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的重要思想分析(普光)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的重要思想分析\普光 整理

  一、前言

  准提法流傳的時期出現重要的一部書《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因爲此書的問世使得准提法的傳播邁入新紀元,得以中國式密法的方式廣爲流傳。而此書的內容非常廣博,略爲解析即知其以華嚴五教觀作爲整部論的重要立論架構;並以顯密圓融、以密爲勝、准提總攝的架構完成了此一部大作。

  在本文中略析如下,若有需改進及不盡圓滿之處請各位大德多多指教。

  二、判教法

  (一)以華嚴五教觀判釋顯密二教

  (1)判釋顯教

  此書中關于顯教心要的部分是采取華嚴宗之教判論述,將釋迦佛創教以來之不同流派與教義分爲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

  在“初顯教心要者”,一段文中提到:

  “且初顯教心要者。謂賢首清涼。共判如來一代時教而有五種。”(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6冊頁989下25~26行)

  由此句可看出道殿大師是采取華嚴的判教法來作爲其論的架構。

  在後文中道殿大師將顯教的分判列出爲:

  “1、小乘教:謂阿含等六百余卷經。婆沙等六百余卷論。說一切法從因緣生。明叁界不安。了人空真理。修自利之行。忻小乘之果。

  2、大乘始教:又分爲兩種:

  甲、法相宗:謂深密佛地等數十本經。瑜伽唯識等數百卷論。說一切法皆是唯識。了二空真理。修六度萬行。趣大乘佛果。于中多談法相之義。

  乙、無相宗:謂諸部般若等千余卷經。中百門等數本論文。說一切法本來是空無始迷情妄認爲有。欲證菩提以爲所得。修習萬行。于中多談無相空義。

  斯之兩宗。皆是大乘初門。故名曰始。始者初也。

  3、一乘終教:謂法華涅槃等四十余部經。寶性佛性等十余部論。說一切衆 生皆有佛性。從本已來靈明不昧。了了常知。無始迷倒不自覺悟。欲成佛果須先了悟自家佛性。後方稱性修習本有無量妙行。多談法性是大乘盡理之教。故名曰終。 終者盡也。

  4、一乘頓教:謂楞伽思益經文。達磨所傳禅宗。說一切妄相本空真心本淨。元無煩惱本是菩提。唯談真性不依位次成佛。故名曰頓。

  5、不思議乘圓教:謂華嚴一經。十地一論。全說毗盧法界普賢行海。于中所有若事若理若因若果。一具一切重重無盡。總含諸教無法不收。稱性自在無障無礙。迥殊偏說故名爲圓。”

  道殿以華嚴五教判教法大略撚出顯教心要的系統,並顯示出道殿其思想即是以華嚴圓教思想爲主軸。依此架構再鋪陳出顯教心要的種種住心境界、種類及修持方法。

  (2)判釋密教

  在密教心要的部分道大師以問答的表述方式將圓宗的思想導入陀羅尼教法中,而認爲圓宗可分爲:“顯教的圓宗”,及“密教的圓宗”。

  如下:

  “問曰:賢首大師等。但判華嚴經爲圓。余教皆非。今判陀羅尼又是圓教。豈不違賢首等耶。

  答雲:

  圓宗有二:

  一、顯圓。

  二、密圓。

  賢首但據顯教。正判華嚴爲圓。今神變疏鈔曼荼羅疏鈔。類彼顯圓判斯密教亦是圓宗。顯密既異。乃諸師無違也。”(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6冊頁994上7~12行)

  由上文可看出,道殿認爲圓教的思想也可以用來作爲認識陀羅尼門的一個判別系統。

  另從《下卷》來看。道殿亦運用了華嚴五教的思想來解釋陀羅尼亦分爲五教:

  在“問答密咒法器勝劣者”一段文中說到:

  “問曰:“上之十門盡敘述圓教中真言,爲當一切真言而有勝劣,五教各不同耶?爲複一切真言而無勝劣,皆是圓教耶?”

  答雲:“准神變疏而有二門。

  一、隨他意門:一切真言而有勝劣,諸部不同,又清涼疏主,于經律論叁藏之外立一雜藏,收陀羅尼而成四藏。

  叁乘各四,成十二藏,既叁乘中各有陀羅尼,例知五教下亦各有密咒也。

  如諸阿含經中咒,即是小教。

  諸般若經中咒,即是始教。

  金光明經中咒,即是終教。

  楞伽經中咒,即是頓教。

  大乘莊嚴寶王經中,六字大明准提神咒。即是圓教(又上來十門中所引諸陀羅尼經。多是圓教)

  梵語陀羅尼,此雲:“總持。”即以教理行果四法爲體。

  五教中陀羅尼,各總含攝當教中教理行果也(五教勝劣今舉喻況之,令初學易知。一、小教如鐵;二、始教如銅;叁、終教如銀;四、頓教如金;五、圓教似如意珠)。

  二、隨自意門:

  一切真言更無勝劣;皆是毗盧遮那大不思議秘密心印(一代教中乃至鬼神所說真言,皆是毗盧遮那如來,欲普門益生,全體變作彼鬼神類而說真言,非實鬼神能說真言,余類皆爾)。

  又賢首清涼以義判教,一經之中容有多教,即知一切經中真言,皆是圓教。一切真言名總持者,能總含攝無盡教理行果也。實而言之,雙用二門妙契佛心。

  故《神變疏》雲:“真言行者。能于差別中解無差別義。于無差別中解差別義。當知是人善達真言相也。””(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6冊頁1003下~1004上)

  此段道殿依據神變疏(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疏)的概念,用兩門分別解釋真言亦分爲五教的概念。

  在隨他意門中說到:叁乘中各有陀羅尼,以此推知五教下亦各有密咒。所以他把五教底下所說的密咒引用華嚴五教觀的立場解釋,而說有五教之咒:小、始、終、頓、圓。

  並且以五種物品來表示五教陀羅尼的勝劣,如:

  小:鐵

  始:銅

  終:銀

  頓:金

  圓:如意珠

  可知其認爲圓教之陀羅尼是最圓滿、最殊勝的。

  但爲何第二段又說:“一切真言更無勝劣,皆是毗盧遮那大不思議秘密心印”?這是他從圓宗的思想出發來看所有的密咒,如他舉:“賢首清涼以義判教,一經之中容有多教,即知一切經中真言,皆是圓教。”

  所以這是從圓宗的解釋方法導入密咒教裏,所以道殿認爲以此“一中容多”的論點來看,也可以說所有的咒都可稱爲圓宗之咒。

  這就是其以二門角度所述圓融的態度。

  黃念祖金剛上師說:

  “所以“人無我見”到“大圓滿見”這五種見,相當于華嚴宗的判教小、始、終、頓、圓。小教相當于人無我見,始教相當于唯識見,終教相當于中觀見,頓教相當于俱生知見,圓教相當于大圓滿,與華嚴判教很相當。”(“抉擇見”聽聞記)

  (二)其密教思想之探討

  (1)顯密圓融的立場

  基本上本書是采顯密圓融之立場,所以論述中說五教中皆有密咒。以華嚴而言五教觀就將世尊的一代時教都分判融攝,而這五教裏都有陀羅尼門,道殿都將其視爲五分教裏的密咒門。只是他以“隨他意門”的論點來闡述認爲有優劣之別,與東密所發展之顯密判教不同。

  日本東密的弘法大師(空海)依《金剛頂經》橫判顯密二教,依《大日經˙住心品》豎判“十住心教”。所說的十住心教,指的是:異生羝羊心(諸趣外道)、愚童持齋心(人趣)、嬰童無畏心(天趣)、唯蘊無我心(聲聞)、拔業因種心(緣覺)、他緣大乘心(唯識)、覺心不生心(叁論)、一道無爲心(天臺)、極無自性心(華嚴)、秘密莊嚴心(真言)。

  這理論基礎是說,從橫的方面來解析,東密分爲顯密二教,除了金胎二部之外皆是顯教的範疇。

  民初東密上師持松也認同以華嚴五教判釋最爲圓滿,而將大日經及金剛頂經判爲圓宗。此與道殿大師所述有極爲相似的論據。

  而以華嚴五教觀判釋顯密二宗也與藏密的判教不大相同。以藏密的甯瑪九乘判教爲例分別爲:

  甯瑪派九乘次第當中,聲聞、緣覺、菩薩共叁乘之法爲化身佛本師釋迦如來所說;

  事部、行部、瑜伽部外叁乘爲報身佛金剛薩埵所說;

  無上內叁乘之摩诃瑜伽(大瑜伽)、阿魯瑜伽(無比瑜伽、隨瑜伽)、阿底瑜伽(無上瑜伽、無極瑜伽)則爲法身佛普賢王如來所說

  而黃念祖金剛上師曾說:

  “第五種是“中觀見”。講“中觀見”,順道提一下,在西藏活佛上師們所謂的顯教,是指中觀見以下的見,就是到前面唯識見的地方,才稱爲顯教。不是什麼華嚴、法華、天臺,通通是顯教,就不如密宗,就低了些,這也是常常引起矛盾誤會的地方。所以華嚴宗、天臺宗、禅宗、淨土宗,密宗也很重視,不是那麼低的,沒有這個看法,顯教是指中觀見以下的見。而現在我們把在漢地的佛教,通通稱作顯教,把喇嘛的就叫做密宗。所以對于名詞解釋不一樣,聽到這句話,就生出許多的誤會。就說密宗輕視漢地的佛教,其實不是這個含義,是指中觀見以下的見。”(“抉擇見”聽聞記)

  由此可知顯密並不只是在于形式的差別。

  雖然判教思想只是古代大師對于世尊一代時教的一種觀察方法,但也可知顯密圓通其采用華嚴判教法的獨特性。

  道大師認爲五教中皆有密教也。甚至以“隨自意門”圓教思想角度解讀,他認爲五教中的密咒皆是圓滿的。

  何以得知此書是采顯密圓通立場?根據書中所言,有以下特點:

  1、在觀察顯密二教方面皆以華嚴五教觀系統導入融合而爲判釋;亦即五教皆有密咒門。認爲顯教可以用五教觀,密教同樣也可以用五教觀。

  2、認爲上根需叁密加持顯密雙修,而中下者可擇一而修:

  在“叁顯密雙辯者”中說到:

  “若雙依顯密二宗修者。上上根也。謂心造法界帝網等觀。口誦准提六字等咒。

  此有二類。

  一久修者。顯密齊運。

  二初習者。先作顯教普賢觀已。

  方乃叁密加持。或先用叁密竟然後作觀。二類皆得。

  余雖下材心尚顯密雙修。故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並仁王儀軌皆雲。若不修叁密門。不依普賢行願。得成佛者無有是處。又華嚴經字輪儀軌雲。夫欲頓入一乘修習毗盧遮那法身觀者。先應發起普賢行願。複以叁密加持身心。則能悟入文殊師利大智慧海。

  是知上根須要顯密雙修。中下之根隨心所樂。或顯或密科修一門皆得。”(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6冊頁999上9~21行)

  (2)廣列顯教而以密咒涵攝的立場

  雖說道大師以顯密圓融爲旨,但卻隱含有密咒較爲殊勝的思…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的重要思想分析(普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