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夏壩仁波切問答錄--理論常識

  ◆居士問:聞、思、修的含義是什麼?

  ◇仁波切:學習世間的文化,有些部分可能只要多聞就行,然而佛法的修學是要用佛經的理論去改變自己。讀經是聞,聽法、灌頂都是聞。嚴格而言,還要避免聽法當中違緣的過患。聽聞之後,我們才知道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聽聞越廣,供我們思維的東西越多。佛教的理論和我們個人的思想存在著許多不同,有很多我們不理解的地方,這時就需要我們反複地思考,在思考中才會感到佛陀教法的正確、深邃和偉大。從而將我們內心的貪欲、嗔恨、傲慢、自私、狂妄、妒忌、固執去除,使我們逐漸變得仁慈、大度、謙和、寬厚、賢德、有智慧,克服自己的情感、缺點、漏洞等消極的一面。

  記得一次,我和一個朋友一同吃飯,他的太太對佛教一點了解都沒有,她請我用一個非常恰當的比喻說說佛教是什麼樣的。我告訴她:你們女人不是很喜歡美容嗎?但你們做的美容是表面上的美容,佛教做的是心裏的美容,是從本質上做美容。你做面貌上的美容做得再標致也就是看一、二次,以後再進一步接觸的時候,看的是你的心裏。當人發現你的外表容貌雖然美麗,但你的心裏自私、邪惡、不講道理,內在的醜陋現象一旦表露出來的時候,人們就不敢接觸你了;但當別人看到你是慈悲、熱情、寬容、智慧、有德能的,對方感受到的是一個真正的完美的人,因而大家都願意接觸你。佛教就是讓你做這樣的人,也就是教人作心靈的美容。

  在整個修持過程中,我們要把自己看作一個染上毒瘾的病人。從理論上認識到吸毒的危害,會停止下來,但一旦毒瘾發作,便會繼續吸毒,需要反反複複地強迫自己戒毒和根治毒瘾,一直到徹底戒掉爲止。人從無始以來所形成的習氣,就象毒瘾一樣,要靠反複思考、鬥爭和治療,這就是思和修的過程。尤其是遇到麻煩的時候,遇到關鍵問題的時候,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顯露出貪、嗔、癡的毛病。每次犯病都要通過思考來對治,讓溫度慢慢降下來。人是很自私的、很傲慢的、很自以爲是的,總認爲自己是最好的。沒有次第的修行,往往在沒有完全想清楚道理之前,就讓他發菩提心,抛棄自己的生命,解救天下之蒼生,他能幹嗎?就象現在用飛機把你帶到珠穆朗瑪峰山頂,一走出飛機,你就會死掉,適應不了一樣。人對海拔的高度要有個適應過程,發菩提心也一樣,對慈悲心,一下子也是理解不了的,修心也要有個過程。所以大成就者把修行過程分成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叁個階段。

  ◆居士問:請上師解釋,“意識”的識、“無明、行、識”的識和“阿賴耶識”的識之間的不同?

  ◇仁波切:通常說的“意識”是整個識體,而不是佛教中六識和八識之一的那個意識。識體包括六識,有眼、耳、鼻、舌、身、意識;其他五根與色、聲、香、味、觸這些都是“有爲法”,是客觀存在的,變化無常的,是無數個小群體組成的。不斷更換變化叫生滅,不是徹底沒有,前段演變成現在,今天的意識是從昨天的意識演變過來的,現在的意識是前一分鍾演變來的。一秒鍾的時間至少經過65個刹那。生起快樂的心,不快樂的心就滅了;生起不快樂的心,快樂的心就滅了;生起快樂和不快樂之心,無記之心就滅了。

  “無明、行、識”叁者的關系:佛陀把“識”比喻爲田,“行”比喻爲種子,“無明”就是農夫。看出什麼問題了嗎?“識”是無數的善、惡、無記組成的群體。如何區別好壞呢?看邪念多,還是善的習性成分多。“識”如果是永恒不變的,那麼就不會由于善行的變多而使惡習消除,因爲它是永恒的話就變不了。(恒常:認識停止不變,老停留在一種變化上。)正因爲它無數次不斷變換、是無常的,才會改變、(無常——萬事萬物都處在一刻不停的發展中和變化中)。人死了以後,不叫神靈,不叫靈魂,准確地說叫“識”。如果不想讓田裏長出任何苗子,就要殺掉農夫“無明”,沒有農夫就沒人播種。怎樣殺呢?用智慧寶劍殺,這才能從根本上斷掉十二因緣,習氣本身就是業力。

  唯識法相宗認爲:習氣這個東西沒地方放,便找了“阿賴耶識”這個庫,它受第七識——“末那識”支配。第七識屬于未證聖道之前,仍由煩惱所覆蓋的以無記爲主要之心的意識範圍。而“阿賴耶識”爲人體第八識,別名亦稱“種子識”、“藏識”。它將心識緣行的過程中所産生的善與惡業均儲藏于一處。這個儲藏無量善和無量惡的識之處,即稱爲“阿賴耶識”。其特點有四:1、無業障覆蓋,且以無記爲主要之心;2、一切業的儲藏處;3、一切爆發善、惡、無記異熟果報的種子所在處;4、能了解自己的所緣的本質(所緣自體),不會了解所緣的表象。

  無數的善惡習氣形成一個聯盟,這樣就不需要找一個究竟的東西,“識”也是虛的,找不到個體的、單列的心。人即非五大,找不到一個單一、獨立的“我”,善惡無記的心加起來叫了“我”。佛教不承認堅固自在、恒常不變、獨立的“我”,只承認一個不斷變化的“我的相續”。事物的變化不是總重複一種狀態,正確的認識也應該是不重複的、嶄新的。

  業力入庫隨你走的“阿賴耶識”的說法,中觀派是不承認的。中觀派認爲:“識”的組成本身就是善習、惡習、無記之習等等各種識體所組合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叫“識”。因此不需要格外的善、惡業力之庫房。所以也不承認“阿賴耶識”。無論怎樣善惡變化,相續是不斷的,如孩子雖不是母親,但和母親的血統一樣。

  

  ◆居士問:今天灌頂時我們受了菩薩戒,我們需要守哪些戒條?

  ◇仁波切:今天受的是屬于方便隨喜型的一種菩薩戒。因爲我知道你們中的一些人守菩薩戒是有困難的,所以每次授菩薩戒時我會把它分成兩部分:一個是正式授菩薩戒,一個是隨喜菩薩戒。後一種不存在犯戒的問題,但可以由于隨喜而增長一些功德。倘若因緣具足,能正式受菩薩戒的人,從此以後就要嚴守菩薩的十八根本戒和四十六學處,還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學處等一切學處,此爲正受菩薩戒,其功德無量無邊。如《入菩薩行論·第一品》所說。若是後者,就不用太擔心。因爲來參加灌頂的很多人未必能真正地受菩薩戒和得到灌頂,只是讓他方便隨喜地受菩薩戒和灌頂罷了。也就是讓他結下這種好的善緣而已,哪怕是聽到菩薩兩個字都是功德無量。

  如果能聽懂法師所講內容,也知道一些佛教常識,但如果不能如是念想者,不可能真正的得到菩薩戒和灌頂。若連菩薩戒和灌頂都沒受到,守戒也就無從說起。

  

  ◆居士問:請問上師,修到什麼情況下才能不退轉?

  ◇仁波切:不退轉,也稱“有學不還”,是指已有表相顯現,決定不再墮入世間輪回和小乘寂滅涅槃二種怖畏處。只有修到忍加行位以上,包括忍加行位、勝法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才能達到“有學不還”之不退轉境界。

  退轉之表相,主要有遠離色蘊等法實執相、諸疑永淨相、八無暇永盡相、自他力趨善法相、五蓋永盡相、清淨相、蟲不附體相等。

  菩薩乘的五道有:資糧道(初、中、大)、加行道(暖、頂、忍、世第一)、見道、修道、無修道。

  

  ◆居士問:“暖位”是怎麼回事?

  ◇仁波切:“暖位”是指依內證智觀修四聖谛(苦集滅道)之境,以止觀相應之明得定,而證得除內心所持意言外,無有外境自性。如鑽木取火時,先得暖相。此爲即將生起如火一般的見道慧之前兆。也就是說,此時所證與見道時所現證的性空正見是相似的,故得名爲暖。如果你想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果位,暖位非修不可。因爲“暖位”是加行道當中的第一個,沒有進入暖位,就不會得到頂位,沒有得到頂位,就不會得到忍位,沒有得到忍位,就不會得到勝法(世第一法)位,沒有得到勝法位,就不會達到見道位,所以說必修不可。不過在這之前,要發菩提心,要修資糧叁道,即初資糧道、中資糧道、大資糧道。

  ◆居士問:心眼見到的佛和頂門開之後見到的本來面目是否是一個?

   ◇仁波切:看起來這有很濃重的氣功味!(衆笑),我什麼時候跟你們說過頂門開了?!哎呀,他還沒說天目開了呢!

   首先,“心眼見到的佛”這種說法是不准確的,很少人用心眼之類的說法,正確的提法應該是根識、意識所見。現見佛菩薩有兩種,一種是根識所見,一種是意識所見。

  其次,“頂門開之後見到的本來面目”這樣說也是不准確的,認識到本來面目是不需要頂門開的。心眼看到的佛,那是內心中所看到的佛;本來面目那是佛的自性性空,這是兩個概念,一個是俗谛見,一個是真谛見。

  再者,你見到的到底是佛菩薩還是世間的鬼神,若非真正的大德,難以鑒定。神鬼裝佛,所見多矣!此等不可爲據。

  ◆居士問:禅宗講“明心見性”,那麼什麼是“本性”?

  ◇仁波切:佛性、本性、自性雖然是一個字的差別,但是有著非常深刻的內容。比如禅宗六祖著名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敦煌的版本裏不是說“本來”無一物,而是說“佛性”無一物,這有什麼區別呢?是否可以說這叁個概念之間是沒有區別的?說到底是真面目而已。

  這個問題唯識法相宗和涅槃宗以及中觀宗有叁種不同的解釋。按照涅槃宗的說法:佛性是一種不變的、堅固的、與我們生生世世相伴的、我們智慧的本來面目,就是如來藏,這有點類似于梵天教所說的“神我”的概念;唯識法相宗則認爲不是這個樣子,他們認爲一切萬法從心所生,他們所承認的本性是阿賴耶識;而中觀宗的理解又不一樣,能通達萬法自性皆空的智慧,也就是可以證得佛陀果位的智慧,稱它爲本性。

  所以用中觀的思想回答,所謂的本性,就是人將來可以證得無上佛陀果位的種子,或者這種潛在的能力,或者說是前提條件,稱之爲本性。

  

  ◆居士問:“自心是佛,自性是佛”中的“自性”…

《夏壩仁波切問答錄--理論常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