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教法又取代了大乘顯教的教法。雖然被取代的舊教法仍然存在,但是已經不是主流。佛教從印度傳到其他國家,範式轉移的現象仍然一再重現。不過,由于牽涉到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新因素。因此,轉移的過程與原因,都顯得比在印度更爲複雜。
藍吉富教授在93.3.26在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專題時發表:“一個文化空間(不一定是政治空間)可以醞釀一個佛教文化的世代”,一個“世代”可能形成一種或多種類型的佛教文化。如印度佛教是佛教發展史上的第一世代。在這一世代裏,除了原初型之外,還發展出部派、大乘與密教叁型。第一世代傳播出去的佛教文化,如果醞釀成功,則形成第二世代。依此類推,可以有第叁世代或第四世代。印度佛教有四型,自第二階段的部派型開始外傳錫蘭,于是有南傳佛教。第叁階段的大乘型往外傳,逐漸形成漢傳佛教,第四階段的密教型往外傳,形成了西藏佛教。這些源自第一世代(內有源自同一文化血緣的家族叁型)而獨立成型的佛教文化,便是屬于第二世代。泰國、緬甸的佛教,承襲自錫蘭,由于並未有明顯的轉型現象,因此仍是第二世代錫蘭型的支系。史實顯示,衰落的佛教文化,它的轉型並未成功。爲什麼要提出這樣的世代說?因爲用“世代”的概念來取代佛教傳播中之“文化空間轉移現象”,可以比較清晰地把握類型轉變(或不轉變)的特質。就範式轉移或承襲、衍生的發展可能性而言,第叁世代與第一世代的距離,當然要比與第二世代的距離遠。其中他以准提法發展爲例,說明了中日文化轉移産生不同的結果。
依此本文比較修行次第,並非要論證出一定的次第方法,以文化距離時空上已經截然不同,試圖讓佛陀親講修行次第,呈現在《顯密圓通成佛心要》的修行次第上,免去“大乘非佛說”的論辯,兩者比較如下:
沙門果經修行次第
|
|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修行次第
|
1. 學戒(戒學)
|
初悟毗盧遮那法界(叁世間;四法界);後修普賢行海(五觀行門)[15]。
| |
2. 守護根門
|
持誦儀軌 1. 金剛正座、手結大叁昧印;安(口藍)字于自身頂上。 2. 誦法界真言嗡=唵(口藍)字二十一遍。 3. 誦護身真言唵(口齒 口臨)二十一遍。 4. 誦六字大明咒 5. 唵麼抳(金本)讷銘(二合)吽一百八遍 誦七俱胝佛母大准提陀羅尼及一字大輪咒(唵部林)一百八遍
| |
3. 生起正念正知
| ||
4. 知足
| ||
5. 棄除五蓋[16]
| ||
6. 正身正坐禅修(定學)
| ||
7. 觀智(慧學)
|
初下叁品者 中叁品者 上叁品者
| |
8. 皈依
|
普禮:普禮遍法界無盡佛法僧叁寶。 1. 普禮真言七遍 2. 淨法界二十一遍 3. 變食真言二十一遍 4. 供養真言二十一遍 5. 破地獄真言一遍 6. 甘露真言二十一遍 7. 利樂一切四生等有情者應書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可用准提咒亦得)。
|
由上表可以知道,在佛陀開示修行次第,到了大乘佛教及秘密佛教已經産生不同的修法,在兩方面可清楚看出:
一、沙門果與菩薩位:在原始佛教的時代,果德在于出離後的功德。而到了准提法門已是秘密佛教(圓密)的看法,所以修法德已有九品果位,直取佛果依然是可證的。
二、在利益有情上:原始佛教則以解脫爲主,成就上等智,證阿羅漢果。顯教的對象一般以人爲主,而密教則有鬼神的加入,以時空發展無非是種“方便”做法。至于沙門果與菩薩位的出現,這也是特征。
另外上表未詳細看出《沙門果經》條文對于持咒的大分戒條文,詳列于下:
1. 鑒于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衆供養的食物過活,卻藉著邪命、藉低劣的技藝來維持生活,如作火供;從杓中做供養;供養莢、米粉、米粒、酥油與油給天神;住土屋宣說咒語;蛇咒;念咒以保護他人不被箭所傷。
2. 爲房屋的地點作准備及灑淨;給予儀式的淨口與儀式的沐浴。
這咒的禁製的確是現在發展“密教”的特色,後期爲何出現這些咒語?的確不是一時之間可以說明,不過在此還是將條文羅列,讓大家參考。以一篇短文想全面說清楚是不可能的,但是確定《顯密圓通成佛心要》的時期,已經將密咒視爲佛法的如意寶珠,可以在上卷密教心要及下卷的敘述密咒功德深廣、答問密咒法迄勝劣者看出。
伍、 結語:
對于佛陀親說的修行次第,確定爲親證的經驗,所以在了解《沙門果經》的過程當中,可以了解釋針對沙門而宣說,其修行次第要求要針對自己行儀作爲起點,對于生活方式要求力求知足,如小鳥帶著雙翼自由飛翔。以禦心十四法進入禅定,在禅定中解脫,入慧得上等智。而《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不分在家出家弟子都可修行,在戒律看起似乎沒有沙門要求多,但最基本的五戒應該不會被否定,而從修行次第上了解,若心不定或者俗務多,則無法得准提叁昧的准提佛果,所以持戒在“顯密雙辯其實是以皈依叁寶的基本戒律”。
進入禅定兩者看起來都是要求,都是“止觀雙運”。因爲前行作觀想,都會出現觀身不淨或數息觀等,但在觀想與誦咒卻出現不同的方法,如准提法必須觀想准提佛母尊身,持金剛誦咒方式。若以入四禅得四果的說法,那《顯密圓通成佛心要》就直接取菩薩位,以九品成就發展出大乘密教的分類。而得神通的部分,則有相同的說法,修行次第要先入禅定,才會生起“意生身智、神變智、天耳智、他心智、天眼智、漏盡智。”但《顯密圓通成佛心要》又進一步擴大範圍,在九品成就的分類更加入了驅使天龍八部得仙道等。先不說這些智觀成就是否是屬實,可以知道得“六神通漏盡智爲清淨”,縱使是證阿羅漢也不會犯戒,而《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中也說了在“諸佛如來尚乃求學門”;賢首大師說:“性德果海,即十佛境界也。”又大教王經雲:“若不依秘密課誦修行,終不成于無上菩提。”
“儀軌”分析是下一個課題,如在普賢行願海中各觀門就有各種觀智,與《沙門果經》中的觀智幾乎相同。在比對兩者次第的過程當中,都發現“修行的動態”:如“戒、定、慧”叁學的互攝;止觀雙運;五部含攝等等。可以發現佛法修行以根器隨樂,重要的時時觀照,禅定功夫的深淺與此動態有關聯性,行、住、坐、臥皆在禅定觀慧中,所以次第並非線性,而是“立體動態複雜的”如緣起的時間觀螺旋形,如環之無端。[17]入無漏智慧則一切歸寂,修得出世間法則證十地菩薩位。佛陀親說次第與經過文化轉移後的漢傳准提法次第,過程雖不同,但出世間法卻無異,沒有優劣問題,只有潛心修行的大智慧,按照哪種次第,皆可如阿阇世王犯下殺父重最之人發心修行達“皈依叁寶”所證的果德。
參考資料:
1. 《沙門果經》《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2000年2月,修訂版1版3刷, 第一冊 No. 01。
2. 《寂志果經》《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2000年2月,修訂版1版3刷, 第一冊 No. 22。
3.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2000年2月,修訂版1版3刷。 第四十六冊 No. 1955
4. 《沙門果經》,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 原著 德雄比丘(Bhikkhu Guõavãra)中譯,2002年9月,法雨道場。
5. 《長阿含經》陳永革翻譯,高雄:佛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
6. 《准提修法顯密圓通成佛心要》唐道辰殳等,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3月初版十二刷。
7. 《以佛法研究佛法》印順導師,臺北:正文出版社,1992年2月修訂一版。
8. 《印度佛教史》平川 彰著,莊昆木譯,臺北:商周出版;2002年10月1日。
9. 《顯密成佛心要集》圓烈阿阇黎耶,臺北:大千出版社,2001年11月。
10. 《准提菩薩-滿願守護王》全佛編輯組,臺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4月。
11. 《佛教緣起觀》演培法師著,臺北:天華出版事業,1980年。
[1] 庫恩诠釋科學史時所提出的“範式”(paradigm)一詞,是“從語言學裏借用來的”。承襲、衍生、認同、挑戰等方面的內容,其實也是這種文化重心轉移(信仰依據改變)過程中的重要文化環節。這種現象可以由“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名家庫恩(Thomas Kuhn)的“範式轉移”理論
[2] 平川 彰:在《梵網經》、《沙門果經》中說到種種徒勞無意之明;《印度佛教史》2002年, 450頁
[3] 印順導師 妙雲集下編之叁“以佛法研究佛法”1972,90頁
[4]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沙門行果 1988,5頁
[5] 同上;7頁
[6]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沙門行果 1988,94頁。除貪欲蓋:習不淨相;修不淨觀;守護根門;飲食適量;親近善知識;適當的言論。除嗔恨蓋:習慈愛相;修慈愛禅;思惟自己所造之業是自己財産;數數如理思惟;親近善知識;適當言論。除睡眠蓋:知飲食不過量是因素;轉換身體姿勢;作光明想;住在露天下;親近善知識;適當的言論。除掉悔蓋:多學;發問;精通戒律;與上座比丘相處;親近善知識;適當的言論。除多疑蓋:多學;發問;精通戒律;勝解;親近善知識;適當的言論。
[7] 同上注,95頁。繼起喜:喜悅就會生起,震動了他的全身。
[8] 《凊淨道論》12章,3–7節;十四種禦心法:順遍;逆遍;順逆遍;順禅;逆禅;順逆禅;跳禅;跳遍;跳禅與遍;超支;超所緣;超支與所緣;支的確定;所緣的確定。
[9] 出自顯密成佛心要集元道辰殳集No.1955[四六冊.九八九頁];叁世間:器世間、衆生世間、智正覺世間。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10] 出自顯密成佛心要集元道辰殳集No.1955[四六冊.九八九頁];五觀行門:諸法如夢幻觀、真如絕相觀、事理無礙觀、帝網無盡觀、無障礙法界觀。
[11] 出自顯密成佛心要集元道辰殳集No.1955[四六冊.九八九頁];南無飒哆喃。叁藐叁菩馱。俱胝喃。怛你也(二合)他。唵。折隸。主隸。准提。娑婆(二合)诃。唵部林(二合)。
[12] 同前注;下下品成就:能攝伏一切四衆,凡有所求,舉意從心,一切天龍而來問訊,又能降服一切蟲獸及鬼魅。下中品成就:能驅使一切天龍八部,能開一切伏藏,或要踏入修羅宮龍宮,便得入之,去住隨心下上品成就:便得仙道,乘空來往。天上天下,而得自在。世出世事,無不通達。
[13] 同前注;中叁品成就;中下品成就:便得諸咒先中爲王,住壽無數歲,福德智慧,叁界無比。中中品成就:便得神通,往余世界,爲轉輪聖王,住壽一劫。中上品成就:現證初地菩薩已上菩薩之位。
[14] 同前注:中下品成就:得至五地菩薩已上菩薩之位。中品成就:得至八地菩薩已上。上上品成就:叁密變叁身,只于此生證得無上菩提果。
[15] 出自顯密成佛心要集元道辰殳集No.1955[四六冊.九八九頁];五觀行門:諸法如夢幻觀、真如絕相觀、事理無礙觀、帝網無盡觀、無障礙法界觀。
[16]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沙門行果 1988,94頁。除貪欲蓋:習不淨相;修不淨觀;守護根門;飲食適量;親近善知識;適當的言論。除嗔恨蓋:習慈愛相;修慈愛禅;思惟自己所造之業是自己財産;數數如理思惟;親近善知識;適當言論。除睡眠蓋:知飲食不過量是因素;轉換身體姿勢;作光明想;住在露天下;親近善知識;適當的言論。除掉悔蓋:多學;發問;精通戒律;與上座比丘相處;親近善知識;適當的言論。除多疑蓋:多學;發問;精通戒律;勝解;親近善知識;適當的言論。
[17]《佛教緣起觀》演培法師著,臺北:天華出版事業,1980年,14頁。
《《沙門果經》與“准提法”修法次第關系初探(常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