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准提法修行專用香略談(普光)

  准提法修行專用香略談\普光 整理

  妙雲香供

  一縷在佛前由燭光中透出的袅袅香煙,猶如將供奉者滿腔虔誠之心,隨著氤氲的香上生佛國淨土,似乎在呼喚佛菩薩降臨道場賜祥瑞。香贊雲: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問,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點香供佛不止能清淨壇城周圍穢氣,所謂:“芳香開竅,辟穢化濁,化瘀解毒,除惡殺蟲,通絡疏竅。”亦能引發行者的道心,暢通氣脈。

  佛教重視情境教學,由八供(飲水、浴水、花、香、燈、塗油、食、樂)的事相營造出修行道心的氛圍,也藉此表示心中對佛菩薩的誠心。

  所謂供佛妙香功德無量,在普賢行願品中也提到:“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供香也是廣修功德的一門波羅密。

  佛滅度後,佛、法、僧叁寶同受尊重。佛教徒造佛像,供養飲食、香花、伎樂及諸種莊嚴飾物,猶如佛陀在世。其後漸形成供養儀軌。自古至今,花、香、燈等是最通常的供物。《十地經論》卷叁有:

  (1)利養供養,指衣服等。

  (2)恭敬供養,指香、花等。

  (3)行供養,指修行信行,戒行等供養。

  爲什麼把燒香作爲佛事中首列的項目呢?

  一、《阿毗達摩品類足》論曰:“香雲何?謂諸所有香,若好香,若惡香,若平等香,鼻所嗅。如是諸香二識所識,謂鼻識及意識,此中一類識先識,鼻識受已,意識隨識”。

  二、《入阿毗達摩論》雲:“香有叁種,一好香,二惡香,叁平等香。謂能長養諸根大種名好香;若能損害諸根大種名惡香;若俱相違名平等香。如是叁種皆是鼻識,及所引意識所了別境”。

  叁、《五事毗婆沙論》雲:“諸悅意者說名好香;不悅意者說名惡香;順舍受處名平等者,鼻所嗅者,謂鼻根境”。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雲:“香謂所嗅,此有四種,好香、惡香、等不等香,有差別故。等不等香,增益損減,依身別故”。

  香,梵語音譯爲乾陀。乃鼻根所嗅之物,鼻識的分別對象。

  六根之一的鼻根,完成對香的判斷:

  能令心生歡喜,心曠神怡;能培養諸根大種的,是謂好香。

  能使人心生不悅、厭惡,能壞諸根大種的,是謂惡香。

  沒有增益損減之分,非好非惡,是謂平等香,反之爲不平等香。

  供香的修行

  沈香、沈香木或正檀香製成的香在供佛中都是上品。能傳遞良好的信息給諸佛菩薩,能夠增長修行者之身體諸種大根,香在火中點燃,是由熱中升出的清涼,彌漫于內心,使人維系正念,化煩惱爲菩提。佛法修行重要在于上供下施,以無上妙香供養諸佛菩薩、金剛、護法和曆代祖師具無量之功德。《法華傳記》卷十《十種供養記九》中,鸠摩羅什曾說,若要供養《法華經》,須依經說,略備十種供具,一花、二香、叁璎珞、四抹香、五塗香、六燒香、,七幡蓋、八衣服、九伎樂、十合掌也。其中香就占四種,可見香在諸供養中之重要,而上好妙香之供養尤爲重要。在諸供養中,塗香又代表戒波羅蜜,燒香代表精進波羅蜜。

  唐密之中,《蘇悉地羯羅經》卷上《分別燒香品》載,修佛部法應燃燒沈水香,金剛部應燃燒白檀香,蓮華部應燃燒郁金香。其經卷下《備物品》中載成就諸真言須備辦五種香,即沈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香、天木香。而在唐密六祖不空叁藏《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中載,修息災法應焚沈水香,增益法應焚白檀香。降伏法應焚安息香,敬愛法應焚蘇合香。而修孔雀經法時應燒五香,即沈香、白膠香、紫香、安息香、熏陸香。而唐密作壇法時,須用五香,即沈香、白檀香、丁香、郁金香、龍腦香代表一切香與五寶、五谷共置于瓷瓶中,或瓷盒、金銀器中,以天地真言加持一百零八遍埋于壇中心。在唐密護摩法中,以散香、丸香投入火中,燒以供養,一方面表精進之義;另一方面散香表微細之煩惱,表癡,丸香表嗔,花表貪,燃供于火中,表示以智慧之火燒盡貪嗔癡諸煩惱。沈香在諸多香中大都列在第一位。

  真言宗分金剛界與胎藏界。金剛界表果門,也表智門,分五部。胎藏界表因門,也表理門,分有佛、蓮華、金剛叁部。各部用香有所不同。

  中央佛部──毗盧遮那佛──法界體性智──沈香

  東方金剛部──阿阇佛──大圓鏡智──丁香

  南方寶部──寶生佛──平等性智──龍腦香

  西方蓮花部──阿彌陀佛──妙觀察智──白檀香

  北方羯摩部──不空成就佛──成所作智──薰陸香

  塗香或燒香時,所用香之種類因修法的類別 (息災、增益、降伏、敬愛)而有所不同。

  塗香時所用的香有香水、香油、香藥等。

  燒香時舉止行爲都要歸于偈語爲總攝,所以,在佛前上香時要唱之偈文。據《禮佛儀式》:“禮敬贊德,先須至于香臺,端身息慮,思念聖德,目睹尊容,雙膝著地,手擎香爐,而舉偈言: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雲臺遍法界,供養十方無量佛,聞香普薰證寂滅”。

  燒香時用的香有:

  丸香(圓形之香,在密教修護摩法時,將之投入爐中供養,以此象征總集煩惱,並用智火燒盡貪、嗔、癡等煩惱);

  散香(粉末狀之香,密教將微細煩惱、精進、愚癡等比喻爲散香);

  抹香(于道場,寺廟撒粉末之香)。抹香之外,亦有用香水撒布道場或灌浴佛像者。在密教中,以牛糞、淨水、香水混合成“香泥”,可供修法時塗壇之用。

  妙香是修行中不可缺之物,佛經中就有以“香光莊嚴”來比喻念佛叁昧的作用,以母子相憶及香氣染于人身比喻念佛相應,如念佛者熏染佛陀之功德,盈滿身心。諸菩薩發願成就的淨土中,衆妙香風隨想吹拂,欲界諸天常以柔軟香風觸身。佛經中八功德水因發清香又稱香水海。而在諸佛淨土中又有以香著稱的香積世界。可見香之重要。

  佛教認爲,燒香是攝心的表法,而內心的清淨、虔誠則是真供養,比形式上的敬香更重要,所以稱爲“心香”。真正遵循佛陀教誨,精進修行,可謂點燃內在之心香,以精誠之心來供養。

  香嚴作佛事

  《楞嚴經》中談到諸根圓通法門,其中香嚴童子就是因聞沈水香而發明無漏,證得羅漢果位。“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爲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沈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本非空,非湮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消,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莊嚴。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爲上。”

  也有以香作佛事的佛國淨土,維摩诘經雲:“時維摩诘即入叁昧。以神通力示諸大衆。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于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爲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衆。佛爲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衆莫不目見。”

  

  准提法的供香:安息香

  在准提法的修行過程中,雖有鏡壇法如此方便的壇城,也不忘以香品供養諸佛這個行門,主要是幫助壇城的清淨,及莊嚴壇城道場,和以心香召請諸佛菩薩降臨。燒安息香(經文中所謂的“安悉香”就是“安息香”的異譯)在准提獨部法中是很重要的助行,有以下幾種情形會運用得到:

  1、 鏡壇開光:

  “若求成就先依壇法,不同諸部廣修供養、掘地香泥之所建。但以一新鏡未曾用者,于佛像前巳月十五日夜,隨力莊嚴諸供養具,燒安悉香及淨水。”

  2、課誦時:

  “欲持誦此咒法成就者,于白月十五日夜,清淨澡浴,著新淨衣,面向東方,結加正坐,置鏡坐前,隨意花香淨水諸物。”

  3、祈求祛病:

  “若有短命多病衆生,白月十五日夜,燒安悉香,誦此真言一千八十遍,魔鬼病、失心、狂亂、野狐、惡魅皆于鏡中現于本形,教煞即煞令放即放,更不再來增壽無量。”

  4、求長壽、仙藥法:

  “若複求長生及敕諸仙藥,于古塔前及深山中,或淨房內依鏡爲壇,具滿七日或叁七日,燒青蓮花和安悉香,于初夜分,誦一百八遍,即當睡眠。或于夢中食仙藥,或受方法,或于鏡面有五色光,光中有藥,隨意取食之,即成仙道,諸余功力百千億,不可窮盡。”

  安息香介紹:

  安悉香、或稱安息香,有些經典稱“拙具羅香”。拙具羅香(安息香):梵語guggula,音譯爲求求羅、掘具羅、窭具羅、求羅、屈具羅。此香料最初系安息國商人傳入中國,故稱爲安息香,爲香料之一種。安息香原是一種樹脂,樹皮切口後會流出的樹脂,安息香與生俱來的黏稠特性,最適于用于幹燥皮膚的保養劑,用于泡澡或按摩對皮膚都有溫和的保濕作用。

  安息香膠也叫安息香樹脂,有時也被簡稱爲安息香。它是由安息香樹分泌出的紅棕色樹脂。安息香膠中並不含有安息香成分。它的主要成分是苯甲酸(亦被稱爲安息香酸)、肉桂酸和樹脂。

  在《酉陽雜俎.廣動植本篇》記載:“安息香樹出波國,波斯呼爲辟邪樹,長叁丈、皮色黃黑、葉有四角、經冬不凋,二月開花,黃色黃心微碧,不結實,刻其樹皮,其膠如饴,名安息香。六、七月堅凝,乃取燒之,通神明,辟衆惡。”

  漢武帝曾遣使至安息國(今伊朗境內),引入香料。《漢書》稱:“安息國去洛陽二萬五千裏,北至康居。其香乃樹皮膠,燒之通神明,辟衆惡”。

  安息香在很多經典中有記載使用方法,具有多功能之香料,焚其香功用如下:

  (1)功能:安神、醒腦、鎮魄、除穢、辟邪惡辟蠱毒、除惡臭。

  (2)適合:供佛、清淨堂室、禅坐、治病、淨身、持齋戒者入淨室之作用、往生、助念者最爲適之。

  (3)其他:宜行氣血,奇效良方小兒驚邪安息香一豆許焚之自除。

  …

《准提法修行專用香略談(普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