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的重要思想分析(普光)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的重要思想分析\普光 整理

  一、前言

  准提法流传的时期出现重要的一部书《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因为此书的问世使得准提法的传播迈入新纪元,得以中国式密法的方式广为流传。而此书的内容非常广博,略为解析即知其以华严五教观作为整部论的重要立论架构;并以显密圆融、以密为胜、准提总摄的架构完成了此一部大作。

  在本文中略析如下,若有需改进及不尽圆满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指教。

  二、判教法

  (一)以华严五教观判释显密二教

  (1)判释显教

  此书中关于显教心要的部分是采取华严宗之教判论述,将释迦佛创教以来之不同流派与教义分为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在“初显教心要者”,一段文中提到:

  “且初显教心要者。谓贤首清凉。共判如来一代时教而有五种。”(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册页989下25~26行)

  由此句可看出道殿大师是采取华严的判教法来作为其论的架构。

  在后文中道殿大师将显教的分判列出为:

  “1、小乘教:谓阿含等六百余卷经。婆沙等六百余卷论。说一切法从因缘生。明三界不安。了人空真理。修自利之行。忻小乘之果。

  2、大乘始教:又分为两种:

  甲、法相宗:谓深密佛地等数十本经。瑜伽唯识等数百卷论。说一切法皆是唯识。了二空真理。修六度万行。趣大乘佛果。于中多谈法相之义。

  乙、无相宗:谓诸部般若等千余卷经。中百门等数本论文。说一切法本来是空无始迷情妄认为有。欲证菩提以为所得。修习万行。于中多谈无相空义。

  斯之两宗。皆是大乘初门。故名曰始。始者初也。

  3、一乘终教:谓法华涅槃等四十余部经。宝性佛性等十余部论。说一切众 生皆有佛性。从本已来灵明不昧。了了常知。无始迷倒不自觉悟。欲成佛果须先了悟自家佛性。后方称性修习本有无量妙行。多谈法性是大乘尽理之教。故名曰终。 终者尽也。

  4、一乘顿教:谓楞伽思益经文。达磨所传禅宗。说一切妄相本空真心本净。元无烦恼本是菩提。唯谈真性不依位次成佛。故名曰顿。

  5、不思议乘圆教:谓华严一经。十地一论。全说毗卢法界普贤行海。于中所有若事若理若因若果。一具一切重重无尽。总含诸教无法不收。称性自在无障无碍。迥殊偏说故名为圆。”

  道殿以华严五教判教法大略捻出显教心要的系统,并显示出道殿其思想即是以华严圆教思想为主轴。依此架构再铺陈出显教心要的种种住心境界、种类及修持方法。

  (2)判释密教

  在密教心要的部分道大师以问答的表述方式将圆宗的思想导入陀罗尼教法中,而认为圆宗可分为:“显教的圆宗”,及“密教的圆宗”。

  如下:

  “问曰:贤首大师等。但判华严经为圆。余教皆非。今判陀罗尼又是圆教。岂不违贤首等耶。

  答云:

  圆宗有二:

  一、显圆。

  二、密圆。

  贤首但据显教。正判华严为圆。今神变疏钞曼荼罗疏钞。类彼显圆判斯密教亦是圆宗。显密既异。乃诸师无违也。”(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册页994上7~12行)

  由上文可看出,道殿认为圆教的思想也可以用来作为认识陀罗尼门的一个判别系统。

  另从《下卷》来看。道殿亦运用了华严五教的思想来解释陀罗尼亦分为五教:

  在“问答密咒法器胜劣者”一段文中说到:

  “问曰:“上之十门尽叙述圆教中真言,为当一切真言而有胜劣,五教各不同耶?为复一切真言而无胜劣,皆是圆教耶?”

  答云:“准神变疏而有二门。

  一、随他意门:一切真言而有胜劣,诸部不同,又清凉疏主,于经律论三藏之外立一杂藏,收陀罗尼而成四藏。

  三乘各四,成十二藏,既三乘中各有陀罗尼,例知五教下亦各有密咒也。

  如诸阿含经中咒,即是小教。

  诸般若经中咒,即是始教。

  金光明经中咒,即是终教。

  楞伽经中咒,即是顿教。

  大乘庄严宝王经中,六字大明准提神咒。即是圆教(又上来十门中所引诸陀罗尼经。多是圆教)

  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即以教理行果四法为体。

  五教中陀罗尼,各总含摄当教中教理行果也(五教胜劣今举喻况之,令初学易知。一、小教如铁;二、始教如铜;三、终教如银;四、顿教如金;五、圆教似如意珠)。

  二、随自意门:

  一切真言更无胜劣;皆是毗卢遮那大不思议秘密心印(一代教中乃至鬼神所说真言,皆是毗卢遮那如来,欲普门益生,全体变作彼鬼神类而说真言,非实鬼神能说真言,余类皆尔)。

  又贤首清凉以义判教,一经之中容有多教,即知一切经中真言,皆是圆教。一切真言名总持者,能总含摄无尽教理行果也。实而言之,双用二门妙契佛心。

  故《神变疏》云:“真言行者。能于差别中解无差别义。于无差别中解差别义。当知是人善达真言相也。””(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册页1003下~1004上)

  此段道殿依据神变疏(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疏)的概念,用两门分别解释真言亦分为五教的概念。

  在随他意门中说到:三乘中各有陀罗尼,以此推知五教下亦各有密咒。所以他把五教底下所说的密咒引用华严五教观的立场解释,而说有五教之咒:小、始、终、顿、圆。

  并且以五种物品来表示五教陀罗尼的胜劣,如:

  小:铁

  始:铜

  终:银

  顿:金

  圆:如意珠

  可知其认为圆教之陀罗尼是最圆满、最殊胜的。

  但为何第二段又说:“一切真言更无胜劣,皆是毗卢遮那大不思议秘密心印”?这是他从圆宗的思想出发来看所有的密咒,如他举:“贤首清凉以义判教,一经之中容有多教,即知一切经中真言,皆是圆教。”

  所以这是从圆宗的解释方法导入密咒教里,所以道殿认为以此“一中容多”的论点来看,也可以说所有的咒都可称为圆宗之咒。

  这就是其以二门角度所述圆融的态度。

  黄念祖金刚上师说:

  “所以“人无我见”到“大圆满见”这五种见,相当于华严宗的判教小、始、终、顿、圆。小教相当于人无我见,始教相当于唯识见,终教相当于中观见,顿教相当于俱生知见,圆教相当于大圆满,与华严判教很相当。”(“抉择见”听闻记)

  (二)其密教思想之探讨

  (1)显密圆融的立场

  基本上本书是采显密圆融之立场,所以论述中说五教中皆有密咒。以华严而言五教观就将世尊的一代时教都分判融摄,而这五教里都有陀罗尼门,道殿都将其视为五分教里的密咒门。只是他以“随他意门”的论点来阐述认为有优劣之别,与东密所发展之显密判教不同。

  日本东密的弘法大师(空海)依《金刚顶经》横判显密二教,依《大日经˙住心品》竖判“十住心教”。所说的十住心教,指的是:异生羝羊心(诸趣外道)、愚童持斋心(人趣)、婴童无畏心(天趣)、唯蕴无我心(声闻)、拔业因种心(缘觉)、他缘大乘心(唯识)、觉心不生心(三论)、一道无为心(天台)、极无自性心(华严)、秘密庄严心(真言)。

  这理论基础是说,从横的方面来解析,东密分为显密二教,除了金胎二部之外皆是显教的范畴。

  民初东密上师持松也认同以华严五教判释最为圆满,而将大日经及金刚顶经判为圆宗。此与道殿大师所述有极为相似的论据。

  而以华严五教观判释显密二宗也与藏密的判教不大相同。以藏密的宁玛九乘判教为例分别为:

  宁玛派九乘次第当中,声闻、缘觉、菩萨共三乘之法为化身佛本师释迦如来所说;

  事部、行部、瑜伽部外三乘为报身佛金刚萨埵所说;

  无上内三乘之摩诃瑜伽(大瑜伽)、阿鲁瑜伽(无比瑜伽、随瑜伽)、阿底瑜伽(无上瑜伽、无极瑜伽)则为法身佛普贤王如来所说

  而黄念祖金刚上师曾说:

  “第五种是“中观见”。讲“中观见”,顺道提一下,在西藏活佛上师们所谓的显教,是指中观见以下的见,就是到前面唯识见的地方,才称为显教。不是什么华严、法华、天台,通通是显教,就不如密宗,就低了些,这也是常常引起矛盾误会的地方。所以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密宗也很重视,不是那么低的,没有这个看法,显教是指中观见以下的见。而现在我们把在汉地的佛教,通通称作显教,把喇嘛的就叫做密宗。所以对于名词解释不一样,听到这句话,就生出许多的误会。就说密宗轻视汉地的佛教,其实不是这个含义,是指中观见以下的见。”(“抉择见”听闻记)

  由此可知显密并不只是在于形式的差别。

  虽然判教思想只是古代大师对于世尊一代时教的一种观察方法,但也可知显密圆通其采用华严判教法的独特性。

  道大师认为五教中皆有密教也。甚至以“随自意门”圆教思想角度解读,他认为五教中的密咒皆是圆满的。

  何以得知此书是采显密圆通立场?根据书中所言,有以下特点:

  1、在观察显密二教方面皆以华严五教观系统导入融合而为判释;亦即五教皆有密咒门。认为显教可以用五教观,密教同样也可以用五教观。

  2、认为上根需三密加持显密双修,而中下者可择一而修:

  在“三显密双辩者”中说到:

  “若双依显密二宗修者。上上根也。谓心造法界帝网等观。口诵准提六字等咒。

  此有二类。

  一久修者。显密齐运。

  二初习者。先作显教普贤观已。

  方乃三密加持。或先用三密竟然后作观。二类皆得。

  余虽下材心尚显密双修。故仁王般若陀罗尼释。并仁王仪轨皆云。若不修三密门。不依普贤行愿。得成佛者无有是处。又华严经字轮仪轨云。夫欲顿入一乘修习毗卢遮那法身观者。先应发起普贤行愿。复以三密加持身心。则能悟入文殊师利大智慧海。

  是知上根须要显密双修。中下之根随心所乐。或显或密科修一门皆得。”(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册页999上9~21行)

  (2)广列显教而以密咒涵摄的立场

  虽说道大师以显密圆融为旨,但却隐含有密咒较为殊胜的思…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的重要思想分析(普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