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悉滅一切罪業的准提咒(普光)

  悉滅一切罪業的准提咒\ 普光 整理

  一、引言

  佛教的修行法門不外乎滅除罪障,增長累積福德智慧,進而證悟實相、解脫成佛。而陀羅尼包含了如來于百千俱胝阿僧祇劫,積集菩提資糧加持于其中,讓修持的頓悟菩薩能頓集福德智慧資糧。

  在大悲咒經中提到觀音菩薩一聽到大悲咒,立刻超越到第八地菩薩的境界,就是因爲陀羅尼有佛于無量劫累積的福智力加持的緣故。不空大師說:“若與叁密門相應,不暇多劫難行苦行,能轉定業、速疾易成、安樂成佛、速疾之道。”

  准提陀羅尼亦是如此,有叁世一切諸佛加持,能滅除持誦者的一切罪業,而准提咒更是爲了“薄福惡業衆生”所說,顧名思義此咒的功德就是能救沒有福報與身具罪業者。本文即是要探討關于准提咒滅除罪業的功德。

  

  二、准提咒滅除一切罪

  (一)滅罪文

  在准提經中有記載如下的滅罪功能文:

  1、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此陀羅尼滿八十萬遍。無量劫來所造五無間等。一切諸罪皆悉消滅。(诃羅譯)

  2、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受持讀誦此陀羅尼。滿九十萬遍。無量劫來五無間等一切諸罪。悉滅無余。(智譯)

  3、若有修真言之行出家在家菩薩。誦持此陀羅尼。滿九十萬遍。無量劫造十惡、四重、五無間罪。悉皆消滅。(不空譯)

  4、佛言此咒及印能滅十惡、五逆一切重罪(無畏譯)

  (二)滅十惡業罪

  1、何謂十惡:惡即乖理之行。謂衆生觸境顛倒,縱此惑情,于身口意,動與理乖,成此十惡也。

  [一、殺生],殺生者,謂自殺,亦教人殺,斷害一切衆生之物命也。

  [二、偷盜],偷盜者,謂竊取他人一切財物也。

  [叁、邪淫],邪淫者,謂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

  [四、妄語],妄語者,謂好造虛言诳惑他人也。

  [五、兩舌],兩舌者,謂向此說是,向彼說非;或向彼說此,向此說彼,而使彼此乖诤也。

  [六、惡口],惡口者,謂言語粗犷,毀辱他人,令其受惱也。

  [七、绮語],绮語者,謂乖背真實,巧飾言辭,令人好樂也。

  [八、貪欲],貪欲者,謂于順情之境,貪著樂欲,心無猒足也。

  [九、嗔恚],嗔恚者,謂于違情之境,不順己意,心生忿怒也。

  [十、邪見],邪見者,謂撥無因果,行邪見道心,無正信也。(撥者,絕也。)

  2、造十惡的果報:衆生前世造十惡業,感餓鬼、畜生、地獄叁惡道報。受是苦盡,若生人中,余業未盡,每一惡中,複受二種果報,故名十惡果報也。

  [一、殺生果報],謂殺生之罪,能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是名殺生果報。

  [二、偷盜果報],謂偷盜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是名偷盜果報。

  [叁、邪淫果報],謂邪淫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是名邪淫果報。

  [四、妄語果報],謂妄語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爲他所诳,是名妄語果報。

  [五、兩舌果報],謂兩舌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是名兩舌果報。

  [六、惡口果報],謂惡口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诤訟,是名惡口果報。

  [七、绮語果報],謂绮語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言無人信,二者語不明了,是名绮語果報。

  [八、貪欲果報],謂貪欲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是名貪欲果報。

  [九、嗔恚果報],謂嗔恚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常被于他之所惱害,是名嗔恚果報。

  [十、邪見果報],謂邪見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谄曲,是名邪見果報。

  若有人過去曾造此等惡業,現在聽聞到准提咒的教法,並且生起信心去修持得到相應,就能夠滅除以上由身口意所做的惡業。

  (叁)滅四重罪

  1、何謂四重罪:四重,四棄,四極重感墮罪,四波羅夷法、四波羅市迦法、四極惡法、四他勝法、四波羅夷戒。略稱四夷、四夷戒。此爲比丘犯四戒之罪。有二種說法:

  (1)指比丘應避免的四種根本重罪︰即非梵行、不與取、殺、上人法等四者,又略稱淫、盜、殺人、妄語。

  1)大淫戒:又作非梵行戒、不淨行戒、淫戒、不淨行學處。淫,指耽溺于女色;不淨行,指自愛著染汙之心所作之行業;非梵行,指染汙淨戒而退失聖道之不清淨行。故禁止比丘與人或畜行淫。

  2)大盜戒:又作不與取戒、偷盜戒、盜戒、取學處。即禁止以盜心取得非給與之物。所盜之物可分叁類:

  (a)叁寶物,指佛物、法物、僧物。

  (b)人物,指世間人之所有物。

  (c)非畜物,指天神、鬼神之物。

  3)大殺戒:又作殺人戒、殺戒、斷人命學處。即禁止殺人,或教唆殺人。殺畜牲則稱小殺戒,或殺畜牲戒。

  4)大妄語戒:又作大妄戒、妄說過人法戒、妄說自得上人法學處、上人法、過人法、妄說上人法。即禁止于未體得上人法時,妄說證悟之語。

  (2)指真言行者所應受持的四種重禁︰即不應舍正法戒、不應舍離菩提心戒、于一切法不應悭吝戒、勿于一切衆生作不饒益行戒。又稱四重禁戒、四重禁、四重戒。乃秘密藏中之四波羅夷。(此處之詳述請見下文)

  (四)准提咒亦能滅除密教叁昧耶罪

  此處滅罪的依據是關于在准提經提到的:“無量劫造十惡、四重、五無間罪。悉皆消滅。”之另解。准提經在大藏經中屬密教部所攝,故此經所言滅四重罪,若含攝密教的觀點而言,四重罪亦可對應于密教之不共的說法,即是所謂密教的叁昧耶罪(四重戒)。

  1、何謂叁昧耶戒(密宗四重戒):

  又稱叁摩耶戒、秘密叁昧耶戒、佛性叁昧耶戒、叁昧耶佛戒,略稱爲叁戒。乃立于叁叁平等一致之理,以衆生本有之清淨菩提心爲戒體,法界無量之萬德爲行相的秘密真言戒。爲真言行者爲止惡修善所修,戒法通顯密諸戒,即含攝五戒、八戒、具足戒等,而歸于“衆生諸佛平等一如”之一戒。

  梵語叁昧耶,義有多種︰

  (a)時(一時佛在)會(大會經)宗(顯示論)平等。

  (b)誓願。

  (c)警覺。

  (d)除垢障。

  叁昧耶戒,即平等本誓戒,意謂與佛平等誓願。密宗修行,在傳法灌頂前,須先受叁昧耶戒。由傳法之師取法水自頭頂灌下,稱“傳法灌頂”,以示永不違越。叁昧耶戒,就是以叁種菩提心爲戒。所以叁種菩提心,就是行願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叁摩地菩提心,以叁種菩提心爲戒,即叁昧耶戒。此諸佛菩薩共同發心平等本誓之戒也。

  2、叁昧耶戒(密宗四重戒)之戒相:

  《大日經》卷二〈具緣品〉以此戒爲叁世無礙智戒,並說其戒相爲四重禁。《大日經疏》卷九釋雲︰“今此四戒如受具竟,已略示戒相,當知即是秘密藏中四波羅夷也。”此四波羅夷爲︰不應舍正法戒、不應舍離菩提心戒、于一切法不應悭吝戒、勿于一切衆生作不饒益行戒。又稱四重禁戒、四重禁、四重戒。乃秘密藏中之四波羅夷。

  1)不應舍正法戒︰此乃製止舍正法起邪行之戒。謂凡如來之一切正教,皆當修行受持讀誦。應猶如大海吞納百川而無厭足之心。若分別諸乘之了義與不了義,隨而于一切法生舍棄之心,及起邪行,乃犯第一波羅夷罪。

  2)不應舍離菩提心戒︰此乃製止舍離菩提心之戒。謂菩提心是菩薩萬行之標幟,猶如世間大將之軍旗。若喪失軍旗,如叁軍敗績,墮他勝處。菩薩若舍離菩提心,萬行敗壞。故舍離菩提心,乃犯第二波羅夷罪。

  3)于一切法不應悭吝戒︰此乃製止于一切法悭吝之戒。蓋諸勝法皆是如來于因位勤苦修行,捐棄身命,乃至爲他人之僮、仆、床、座而得,故一切法乃一切衆生之父母遺産,非爲一人獨有。因此,假令雖不舍正法,不離菩提心,若于正法悭吝,見機不惠施,則同盜叁寶物,乃爲第叁波羅夷罪。

  4)勿于一切衆生作不饒益行戒︰此乃製止于一切衆生作不饒益行之戒。蓋菩薩發菩提心、修萬行,本爲普攝一切衆生,而今乃欲對衆生作不饒益行,起障道因緣,此有違菩薩四攝法,故爲第四波羅夷罪。

  以上四重戒,若配于叁聚淨戒,則第一重戒相當于攝律儀戒,第二相當于攝善法戒,第叁、第四相當于攝衆生戒。又,若配于叁種菩提心,則第一重戒相當于叁摩地菩提心,第二相當于勝義菩提心,第叁、第四則相當于行願菩提心。

  而越叁昧耶罪。是叁昧耶四波羅夷中第叁戒。演密鈔十曰:“若傳受失宜,專擅自恣,即是放逸,違越叁世諸佛秘密法則。得越法罪,越法罪者,此中所謂犯叁昧耶四波羅夷中第叁戒也。謂傳法之人當須善識根緣,又知法門分際應病授藥,勿使差根。”

  以上四重戒,若配于叁聚淨戒,則第一重戒相當于攝律儀戒,第二相當于攝善法戒,第叁、第四相當于攝衆生戒。又,若配于叁種菩提心,則第一重戒相當于叁摩地菩提心,第二相當于勝義菩提心,第叁、第四則相當于行願菩提心。

  2、犯四重戒的果報

  爲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乃戒律中之根本極惡戒。又作波羅阇已迦、波羅市迦。意譯爲他勝、極惡、重禁、墮、墮不如、斷頭、無余、棄。戒律中之根本罪。又稱邊罪。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修行人若犯此戒,則:

  (1)失其比丘、比丘尼資格,道果無分。

  (2)自教團中放逐,不得與僧同住。

  (3)死後必墮地獄。此罪如同斷首之刑,不可複生,永被棄于佛門之外,故稱極惡。

  又此罪能破沙門戒體…

《悉滅一切罪業的准提咒(普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