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夏壩仁波切問答錄--理論常識▪P2

  ..續本文上一頁是什麼意思?是“佛性”、是“第八識”、還是“如來藏”?

  ◇仁波切:你讓我來說,我一定說是“自性”性空,爲什麼呢?因爲我學的是龍樹菩薩和月稱菩薩的大乘中觀應成派,自然會說是自性性空。如果你問玄奘法師的話,他會說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如果你要問一個學《涅槃經》的人的話,他有可能會說是如來藏,各說不一,有不同的說法,這就要看你問誰了。

  

  ◆居士問:《金剛經》中說“無有衆生可度”,那麼爲什麼菩薩要住世度衆生?度衆生是了衆生緣麼?

   ◇仁波切:《金剛經》裏所說:“無有衆生可度”,說的是無有衆生之相,無有度之相,無有度者之相,是說這一切都是如夢如幻,是虛、是假、是空。空,並不是根本沒有,是有,但是性空妙有,是假有、虛有的。佛教裏講的“無”,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講的空無一物的“無”,兩者在含義上是有區別的。這裏的“無”是指無有衆生相、度者相、度相叁輪體空之意。菩薩當然要住世度衆生,爲什麼呢?菩薩最初發願是爲了普渡衆生,而尋求佛果,既然發了堅固不變的利益衆生之心,不可能置輪回苦海中之衆生于不顧。衆生當以何種因緣身相得度,佛菩薩即化作何種因緣身相來度,是如夢幻一樣的菩薩,以夢幻一樣的方式,度夢幻一樣的衆生。

  既然無有衆生可度,那必然無有可了之緣,怎能說“有緣可了”而又說“無有衆生可度”呢?有,萬法皆由緣起所聚,假名安立之俗谛。無,萬法皆無自性、自由自在之相。所以,大菩薩輪回住世度衆生,是依願力受生,菩薩是以大慈大悲之心,令一切衆生具足解脫之因緣。

   佛教中說“結緣”和“了業”,是說“結善緣、了惡業”。“了緣”並不是標准的佛教概念,可能是因果觀念受民間信仰的影響而産生的誤解。以爲宿世二個人之間曾經有這樣那樣的緣分,那麼今生當如此如此了盡這段緣分。這是不准確的,因爲對一衆生而言,無量有情無始以來皆曾做過自己無數次父母、妻子、兒女,如果說“了衆生緣”即是度一切父母衆生出離輪回苦海,還勉強說得過去。但可以肯定的是“了衆生緣”絕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一般“還債”之意。

  

  ◆居士問:師父,請問證得空性就可以不受因果業報了嗎?那怎麼解釋釋迦牟尼佛吃叁個月的馬麥?

  ◇仁波切:佛陀絕不會有任何身受報,你這種說法按小乘佛教上座部觀點來說,還是說得通的,可是在大乘佛法裏,這樣是講不通的。

  如《大寶積經》中所說,佛陀示現食叁個月馬麥,是爲度化五百菩薩,“善男子,我愍彼五百菩薩墮馬中者,欲令得脫離于畜生,是故如來知故受請。善男子,是時五百馬,減所食麥,半持施僧……過叁月已,其後不久,是五百馬,命終生于兜率天上。”另外,佛雖示現食馬麥,但其味勝過天馔妙食,“善男子,如來大人,得味中上味相,若如來以最粗食,著口中已,其所得味,勝天妙食。”經中又說“善男子,爲調伏五百比丘,度五百菩薩故,如來以方便力,受叁月食馬麥,非是業報,是名如來方便。”

  ——《大寶積經》108卷《大乘方便會第叁十八之叁》。

  大乘佛教認爲包括佛陀降生、成家、出家、苦行等等這些都是佛顯現給衆生看的,包括最後的涅槃都只不過是一種示現,而不是真正的受報。佛陀的十二行也是爲利衆生所示現的善巧方便,因爲佛陀在沒有降生到瞻部州之前,在兜率天的時候已經證得了菩提果位,所以不需要爲解脫輪回苦而出家尋師、苦行六年等等。這些都是爲了顯現給衆生看的。

  ◆居士問:我認爲極微是真實存在的,並不像中觀所說的都是空的。

  ◇仁波切:這樣的觀點,在佛教內部小乘佛教當中早就存在。但作爲大乘,如果你承認“極微”的真實存在,就必須承認“人”或“我”的真實存在,因爲任何“人”、“我”等大的物體都是“極微”的各類物體聚集的。

  再說,“極微”物體並非有獨立自性,因爲“極微”物也是由更細小的衆多物體聚合而成的一種群體。如果與組成它的細微物體相比較的話,“極微”物體也是很大的物體了。(居士插話:我說的是最終極的極微。)沒有最終極的極微。如果承認了最終極的極微,就必須承認無方分的物體,因爲有了方分就不是終極的,因爲他是可分的。因爲所謂的最終極就意味著無方分。然是物體者不可能無方分。只要可分方位,就可分,可分就不是最終極的。

  再說,硬要承認無方分的最極微的物體的話,那就違背了事物的因果規律,承認了無依無靠、獨立、自在的一種物體,這僅僅是個人的猜測所至,並無任何證據說明此類物體的存在。因爲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既然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就是可分的,所以最終極微是沒有的。華嚴經中說:

  “一佛剎有無量剎,一切佛剎亦如是,

  一毛端處悉容受,如虛空等無量剎。”

  是說一根頭發裏邊的空間能夠容下如同虛空般的無量剎土,所描述的極微是不可想象的,你到哪裏去找終極的極微呢?與叁千大千世界相比,小千世界只是百萬分之一,地球是十億分之一,就像個大山和微塵的比較;那人和地球相比,人只不過是一個更小的微塵;而人和人身上的細胞相比,細胞是更小的物體,因爲人是由無數細胞組合的生命體。《大寶積經》中說:

  “胃脾腎肝膽,及腸肺糞穢,

  並髓腦膿血,八萬戶諸蟲。”

  萬物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終極,龍樹在《中論》中說:

  “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

  生死無有始,亦複無有終。”

  這個世界也同樣沒有大和小的邊際。在《華嚴經》中說:

  “佛子,衆生無邊,世界無邊,法界無邊,叁世無邊。”

  (居士說:我所說的極微不是因緣和合而成,不會因爲因緣散盡而終。)

  持這樣的觀點,你就是屬于外道數論派的門徒。因爲數論派就是這麼認爲的,我們佛教不承認這個。佛教與外道數論派最大的差別,就是佛教根本就不承認有任何一個不是因緣和合的物體,認爲一切事物都是以因緣而生、住、壞、滅交替而延續的無常。

  

  ◆居士問: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各有多少個宗派呢?

  ◇仁波切:佛教在傳播過程中,依地域劃分大致上分叁種:一是南傳佛教;二是漢傳佛教;叁是藏傳佛教。

  南傳佛教爲小乘佛教。在印度分爲四大部派及十八小部。四大部派爲:一切有部、經部、唯識法相宗、中觀宗。

  漢傳佛教細分有十幾種,但現在公認的有八大宗派:1、律宗(南山宗):此宗以修戒學爲主,創始人爲唐朝初期終南山道宣律師,祖庭是陝西長安縣淨業寺;2、叁論宗:此宗以印度的中觀學派龍樹所著《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爲所依經典故而得名,祖庭是陝西戶縣草堂寺;3、華嚴宗(賢首宗):此宗爲唐朝初期杜順所創立,主要研究《華嚴經》,祖庭是陝西長安縣的華嚴寺;4、天臺宗:此宗爲陳隋時代智顗所創立,祖庭是浙江省天臺山國清寺;5、唯識宗(慈恩宗):爲唐代玄奘法師根據《成唯識論》所創立,此宗依《解深密經》說明諸法事相,又名法相宗,祖庭是陝西西安大雁塔的大慈恩寺;6、禅宗:五世紀菩提達摩爲禅宗初祖,祖庭是河南登封少林寺;7、淨土宗:創始人爲慧遠法師,此宗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爲宗旨,祖庭是江西九江東林寺;8、密宗(真言宗):此宗以身口意叁密相應爲宗要,始于唐玄宗開元時代,由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等在長安建立,但五代以後衰敗。現西藏所行密宗和唐代所傳的部系不同,又稱藏密,傳入時間較漢地晚六百多年。

  藏傳佛教有六大宗派:甯瑪派、噶當派、噶舉派、薩迦派、覺囊派、格魯派,還有一些小的宗派。

  甯瑪派(俗稱紅教):公元八世紀中期吐蕃王赤松德贊時,先由印度傳入藏地,經白瑪穹乃(即蓮花生大師)加以弘揚,以九乘次第聞名。前弘期主要有蓮花生、無垢友、遍照護等傳授密法。此派所著袈裟僧帽爲紅色,故稱之爲紅教。

  噶當派(後演變爲格魯派):“噶當”意爲一切佛語皆爲修行過程的指導。該派由阿底峽尊者發其宗緒,仲敦巴開其派規,博多瓦、謹哦瓦、普穹瓦叁昆季弘其流傳,朗日湯巴、夏惹瓦二師及甲、域二師等使其繁衍,其流派中又形成教典、教授、教誡叁個支派。該派主張一切經論都是成佛的方便和修行依據的思想,並以叁士道次第見行雙運爲主旨,其教法傳播甚廣,其他教派均深受影響,至今曆史有900多年。

  噶舉派(俗稱白教):“噶舉”藏語意爲口授傳承,由十一世紀時瑪爾巴所創立,此派主要學說是月稱的中觀見,不重文字,重在以實證通達大印智慧,以苦修爲特色。主要傳承金剛持佛親口所授密咒教義。其教徒在西藏分兩大系:由瓊波克珠傳出的爲香巴噶舉派;由瑪爾巴譯師傳出的爲塔波噶舉派。塔波噶舉派後又發展出噶瑪噶舉、蔡巴噶舉、跋絨噶舉、帕竹噶舉四大派系,其中帕竹一系又分出八個小系,至今曆史也有900多年。

  薩迦派(俗稱花教):是十一世紀中,款·衮卻傑波首建薩迦寺,創立以道果爲法要的一個派系,後經薩欽等五代祖師弘揚,兼有僧俗兩系傳承至今曆史有900多年。

  覺囊派:覺囊是地名,是十一世紀中,伏摩彌覺多吉創建“他空見”。其後土傑尊珠建覺囊寺,由堆波瓦·喜繞堅贊及多羅那他等相繼流傳,明朝末年,弘“他空見”,法門盛極一時,後該派多數寺院改宗爲格魯寺院。

  格魯派(黃教):是宗喀巴洛桑紮巴師徒所創,把前面各大宗派從印度傳入藏地的一切八萬四千法門,顯密教典進行組合,從學習上變爲顯宗五部大論和密宗四續部,主張顯乘密乘講修結合,依顯宗道次第和密宗道次第進行實修;從戒律上以外行別解脫的清靜行,內修出離心和菩提心,密修金剛二次第,成爲一切藏地顯密經典大圓融的宗派,爲藏傳佛教最圓滿的組合和最殊勝的修法,至今曆史600余年。

   藏傳佛教並非全都是密宗,其中包…

《夏壩仁波切問答錄--理論常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