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信徒、楼阁等等,内心生起极大的欢喜心,这就是普观。
第十三是杂想观。观想一丈六像在池水上,或现大身满虚空。观想在这个水池之上能够现见无量寿佛身量无边,如同虚空一般的特别广大的像。
第十四是上辈观,又名上品生观,观往生极乐的上辈徒众(分上中下三品)。即观修上辈之行,发三心,慈悲不杀,临终蒙圣众迎接,往生后得种种胜益。
第十五是中辈观,又名中品生观。观修孝养父母等中辈之行,感圣众迎接往生等相。
第十六是下辈观,又名下品生观。观虽作诸恶,但临终之时遇诸善知识,称念佛名号,往生净土,蒙种种胜益,能够感召相。这里下观、中观、上观的主要的话题还是《观无量寿经》中所说的消业障、供养诸如来佛、作诸功德、发愿,这个时候发愿非常方便,为什么?你已经想你自己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宝座之上,而眼前就有阿弥陀佛如同虚空一般特别大,左右两边是观世音大势至,周围是无数的菩萨,然后你双手合掌,想:我现在虽然只是在观想,实际上我并没有到达西方极乐佛国,但我希望为利众生我要速疾速疾证得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愿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诸菩萨加持我,加持我的相续,让我能为利有情而证得正等觉佛陀果位的大菩提心,然后按照七支因果或者自他相换的方法生起菩提心,生菩提心之后,还须作功德。
如何作功德呢?一切功德有二:一个是积资粮,一个是消业障,一切造资粮和消业障的内容都可以包含在七支供里边,而这个七支供在《普贤行愿品》里边有顶礼、供养、忏悔、随喜功德、求转*轮、求住世间、回向。然后你在阿弥陀佛、观自在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众菩萨面前首先顶礼,再作一切内外的供养、再作忏悔、再作随喜功德、再作求转*轮、再作求住世间、再将一切功德回向早日到达西方极乐佛国。你可以把这个《普贤行愿品》前半部分七支供边念边作。有人问我定中供养怎么作,就这样作。你在阿弥陀佛、观自在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众菩萨面前,内心化出许多供品,供养一切佛菩萨等等。
发了下辈人之心后,再发中辈人心,再发上辈人之心,观想不断地扩大。总之你就是要发“菩提道次第”中所说的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到六波罗蜜为止的完整的发心,一个一个地去做。这与“菩提道次第”有什么区别呢?唯一不同的就是资粮田,这个里面的资粮田是以阿弥陀佛为主的观自在菩萨、大势至菩萨等等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图,而“菩提道次第”里的是按照道次第的资粮图,来观的就这个区别而已。修法从依止善知识到最后性空正见为止没有任何不同。这就是十六观比较详细的阐述。
◆居士问:过午不食有何功德?作为居士怎样能如理如法的“持午”?
◇仁波切:过午不食功德无量。但要看你身体的情况,老年人,千万要小心不要勉强。因为过午不食对年轻人来说可能会很好,但对于老年人尤其是习惯午后吃饭的人,千万不要因此而把身体弄垮了,否则的话,修佛法的时间也没有了,那就很不好。修佛法要学会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身体,一定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你才能修好佛法。
◆居士问:听过您讲的《观无量寿经》,以后怎么修?我想快修怎么办?
◇仁波切:我没办法解决你的问题,只有佛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直接运用佛经来回答你。《观无量寿经》中说:“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记住他这里说当修三种福德,第一个福德有四个内容:一者孝养父母。二者奉侍师长。就是亲近善知识,修习亲近依止善知识的八大功德和不亲近依止善知识、依止恶知识、恶友的八大过患;内心如何依止善知识;行为如何依止善知识;内心依止里如何生起对善知识如同佛祖一样的敬信,如何断除对善知识的不信之念,如何念想善知识对自己的恩德之念等等,我已经讲过很多了,今天简单回答一下。三者慈心不杀。就是要发大慈大悲的心,不要去杀生。四者修十善业。十善分三个部分:身三善、口四善、心三善。身三善是不偷盗、不杀生、不邪淫;口四善是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心三善是不贪、不嗔、不邪见。这就是十善了,这是第一个福德。
第二个福德有三个内容:受持三皈。就是修三皈依的心,皈依佛宝、皈依法宝、皈依僧宝的心,包括为什么发皈依之心,往哪个方向皈依,念想三宝之功德,如何皈依之理,这是三皈依。然后具足众戒。有的在家居士应该受八关斋戒或者居士戒,或者有的出家受沙弥戒,求得具足戒等等众戒,以及菩萨戒、密宗戒等等众戒。不犯威仪。什么叫不犯威仪呢?不要犯戒,自从你皈依了以后,尽可能的不要犯戒,假使不小心犯了轻戒的话,立刻在佛面前作忏悔,消除犯戒之罪,这叫不犯威仪。
第三个福德是什么呢?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的经典。劝进行者。首先是发菩提心,有七支因果的菩提心修法和自他相换菩提心的修法。其实十念的修法如果非常认真地修也能发起菩提心,但是菩提心的最后修行之理还是七支因果和自他相换菩提心的修法。这是印度几千年以来,最为殊胜的一种修法,所以这样修是最合适的。然后修因果业报。第三个是什么呢?一定要读诵许多大乘经典,有人说:读什么经啊,一心念佛就好了。这种说法非常不好,对佛法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自己也将堕入愚昧的坑里,所以非常的可怕!哪怕你眼花看不清,最好每天也要坚持看一两句话,字大一点的可以看嘛。因为佛陀教法无论是写、还是读、还是背诵,都能生起许多功德。如果主张不看书,不看大乘佛法的经典,那是谬论矣!所以一定要读大乘经典,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不是我说的。
然后劝他人入菩萨行道,行善积德,这就是这位居士所说的我想快修怎么办。我看,你真的想快修的话,一定要如是修,方能最快、最好。如果你要把这个变成为实际真正的修法呢,最好按照《菩提道次第速道》和《安乐道》的内容来修,当你达到了发菩提心,走入了上士道以后,等于你生起了前面所说的三福德及其中所有的功德,全部具备了。所以这就是得到了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最好的净业,什么叫净业,清净之业。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另外你问我要快修怎么办?达到了下士道和中士道、上士道的情况下,就要按照《佛说无量寿经》当中所说的:“佛语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到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这里说得非常清楚,不是上辈人也不是中辈人,是最差的下辈人也必须要达到的一个要求,所以说如此修那是最好的。
◆居士问:皈依之后应该从哪里开始起修?
◇仁波切:一定要先看《掌中解脱》。当你读过《掌中解脱》,很多问题可能就都找到答案了。有些事没有办法一下子说明白,但是看完《掌中解脱》,就会明白。
如果你一定要念些仪轨的话,就念《成就盛宴》,这是一个非常全面的修法仪轨,无论修什么法,都用得着它,先要把它念熟。
看《掌中解脱》,你就会明白该怎么去修。很多人学了很长时间佛,还没摸到边,没找到一个完整的道理,都是因为没有看过《掌中解脱》,没学过菩提道次第而导致的。如果一个人学过菩提道次第,他就再也不会感到无从下手。
◆居士问:请问师父,我刚进佛门应该如何修?
◇仁波切:首先你要皈依。什么是皈依、为什么要皈依、学佛要达到什么结果,这些都不知道,那怎么行呢?
有的人已经信佛了,还见山拜山,见树拜树,见石头拜石头,这样的人非常多,他们是出于迷信。虽信佛,但佛教的思想是什么根本不知道。有的人拜佛时经常说:佛菩萨呀,你帮我发大财吧,挣了钱,我拿出多少多少供奉你……!把佛当成商业伙伴,求官求财;甚至说某某人很坏,给他报应吧!求伤害人……这符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精神吗?中国内地的佛教徒许多是以学这个功、那个功开始的,以后渐渐地归到佛教中来。这些人那种讲信息、讲感应的习气总是去不掉,更有人神神叨叨、装神弄鬼、装模作样。所以说信仰也面临着挑战,各种信仰对佛教也都是一种挑战。
中国文化的根底是佛家、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现在正是大多数人站在十字路口,不知往哪儿去的时候。我们要以慈悲为怀,如果你具备了一些佛教的知识,就有责任把他们带到正确的道路上。有时候我会想:中国有那么多的高僧,如来大业轮不到我来承担。但细又一想,你不担,我也不担,那谁来担呢?佛教这个家就散了、就乱了。有很多心胸狭窄的人,讲什么这个派、那个派,他们心里只有自己,排斥别人,瞧不起别人。佛教是以慈悲、宽容心对待他人,自家都包容不了,怎么能包容天下苍生呢?我希望这些人都能走到真正的佛教道路上来。这些是我对你们的肺腑之言,千万不要当成普通的聊天儿,丢在一边。
◆居士:都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不是皈依后,自己在家修就可以了呢?
◇仁波切:那我问你,你是怎么修皈依的呢?
◆居士:就是举行个仪式,就皈依了,然后受五戒。
◇仁波切:这叫三皈依呀!皈依后要“修三皈依”你知道吗?
◆居士:没有人讲过,就是喜欢哪部经,就念哪部经。
◇仁波切:不对呀!皈依有一套完整的修法。
◆居士:那是密宗这么讲吧?
◇仁波切:不对,佛法都是一样的,皈依不是密宗,皈依是显宗。你不要以为藏传佛教是密宗,汉传佛教是显宗,不是的。大悲咒你知道是哪个宗的吗?它就是密宗的;毗卢遮那的坛城你知道属于哪个宗?是密宗的;阿弥陀佛的坛城属于哪个宗?包括念阿弥陀佛佛号也是密宗的,这些都是密宗的。而藏地一半是显宗,一半是密宗,刚开始必须学显宗,显宗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进入密宗。你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密宗,藏传佛教不只是密宗。什么叫显宗你知道吗?
◆居士答:就是大家都可以修的。
◇仁波切:般若乘叫显宗。那么什么叫密宗呢?
◆居士答:密宗是自己独特的修法。
◇仁波切:不对,金刚乘叫密宗。般若乘有初级阶段、中级阶段、最后阶段,有很多次第的修法,这不是我说的,是《妙法莲花经》、《华严经》中说的,包括《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里面,已经把这种修行次第讲得非常清楚了,只不过你没有学会这种手段而已。这里只是说了一下次第,而佛陀讲了八万四千个法门,所讲的内容必须把它连成一体和其他般若乘的经典融汇起来之后,找出一种具体的方法修行。那你说龙树菩萨讲的《宝鬘论》是显宗,还是密宗呢?
◆居士答:反正我们都能看吧。
◇仁波切:龙树菩萨讲的《宝鬘论》是属于般若乘,我在这一次白文殊灌顶前讲了两个小时的《宝鬘论》,为什么呢?密宗的基础就是显宗,密宗和显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知道吗?一个是房子的基础,另一个是在上面建房子。如果没有了房子的基础,怎么能建房子?所以没有显宗的基础,修密宗也修不成。但是只有了基础,没有房子,人也不能住。
《夏坝仁波切问答录--实修指导》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