答:八葉蓮花可以觀成白顔色,也可以觀想成一般蓮花的顔色。

  ◆居士問:中脈怎麼觀?

  ◇仁波切答:中脈就是一個脈管,像吸管一樣,裏面是紅色,外面是藍色,像玻璃一樣透明。

  ◆居士問:念安住祈請“具德根本無上大寶師……”這段時,是邊念邊觀想宗大師到自己的頂輪、喉輪、心輪,還是念完之後再觀想?

  ◇仁波切答:念的同時觀想。

  ◆居士問:最後宗喀巴大師進入心輪,自己就是上師,上師就是我,是不是這時要安住?

  ◇仁波切答:對!這時觀心輪八葉蓮花之外有米子瑪圍繞。

  ◆居士問:安住多長時間?

  ◇仁波切答:隨便,越長時間越好。

  ◆居士問:安住之後再回向嗎?

  ◇仁波切答:可以,不過念的要少一點,少而精,就是數量少,而質量要高,念太多質量就不保證了。每天可以分二座、叁座或四、五座都可以,每次打坐時不要太長,但要保證質量,逐漸適當增加時間。

  

  ◆居士問:發了菩提心的人,就是十地菩薩了麼?修菩提心太難了!沒有希望了!

  ◇仁波切:當然不是!發了真正菩提心還只是資糧道的凡夫菩薩,資糧道有叁品,前資糧道、中資糧道、後資糧道。然後才能夠轉入加行道,加行道有四個層面:溫(暖)加行道、頂加行道、忍加行道、勝法(世第一谛)加行道。然後才能夠轉入見道,見道的同時,才得到一(初)地菩薩的果位,在這之前連聖者都不是,離十地菩薩還很遠。

  其實修菩提心不是非常難,只要你能放下那麼多的雜事,每天一門心思地修兩到叁個小時,按照菩提道次第說的那樣認認真真地去修,我敢肯定地說,用不上叁、五年,你一定能生起菩提心的。我看在座的諸位,再差的也能活個叁年到五年(衆弟子笑),所以說,修菩提心不難。如果你覺得難那就難,如果你有足夠的信心就不難。

  比如要經營一個企業,從創業到變成爲比較穩定,也要十年八載的,再要讓它輝煌至少也需要有個二十年,發菩提心只需叁年五年,你說這不是太快了嗎?因爲你創的事業可是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果位的事業,你要達到的不僅僅是今生受益,而是生生世世受益,你最終要得到的不是自己利益,而是利益天下一切有情父母衆生,如此之大業,叁、五年就能達到一個基礎,這可不是很快麼!說實話,我們生活在娑婆世界真好,能夠遇見釋迦牟尼佛的如來正法,尤其是擁有宗喀巴大師所創造的顯密合一的教法——道次第的這種修行方法,簡直是太好了,太難得了!這種修法不難,實在是太快了!你不用感歎啦!

  說“沒有希望了”(衆笑)。有希望,非常有希望!當然了,不願意修是另外一回事,只要你願意,只要你活著的話,就有希望,人千萬不能失望。

  

  ◆居士問:修阿彌陀佛本尊與修菩提道次第怎樣結合呢?

  ◇仁波切:這個我已經說過了,你修菩提道次第的同時,每天念阿彌陀佛,念《往生極樂願文》,最後把修菩提道次第的功德回向于往生西方極樂佛國。佛號和《往生極樂願文》可以加在《成就盛宴》中釋迦牟尼佛心咒的後面就行了。沒必要太複雜地修。

  

  ◆居士問:我們中間有受過顯宗的五戒、菩薩戒的居士,也有受過密宗金剛戒的居士,如何在繼續嚴持五戒、菩薩戒的同時,又能所行不違反密宗戒?

  ◇仁波切:學修密法要受叁種戒: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宗戒。所以說,你如果放棄了別解脫戒和菩薩戒,實際上你就壞了密宗戒了。

  關于你提的在受持顯宗菩薩戒的同時,如何守密宗戒,這個問題是順理成章的,我剛才說過,如果你放棄了別解脫戒和菩薩戒,實際上就是壞了密宗戒;你若是脫離了顯宗的戒,你也就脫離了密宗戒了。所以不能破掉顯宗的戒,而且受持顯宗的戒也沒有什麼難的,如果你細細地觀察,兩者之間並不沖突。

  

  ◆居士問:我們學習過大乘佛法的《法華經》,如何將您授課中提到的“速修”和“細修”用來指導我們的實踐?

  ◇仁波切:首先,你不應該拿“速修”和“細修”來形容,因爲“速修”和“細修”是兩回事。我這次講《菩提道次第速道》中提到的“速修”,是指速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兩個速的問題。

  其中第一個“速”指的是大乘佛法中以顯宗方法證得菩提果位必須要修叁個阿僧衹劫的福德和叁個阿僧衹劫的智慧及消除叁個阿僧衹劫的業障,才能證得無上的菩提果位。但是,密法裏“快速”是否需要那麼長的時間,這一定要搞清楚。它經過的方式不太一樣:顯宗裏一般不太提倡觀想,觀想大部分在密宗裏。以《普賢行願品》裏所說的磕頭修行方式來說,如何“觀”呢?首先要把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爲止每一世的你,都觀想成人的樣子,和你一起磕頭,這樣你每磕一個頭就可以達到無數倍磕頭的效果。另外,就是以恒河沙數自己的身體,在恒河沙數的佛面前進行頂禮、贊揚所得的功德,在密宗裏處顯宗要曆經叁個阿僧衹劫消業積福,而是通過在16世之內,修持顯宗的五戒和菩薩戒基礎上,進而修持密宗的戒律。這是第一個“速”。

  第二個“速”是什麼呢?密宗裏有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前叁部的修行和無上瑜伽部的修行表面上看好像是一樣,其實是不同的。通過無上瑜伽部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非常圓滿的修行,可以在16世之內證得佛陀果位,甚至即生證得佛陀果位。第二個“速”是這樣來的。

  至于你剛才說“細”的問題,不應該說“細”,應該說廣和深。比如,在講到傳承的時候,一切大乘佛法裏只有兩大派:一個是深見派,一個是廣行派。廣行派的觀點來自于釋迦牟尼佛到彌勒佛,從彌勒佛到聖者解脫軍和調伏軍這個傳承,叫廣行派。深見派是從釋迦牟尼佛到文殊菩薩,從文殊菩薩到龍樹、聖天、月稱、大理杜鵑師這個傳承,叫深見派,這些大師們講的都是般若。雖然印度大乘佛教有華嚴、楞嚴等等,還有很多很多的經典,但實修時,有的經典幾乎都可以概括到《般若經》的修行當中。比如唯識法相宗最主要的經典《解深密經》,是專門解釋《般若經》了義不了義的一部經典。

  此外,凡是任何一個東西都會牽扯到一個本質和現象的問題。那麼,唯識宗主要講的是廣行。說的是細的問題,如果一個一個地講,包括菩提心、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禅定波羅蜜等等如何去修,都有很細的具體方法。龍樹這一派系的不同之處是什麼呢?什麼是深見呢?要修見別。爲什麼要修見別?一切廣行修行的目的是爲了産生另一個見別,所以《入菩薩行論》中講,前面所講的一切廣行的分支,都是爲了生起智慧而論的,似乎智慧是一切佛法修習的根本,用萬法一切皆空的性空妙有的智慧來斷除“我執”和“法執”的根,就能斷除輪回的根,一切輪回的根就在于“我執”和“法執”,一切解脫的基礎就在于破除“我執”和“法執”。中國禅宗的祖師菩提達摩說過:“夫道者以寂滅爲體,修者以離相爲宗。”離法相、我相、人相爲宗,所以說是智慧。龍樹法系無論是漢地的大德,還是藏地的大德,都把龍樹當成最主要、最主要的上師,包括天臺宗、禅宗、叁論宗等都是這樣,這是深見。

  如果你不發菩提心,就根本學不了密乘道,這是因爲顯宗是因法,密宗是果法,要是沒有因,怎麼能有果呢?阿底峽尊者曾經說“無顯不入道,無密不成佛”。你剛才說宗喀巴大師講過《叁主要道》,一個是出離心,一個是菩提心,一個是性空正見,那是修密法的共同之法,也就是一切顯宗最終組合。想想顯宗的一切法,哪有除了出離心、菩提心和性空正見以外的法呢?六波羅蜜當中的前五個波羅蜜是變成性空正見的前提,若無智慧波羅蜜,前五個波羅蜜也不稱之爲波羅蜜,性空正見是修菩薩行道的結果,發菩提心是修自他相換和修七支因果的結果。出離心是聲聞道、緣覺道以及一切大乘共同的法呀。因此說一切大乘法的修習,集中起來可以說包含在出離心、菩提心和性空正見中。文殊菩薩曾經對宗喀巴大師說,你把《叁主要道》掌握了,你就精通了一切叁藏經典的核心。

  另外,元朝的國師薩迦班智達,他看到文殊菩薩現身時對他說四遠離。什麼叫四遠離?“如果不能遠離今生之貪欲,就不是修佛者,”這講的是人天道下士道。“如果你不能對輪回生起遠離之心,就生不起出離心”,這講的是中士道;“如果你不能遠離爲自己之自私心和愛我之心,你就不是菩薩”,這講的是上士道。“如果你不能遠離執著的話,就不能開悟”,這就是四遠離,還是離不開《叁主要道》。

  沒有這些,你就莫想修密宗。所以修菩提心不是你口頭上說修菩提心,而是要有具體的手段來修,這樣你才會修成。不然口說修一千、一萬遍菩提心也沒用。什麼手段呢?自古以來從印度到現在爲止,只有兩種方法才能讓你生起菩提心,一種是七支因果的菩提心修法,這是無著菩薩法系的傳承修法;還有一種是自他相換菩提心的修法,這是龍樹菩薩以及寂天菩薩法系的傳承修法。你們應該請一個我去年講的《修心七義》以及《修心日光論》,裏面講的很清楚了。

  

  ◆居士問:我想修密…

《夏壩仁波切問答錄--實修指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