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问:闻、思、修的含义是什么?
◇仁波切:学习世间的文化,有些部分可能只要多闻就行,然而佛法的修学是要用佛经的理论去改变自己。读经是闻,听法、灌顶都是闻。严格而言,还要避免听法当中违缘的过患。听闻之后,我们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听闻越广,供我们思维的东西越多。佛教的理论和我们个人的思想存在着许多不同,有很多我们不理解的地方,这时就需要我们反复地思考,在思考中才会感到佛陀教法的正确、深邃和伟大。从而将我们内心的贪欲、嗔恨、傲慢、自私、狂妄、妒忌、固执去除,使我们逐渐变得仁慈、大度、谦和、宽厚、贤德、有智慧,克服自己的情感、缺点、漏洞等消极的一面。
记得一次,我和一个朋友一同吃饭,他的太太对佛教一点了解都没有,她请我用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说说佛教是什么样的。我告诉她:你们女人不是很喜欢美容吗?但你们做的美容是表面上的美容,佛教做的是心里的美容,是从本质上做美容。你做面貌上的美容做得再标致也就是看一、二次,以后再进一步接触的时候,看的是你的心里。当人发现你的外表容貌虽然美丽,但你的心里自私、邪恶、不讲道理,内在的丑陋现象一旦表露出来的时候,人们就不敢接触你了;但当别人看到你是慈悲、热情、宽容、智慧、有德能的,对方感受到的是一个真正的完美的人,因而大家都愿意接触你。佛教就是让你做这样的人,也就是教人作心灵的美容。
在整个修持过程中,我们要把自己看作一个染上毒瘾的病人。从理论上认识到吸毒的危害,会停止下来,但一旦毒瘾发作,便会继续吸毒,需要反反复复地强迫自己戒毒和根治毒瘾,一直到彻底戒掉为止。人从无始以来所形成的习气,就象毒瘾一样,要靠反复思考、斗争和治疗,这就是思和修的过程。尤其是遇到麻烦的时候,遇到关键问题的时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显露出贪、嗔、痴的毛病。每次犯病都要通过思考来对治,让温度慢慢降下来。人是很自私的、很傲慢的、很自以为是的,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没有次第的修行,往往在没有完全想清楚道理之前,就让他发菩提心,抛弃自己的生命,解救天下之苍生,他能干吗?就象现在用飞机把你带到珠穆朗玛峰山顶,一走出飞机,你就会死掉,适应不了一样。人对海拔的高度要有个适应过程,发菩提心也一样,对慈悲心,一下子也是理解不了的,修心也要有个过程。所以大成就者把修行过程分成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三个阶段。
◆居士问:请上师解释,“意识”的识、“无明、行、识”的识和“阿赖耶识”的识之间的不同?
◇仁波切:通常说的“意识”是整个识体,而不是佛教中六识和八识之一的那个意识。识体包括六识,有眼、耳、鼻、舌、身、意识;其他五根与色、声、香、味、触这些都是“有为法”,是客观存在的,变化无常的,是无数个小群体组成的。不断更换变化叫生灭,不是彻底没有,前段演变成现在,今天的意识是从昨天的意识演变过来的,现在的意识是前一分钟演变来的。一秒钟的时间至少经过65个刹那。生起快乐的心,不快乐的心就灭了;生起不快乐的心,快乐的心就灭了;生起快乐和不快乐之心,无记之心就灭了。
“无明、行、识”三者的关系:佛陀把“识”比喻为田,“行”比喻为种子,“无明”就是农夫。看出什么问题了吗?“识”是无数的善、恶、无记组成的群体。如何区别好坏呢?看邪念多,还是善的习性成分多。“识”如果是永恒不变的,那么就不会由于善行的变多而使恶习消除,因为它是永恒的话就变不了。(恒常:认识停止不变,老停留在一种变化上。)正因为它无数次不断变换、是无常的,才会改变、(无常——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刻不停的发展中和变化中)。人死了以后,不叫神灵,不叫灵魂,准确地说叫“识”。如果不想让田里长出任何苗子,就要杀掉农夫“无明”,没有农夫就没人播种。怎样杀呢?用智慧宝剑杀,这才能从根本上断掉十二因缘,习气本身就是业力。
唯识法相宗认为:习气这个东西没地方放,便找了“阿赖耶识”这个库,它受第七识——“末那识”支配。第七识属于未证圣道之前,仍由烦恼所覆盖的以无记为主要之心的意识范围。而“阿赖耶识”为人体第八识,别名亦称“种子识”、“藏识”。它将心识缘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善与恶业均储藏于一处。这个储藏无量善和无量恶的识之处,即称为“阿赖耶识”。其特点有四:1、无业障覆盖,且以无记为主要之心;2、一切业的储藏处;3、一切爆发善、恶、无记异熟果报的种子所在处;4、能了解自己的所缘的本质(所缘自体),不会了解所缘的表象。
无数的善恶习气形成一个联盟,这样就不需要找一个究竟的东西,“识”也是虚的,找不到个体的、单列的心。人即非五大,找不到一个单一、独立的“我”,善恶无记的心加起来叫了“我”。佛教不承认坚固自在、恒常不变、独立的“我”,只承认一个不断变化的“我的相续”。事物的变化不是总重复一种状态,正确的认识也应该是不重复的、崭新的。
业力入库随你走的“阿赖耶识”的说法,中观派是不承认的。中观派认为:“识”的组成本身就是善习、恶习、无记之习等等各种识体所组合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叫“识”。因此不需要格外的善、恶业力之库房。所以也不承认“阿赖耶识”。无论怎样善恶变化,相续是不断的,如孩子虽不是母亲,但和母亲的血统一样。
◆居士问:今天灌顶时我们受了菩萨戒,我们需要守哪些戒条?
◇仁波切:今天受的是属于方便随喜型的一种菩萨戒。因为我知道你们中的一些人守菩萨戒是有困难的,所以每次授菩萨戒时我会把它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正式授菩萨戒,一个是随喜菩萨戒。后一种不存在犯戒的问题,但可以由于随喜而增长一些功德。倘若因缘具足,能正式受菩萨戒的人,从此以后就要严守菩萨的十八根本戒和四十六学处,还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学处等一切学处,此为正受菩萨戒,其功德无量无边。如《入菩萨行论·第一品》所说。若是后者,就不用太担心。因为来参加灌顶的很多人未必能真正地受菩萨戒和得到灌顶,只是让他方便随喜地受菩萨戒和灌顶罢了。也就是让他结下这种好的善缘而已,哪怕是听到菩萨两个字都是功德无量。
如果能听懂法师所讲内容,也知道一些佛教常识,但如果不能如是念想者,不可能真正的得到菩萨戒和灌顶。若连菩萨戒和灌顶都没受到,守戒也就无从说起。
◆居士问:请问上师,修到什么情况下才能不退转?
◇仁波切:不退转,也称“有学不还”,是指已有表相显现,决定不再堕入世间轮回和小乘寂灭涅槃二种怖畏处。只有修到忍加行位以上,包括忍加行位、胜法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才能达到“有学不还”之不退转境界。
退转之表相,主要有远离色蕴等法实执相、诸疑永净相、八无暇永尽相、自他力趋善法相、五盖永尽相、清净相、虫不附体相等。
菩萨乘的五道有:资粮道(初、中、大)、加行道(暖、顶、忍、世第一)、见道、修道、无修道。
◆居士问:“暖位”是怎么回事?
◇仁波切:“暖位”是指依内证智观修四圣谛(苦集灭道)之境,以止观相应之明得定,而证得除内心所持意言外,无有外境自性。如钻木取火时,先得暖相。此为即将生起如火一般的见道慧之前兆。也就是说,此时所证与见道时所现证的性空正见是相似的,故得名为暖。如果你想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果位,暖位非修不可。因为“暖位”是加行道当中的第一个,没有进入暖位,就不会得到顶位,没有得到顶位,就不会得到忍位,没有得到忍位,就不会得到胜法(世第一法)位,没有得到胜法位,就不会达到见道位,所以说必修不可。不过在这之前,要发菩提心,要修资粮三道,即初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
◆居士问:心眼见到的佛和顶门开之后见到的本来面目是否是一个?
◇仁波切:看起来这有很浓重的气功味!(众笑),我什么时候跟你们说过顶门开了?!哎呀,他还没说天目开了呢!
首先,“心眼见到的佛”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很少人用心眼之类的说法,正确的提法应该是根识、意识所见。现见佛菩萨有两种,一种是根识所见,一种是意识所见。
其次,“顶门开之后见到的本来面目”这样说也是不准确的,认识到本来面目是不需要顶门开的。心眼看到的佛,那是内心中所看到的佛;本来面目那是佛的自性性空,这是两个概念,一个是俗谛见,一个是真谛见。
再者,你见到的到底是佛菩萨还是世间的鬼神,若非真正的大德,难以鉴定。神鬼装佛,所见多矣!此等不可为据。
◆居士问:禅宗讲“明心见性”,那么什么是“本性”?
◇仁波切:佛性、本性、自性虽然是一个字的差别,但是有着非常深刻的内容。比如禅宗六祖著名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敦煌的版本里不是说“本来”无一物,而是说“佛性”无一物,这有什么区别呢?是否可以说这三个概念之间是没有区别的?说到底是真面目而已。
这个问题唯识法相宗和涅槃宗以及中观宗有三种不同的解释。按照涅槃宗的说法:佛性是一种不变的、坚固的、与我们生生世世相伴的、我们智慧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来藏,这有点类似于梵天教所说的“神我”的概念;唯识法相宗则认为不是这个样子,他们认为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他们所承认的本性是阿赖耶识;而中观宗的理解又不一样,能通达万法自性皆空的智慧,也就是可以证得佛陀果位的智慧,称它为本性。
所以用中观的思想回答,所谓的本性,就是人将来可以证得无上佛陀果位的种子,或者这种潜在的能力,或者说是前提条件,称之为本性。
◆居士问:“自心是佛,自性是佛”中的“自性”…
《夏坝仁波切问答录--理论常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