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夏壩仁波切問答錄--實修指導▪P8

  ..續本文上一頁的信徒、樓閣等等,內心生起極大的歡喜心,這就是普觀。

  第十叁是雜想觀。觀想一丈六像在池水上,或現大身滿虛空。觀想在這個水池之上能夠現見無量壽佛身量無邊,如同虛空一般的特別廣大的像。

  第十四是上輩觀,又名上品生觀,觀往生極樂的上輩徒衆(分上中下叁品)。即觀修上輩之行,發叁心,慈悲不殺,臨終蒙聖衆迎接,往生後得種種勝益。

  第十五是中輩觀,又名中品生觀。觀修孝養父母等中輩之行,感聖衆迎接往生等相。

  第十六是下輩觀,又名下品生觀。觀雖作諸惡,但臨終之時遇諸善知識,稱念佛名號,往生淨土,蒙種種勝益,能夠感召相。這裏下觀、中觀、上觀的主要的話題還是《觀無量壽經》中所說的消業障、供養諸如來佛、作諸功德、發願,這個時候發願非常方便,爲什麼?你已經想你自己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寶座之上,而眼前就有阿彌陀佛如同虛空一般特別大,左右兩邊是觀世音大勢至,周圍是無數的菩薩,然後你雙手合掌,想:我現在雖然只是在觀想,實際上我並沒有到達西方極樂佛國,但我希望爲利衆生我要速疾速疾證得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願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諸菩薩加持我,加持我的相續,讓我能爲利有情而證得正等覺佛陀果位的大菩提心,然後按照七支因果或者自他相換的方法生起菩提心,生菩提心之後,還須作功德。

  如何作功德呢?一切功德有二:一個是積資糧,一個是消業障,一切造資糧和消業障的內容都可以包含在七支供裏邊,而這個七支供在《普賢行願品》裏邊有頂禮、供養、忏悔、隨喜功德、求轉*輪、求住世間、回向。然後你在阿彌陀佛、觀自在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衆菩薩面前首先頂禮,再作一切內外的供養、再作忏悔、再作隨喜功德、再作求轉*輪、再作求住世間、再將一切功德回向早日到達西方極樂佛國。你可以把這個《普賢行願品》前半部分七支供邊念邊作。有人問我定中供養怎麼作,就這樣作。你在阿彌陀佛、觀自在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衆菩薩面前,內心化出許多供品,供養一切佛菩薩等等。

  發了下輩人之心後,再發中輩人心,再發上輩人之心,觀想不斷地擴大。總之你就是要發“菩提道次第”中所說的從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到六波羅蜜爲止的完整的發心,一個一個地去做。這與“菩提道次第”有什麼區別呢?唯一不同的就是資糧田,這個裏面的資糧田是以阿彌陀佛爲主的觀自在菩薩、大勢至菩薩等等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糧圖,而“菩提道次第”裏的是按照道次第的資糧圖,來觀的就這個區別而已。修法從依止善知識到最後性空正見爲止沒有任何不同。這就是十六觀比較詳細的闡述。

  

  ◆居士問:過午不食有何功德?作爲居士怎樣能如理如法的“持午”?

  ◇仁波切:過午不食功德無量。但要看你身體的情況,老年人,千萬要小心不要勉強。因爲過午不食對年輕人來說可能會很好,但對于老年人尤其是習慣午後吃飯的人,千萬不要因此而把身體弄垮了,否則的話,修佛法的時間也沒有了,那就很不好。修佛法要學會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愛護自己的身體,一定要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心理,你才能修好佛法。

  

  ◆居士問:聽過您講的《觀無量壽經》,以後怎麼修?我想快修怎麼辦?

  ◇仁波切:我沒辦法解決你的問題,只有佛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直接運用佛經來回答你。《觀無量壽經》中說:“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記住他這裏說當修叁種福德,第一個福德有四個內容:一者孝養父母。二者奉侍師長。就是親近善知識,修習親近依止善知識的八大功德和不親近依止善知識、依止惡知識、惡友的八大過患;內心如何依止善知識;行爲如何依止善知識;內心依止裏如何生起對善知識如同佛祖一樣的敬信,如何斷除對善知識的不信之念,如何念想善知識對自己的恩德之念等等,我已經講過很多了,今天簡單回答一下。叁者慈心不殺。就是要發大慈大悲的心,不要去殺生。四者修十善業。十善分叁個部分:身叁善、口四善、心叁善。身叁善是不偷盜、不殺生、不邪淫;口四善是不妄言、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心叁善是不貪、不嗔、不邪見。這就是十善了,這是第一個福德。

  第二個福德有叁個內容:受持叁皈。就是修叁皈依的心,皈依佛寶、皈依法寶、皈依僧寶的心,包括爲什麼發皈依之心,往哪個方向皈依,念想叁寶之功德,如何皈依之理,這是叁皈依。然後具足衆戒。有的在家居士應該受八關齋戒或者居士戒,或者有的出家受沙彌戒,求得具足戒等等衆戒,以及菩薩戒、密宗戒等等衆戒。不犯威儀。什麼叫不犯威儀呢?不要犯戒,自從你皈依了以後,盡可能的不要犯戒,假使不小心犯了輕戒的話,立刻在佛面前作忏悔,消除犯戒之罪,這叫不犯威儀。

  第叁個福德是什麼呢?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的經典。勸進行者。首先是發菩提心,有七支因果的菩提心修法和自他相換菩提心的修法。其實十念的修法如果非常認真地修也能發起菩提心,但是菩提心的最後修行之理還是七支因果和自他相換菩提心的修法。這是印度幾千年以來,最爲殊勝的一種修法,所以這樣修是最合適的。然後修因果業報。第叁個是什麼呢?一定要讀誦許多大乘經典,有人說:讀什麼經啊,一心念佛就好了。這種說法非常不好,對佛法將帶來災難性的後果,自己也將墮入愚昧的坑裏,所以非常的可怕!哪怕你眼花看不清,最好每天也要堅持看一兩句話,字大一點的可以看嘛。因爲佛陀教法無論是寫、還是讀、還是背誦,都能生起許多功德。如果主張不看書,不看大乘佛法的經典,那是謬論矣!所以一定要讀大乘經典,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不是我說的。

  然後勸他人入菩薩行道,行善積德,這就是這位居士所說的我想快修怎麼辦。我看,你真的想快修的話,一定要如是修,方能最快、最好。如果你要把這個變成爲實際真正的修法呢,最好按照《菩提道次第速道》和《安樂道》的內容來修,當你達到了發菩提心,走入了上士道以後,等于你生起了前面所說的叁福德及其中所有的功德,全部具備了。所以這就是得到了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最好的淨業,什麼叫淨業,清淨之業。如此叁事名爲淨業。

  另外你問我要快修怎麼辦?達到了下士道和中士道、上士道的情況下,就要按照《佛說無量壽經》當中所說的:“佛語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到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這裏說得非常清楚,不是上輩人也不是中輩人,是最差的下輩人也必須要達到的一個要求,所以說如此修那是最好的。

  ◆居士問:皈依之後應該從哪裏開始起修?

  ◇仁波切:一定要先看《掌中解脫》。當你讀過《掌中解脫》,很多問題可能就都找到答案了。有些事沒有辦法一下子說明白,但是看完《掌中解脫》,就會明白。

  如果你一定要念些儀軌的話,就念《成就盛宴》,這是一個非常全面的修法儀軌,無論修什麼法,都用得著它,先要把它念熟。

  看《掌中解脫》,你就會明白該怎麼去修。很多人學了很長時間佛,還沒摸到邊,沒找到一個完整的道理,都是因爲沒有看過《掌中解脫》,沒學過菩提道次第而導致的。如果一個人學過菩提道次第,他就再也不會感到無從下手。

  

  ◆居士問:請問師父,我剛進佛門應該如何修?

  ◇仁波切:首先你要皈依。什麼是皈依、爲什麼要皈依、學佛要達到什麼結果,這些都不知道,那怎麼行呢?

  有的人已經信佛了,還見山拜山,見樹拜樹,見石頭拜石頭,這樣的人非常多,他們是出于迷信。雖信佛,但佛教的思想是什麼根本不知道。有的人拜佛時經常說:佛菩薩呀,你幫我發大財吧,掙了錢,我拿出多少多少供奉你……!把佛當成商業夥伴,求官求財;甚至說某某人很壞,給他報應吧!求傷害人……這符合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精神嗎?中國內地的佛教徒許多是以學這個功、那個功開始的,以後漸漸地歸到佛教中來。這些人那種講信息、講感應的習氣總是去不掉,更有人神神叨叨、裝神弄鬼、裝模作樣。所以說信仰也面臨著挑戰,各種信仰對佛教也都是一種挑戰。

  中國文化的根底是佛家、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現在正是大多數人站在十字路口,不知往哪兒去的時候。我們要以慈悲爲懷,如果你具備了一些佛教的知識,就有責任把他們帶到正確的道路上。有時候我會想:中國有那麼多的高僧,如來大業輪不到我來承擔。但細又一想,你不擔,我也不擔,那誰來擔呢?佛教這個家就散了、就亂了。有很多心胸狹窄的人,講什麼這個派、那個派,他們心裏只有自己,排斥別人,瞧不起別人。佛教是以慈悲、寬容心對待他人,自家都包容不了,怎麼能包容天下蒼生呢?我希望這些人都能走到真正的佛教道路上來。這些是我對你們的肺腑之言,千萬不要當成普通的聊天兒,丟在一邊。

  

  ◆居士:都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是不是皈依後,自己在家修就可以了呢?

  ◇仁波切:那我問你,你是怎麼修皈依的呢?

  ◆居士:就是舉行個儀式,就皈依了,然後受五戒。

  ◇仁波切:這叫叁皈依呀!皈依後要“修叁皈依”你知道嗎?

  ◆居士:沒有人講過,就是喜歡哪部經,就念哪部經。

  ◇仁波切:不對呀!皈依有一套完整的修法。

  ◆居士:那是密宗這麼講吧?

  ◇仁波切:不對,佛法都是一樣的,皈依不是密宗,皈依是顯宗。你不要以爲藏傳佛教是密宗,漢傳佛教是顯宗,不是的。大悲咒你知道是哪個宗的嗎?它就是密宗的;毗盧遮那的壇城你知道屬于哪個宗?是密宗的;阿彌陀佛的壇城屬于哪個宗?包括念阿彌陀佛佛號也是密宗的,這些都是密宗的。而藏地一半是顯宗,一半是密宗,剛開始必須學顯宗,顯宗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才能進入密宗。你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密宗,藏傳佛教不只是密宗。什麼叫顯宗你知道嗎?

  ◆居士答:就是大家都可以修的。

  ◇仁波切:般若乘叫顯宗。那麼什麼叫密宗呢?

  ◆居士答:密宗是自己獨特的修法。

  ◇仁波切:不對,金剛乘叫密宗。般若乘有初級階段、中級階段、最後階段,有很多次第的修法,這不是我說的,是《妙法蓮花經》、《華嚴經》中說的,包括《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裏面,已經把這種修行次第講得非常清楚了,只不過你沒有學會這種手段而已。這裏只是說了一下次第,而佛陀講了八萬四千個法門,所講的內容必須把它連成一體和其他般若乘的經典融彙起來之後,找出一種具體的方法修行。那你說龍樹菩薩講的《寶鬘論》是顯宗,還是密宗呢?

  ◆居士答:反正我們都能看吧。

  ◇仁波切:龍樹菩薩講的《寶鬘論》是屬于般若乘,我在這一次白文殊灌頂前講了兩個小時的《寶鬘論》,爲什麼呢?密宗的基礎就是顯宗,密宗和顯宗之間的關系是什麼你知道嗎?一個是房子的基礎,另一個是在上面建房子。如果沒有了房子的基礎,怎麼能建房子?所以沒有顯宗的基礎,修密宗也修不成。但是只有了基礎,沒有房子,人也不能住。

  

  

《夏壩仁波切問答錄--實修指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