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教法又取代了大乘显教的教法。虽然被取代的旧教法仍然存在,但是已经不是主流。佛教从印度传到其他国家,范式转移的现象仍然一再重现。不过,由于牵涉到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新因素。因此,转移的过程与原因,都显得比在印度更为复杂。
蓝吉富教授在93.3.26在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画专题时发表:“一个文化空间(不一定是政治空间)可以酝酿一个佛教文化的世代”,一个“世代”可能形成一种或多种类型的佛教文化。如印度佛教是佛教发展史上的第一世代。在这一世代里,除了原初型之外,还发展出部派、大乘与密教三型。第一世代传播出去的佛教文化,如果酝酿成功,则形成第二世代。依此类推,可以有第三世代或第四世代。印度佛教有四型,自第二阶段的部派型开始外传锡兰,于是有南传佛教。第三阶段的大乘型往外传,逐渐形成汉传佛教,第四阶段的密教型往外传,形成了西藏佛教。这些源自第一世代(内有源自同一文化血缘的家族三型)而独立成型的佛教文化,便是属于第二世代。泰国、缅甸的佛教,承袭自锡兰,由于并未有明显的转型现象,因此仍是第二世代锡兰型的支系。史实显示,衰落的佛教文化,它的转型并未成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世代说?因为用“世代”的概念来取代佛教传播中之“文化空间转移现象”,可以比较清晰地把握类型转变(或不转变)的特质。就范式转移或承袭、衍生的发展可能性而言,第三世代与第一世代的距离,当然要比与第二世代的距离远。其中他以准提法发展为例,说明了中日文化转移产生不同的结果。
依此本文比较修行次第,并非要论证出一定的次第方法,以文化距离时空上已经截然不同,试图让佛陀亲讲修行次第,呈现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的修行次第上,免去“大乘非佛说”的论辩,两者比较如下:
沙门果经修行次第
|
|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修行次第
|
1. 学戒(戒学)
|
初悟毗卢遮那法界(三世间;四法界);后修普贤行海(五观行门)[15]。
| |
2. 守护根门
|
持诵仪轨 1. 金刚正座、手结大三昧印;安(口蓝)字于自身顶上。 2. 诵法界真言嗡=唵(口蓝)字二十一遍。 3. 诵护身真言唵(口齿 口临)二十一遍。 4. 诵六字大明咒 5. 唵么抳(金本)讷铭(二合)吽一百八遍 诵七俱胝佛母大准提陀罗尼及一字大轮咒(唵部林)一百八遍
| |
3. 生起正念正知
| ||
4. 知足
| ||
5. 弃除五盖[16]
| ||
6. 正身正坐禅修(定学)
| ||
7. 观智(慧学)
|
初下三品者 中三品者 上三品者
| |
8. 皈依
|
普礼:普礼遍法界无尽佛法僧三宝。 1. 普礼真言七遍 2. 净法界二十一遍 3. 变食真言二十一遍 4. 供养真言二十一遍 5. 破地狱真言一遍 6. 甘露真言二十一遍 7. 利乐一切四生等有情者应书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可用准提咒亦得)。
|
由上表可以知道,在佛陀开示修行次第,到了大乘佛教及秘密佛教已经产生不同的修法,在两方面可清楚看出:
一、沙门果与菩萨位:在原始佛教的时代,果德在于出离后的功德。而到了准提法门已是秘密佛教(圆密)的看法,所以修法德已有九品果位,直取佛果依然是可证的。
二、在利益有情上:原始佛教则以解脱为主,成就上等智,证阿罗汉果。显教的对象一般以人为主,而密教则有鬼神的加入,以时空发展无非是种“方便”做法。至于沙门果与菩萨位的出现,这也是特征。
另外上表未详细看出《沙门果经》条文对于持咒的大分戒条文,详列于下:
1. 鉴于有些沙门及婆罗门依靠信众供养的食物过活,却藉著邪命、藉低劣的技艺来维持生活,如作火供;从杓中做供养;供养荚、米粉、米粒、酥油与油给天神;住土屋宣说咒语;蛇咒;念咒以保护他人不被箭所伤。
2. 为房屋的地点作准备及洒净;给予仪式的净口与仪式的沐浴。
这咒的禁制的确是现在发展“密教”的特色,后期为何出现这些咒语?的确不是一时之间可以说明,不过在此还是将条文罗列,让大家参考。以一篇短文想全面说清楚是不可能的,但是确定《显密圆通成佛心要》的时期,已经将密咒视为佛法的如意宝珠,可以在上卷密教心要及下卷的叙述密咒功德深广、答问密咒法迄胜劣者看出。
伍、 结语:
对于佛陀亲说的修行次第,确定为亲证的经验,所以在了解《沙门果经》的过程当中,可以了解释针对沙门而宣说,其修行次第要求要针对自己行仪作为起点,对于生活方式要求力求知足,如小鸟带著双翼自由飞翔。以御心十四法进入禅定,在禅定中解脱,入慧得上等智。而《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不分在家出家弟子都可修行,在戒律看起似乎没有沙门要求多,但最基本的五戒应该不会被否定,而从修行次第上了解,若心不定或者俗务多,则无法得准提三昧的准提佛果,所以持戒在“显密双辩其实是以皈依三宝的基本戒律”。
进入禅定两者看起来都是要求,都是“止观双运”。因为前行作观想,都会出现观身不净或数息观等,但在观想与诵咒却出现不同的方法,如准提法必须观想准提佛母尊身,持金刚诵咒方式。若以入四禅得四果的说法,那《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就直接取菩萨位,以九品成就发展出大乘密教的分类。而得神通的部分,则有相同的说法,修行次第要先入禅定,才会生起“意生身智、神变智、天耳智、他心智、天眼智、漏尽智。”但《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又进一步扩大范围,在九品成就的分类更加入了驱使天龙八部得仙道等。先不说这些智观成就是否是属实,可以知道得“六神通漏尽智为清净”,纵使是证阿罗汉也不会犯戒,而《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中也说了在“诸佛如来尚乃求学门”;贤首大师说:“性德果海,即十佛境界也。”又大教王经云:“若不依秘密课诵修行,终不成于无上菩提。”
“仪轨”分析是下一个课题,如在普贤行愿海中各观门就有各种观智,与《沙门果经》中的观智几乎相同。在比对两者次第的过程当中,都发现“修行的动态”:如“戒、定、慧”三学的互摄;止观双运;五部含摄等等。可以发现佛法修行以根器随乐,重要的时时观照,禅定功夫的深浅与此动态有关联性,行、住、坐、卧皆在禅定观慧中,所以次第并非线性,而是“立体动态复杂的”如缘起的时间观螺旋形,如环之无端。[17]入无漏智慧则一切归寂,修得出世间法则证十地菩萨位。佛陀亲说次第与经过文化转移后的汉传准提法次第,过程虽不同,但出世间法却无异,没有优劣问题,只有潜心修行的大智慧,按照哪种次第,皆可如阿阇世王犯下杀父重最之人发心修行达“皈依三宝”所证的果德。
参考资料:
1. 《沙门果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2000年2月,修订版1版3刷, 第一册 No. 01。
2. 《寂志果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2000年2月,修订版1版3刷, 第一册 No. 22。
3.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2000年2月,修订版1版3刷。 第四十六册 No. 1955
4. 《沙门果经》,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 原著 德雄比丘(Bhikkhu Guõavãra)中译,2002年9月,法雨道场。
5. 《长阿含经》陈永革翻译,高雄:佛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
6. 《准提修法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唐道辰殳等,台北:老古文化事业公司,2001年3月初版十二刷。
7. 《以佛法研究佛法》印顺导师,台北:正文出版社,1992年2月修订一版。
8. 《印度佛教史》平川 彰著,庄昆木译,台北:商周出版;2002年10月1日。
9. 《显密成佛心要集》圆烈阿阇黎耶,台北:大千出版社,2001年11月。
10. 《准提菩萨-满愿守护王》全佛编辑组,台北: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4月。
11. 《佛教缘起观》演培法师著,台北:天华出版事业,1980年。
[1] 库恩诠释科学史时所提出的“范式”(paradigm)一词,是“从语言学里借用来的”。承袭、衍生、认同、挑战等方面的内容,其实也是这种文化重心转移(信仰依据改变)过程中的重要文化环节。这种现象可以由“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名家库恩(Thomas Kuhn)的“范式转移”理论
[2] 平川 彰:在《梵网经》、《沙门果经》中说到种种徒劳无意之明;《印度佛教史》2002年, 450页
[3] 印顺导师 妙云集下编之三“以佛法研究佛法”1972,90页
[4]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沙门行果 1988,5页
[5] 同上;7页
[6]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沙门行果 1988,94页。除贪欲盖:习不净相;修不净观;守护根门;饮食适量;亲近善知识;适当的言论。除嗔恨盖:习慈爱相;修慈爱禅;思惟自己所造之业是自己财产;数数如理思惟;亲近善知识;适当言论。除睡眠盖:知饮食不过量是因素;转换身体姿势;作光明想;住在露天下;亲近善知识;适当的言论。除掉悔盖:多学;发问;精通戒律;与上座比丘相处;亲近善知识;适当的言论。除多疑盖:多学;发问;精通戒律;胜解;亲近善知识;适当的言论。
[7] 同上注,95页。继起喜:喜悦就会生起,震动了他的全身。
[8] 《凊净道论》12章,3–7节;十四种御心法:顺遍;逆遍;顺逆遍;顺禅;逆禅;顺逆禅;跳禅;跳遍;跳禅与遍;超支;超所缘;超支与所缘;支的确定;所缘的确定。
[9] 出自显密成佛心要集元道辰殳集No.1955[四六册.九八九页];三世间:器世间、众生世间、智正觉世间。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10] 出自显密成佛心要集元道辰殳集No.1955[四六册.九八九页];五观行门:诸法如梦幻观、真如绝相观、事理无碍观、帝网无尽观、无障碍法界观。
[11] 出自显密成佛心要集元道辰殳集No.1955[四六册.九八九页];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驮。俱胝喃。怛你也(二合)他。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二合)诃。唵部林(二合)。
[12] 同前注;下下品成就:能摄伏一切四众,凡有所求,举意从心,一切天龙而来问讯,又能降服一切虫兽及鬼魅。下中品成就:能驱使一切天龙八部,能开一切伏藏,或要踏入修罗宫龙宫,便得入之,去住随心下上品成就:便得仙道,乘空来往。天上天下,而得自在。世出世事,无不通达。
[13] 同前注;中三品成就;中下品成就:便得诸咒先中为王,住寿无数岁,福德智慧,三界无比。中中品成就:便得神通,往余世界,为转轮圣王,住寿一劫。中上品成就:现证初地菩萨已上菩萨之位。
[14] 同前注:中下品成就:得至五地菩萨已上菩萨之位。中品成就:得至八地菩萨已上。上上品成就:三密变三身,只于此生证得无上菩提果。
[15] 出自显密成佛心要集元道辰殳集No.1955[四六册.九八九页];五观行门:诸法如梦幻观、真如绝相观、事理无碍观、帝网无尽观、无障碍法界观。
[16]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沙门行果 1988,94页。除贪欲盖:习不净相;修不净观;守护根门;饮食适量;亲近善知识;适当的言论。除嗔恨盖:习慈爱相;修慈爱禅;思惟自己所造之业是自己财产;数数如理思惟;亲近善知识;适当言论。除睡眠盖:知饮食不过量是因素;转换身体姿势;作光明想;住在露天下;亲近善知识;适当的言论。除掉悔盖:多学;发问;精通戒律;与上座比丘相处;亲近善知识;适当的言论。除多疑盖:多学;发问;精通戒律;胜解;亲近善知识;适当的言论。
[17]《佛教缘起观》演培法师著,台北:天华出版事业,1980年,14页。
《《沙门果经》与“准提法”修法次第关系初探(常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