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剛波羅蜜多菩薩爲正*輪身,不動明王爲教令輪身。是奉大日如來教令示現忿怒形,降伏一切惡魔,有大威勢之真言王也。又稱明王,明王者與稱真言王同(是約于金剛界)。
又,此尊于大日華臺雖久已成佛,而以其本誓之故,現初發心之形,爲如來之童仆而給使諸務,且給使于真言行者,故稱使者。使者即使役于人之義也。不動使者,不動即使者而非不動者,不動之使者如二童子,八大童子等(是約于胎藏界)。
大疏五曰:“此尊于大日華臺久已成佛,以叁昧耶本誓願故,示現初發大心諸相不備之形,爲如來僮仆給使,執作諸務。”立印軌曰:“無動尊現身奉事修行者,猶如婆[言*我]鍐。”
諸部要目曰:“此經中不動尊等四十二地如來僮仆使者。”此尊之密號,謂之常住金剛。其本地于大體爲大日尊勿論,而在稱爲釋迦不動者,則以釋尊爲直接之本地佛雲。不動愛染二明王,爲密教的本尊,受最多之祭祀,其中不動尤爲密宗所重。至于行法之祈禱的目的,則降伏,愛敬,鈎召等一切通用之。
--------------------------------------------------------------------------------
金剛手菩薩
介紹
◎《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雲:“于高山頂上念誦一俱胝遍。金剛手菩薩將此人領五百六十人。同共阿蘇羅宮。壽命一劫。”
◎《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卷第二觀智成就分之二》:“祢字爲金剛薩埵菩薩根本”
◎《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卷第四尊那持誦法分第六之二》:“祢字爲金剛手菩薩”
◎《佛母准提菩薩焚修悉地忏悔玄文》雲:“聖金剛手大菩薩。大力忿怒持明王。善能調伏諸惡魔。弟子一心皈命禮。”
【金剛手菩薩】(梵Vajra-pani、Vajra-dhara,藏Lag-na rdo-rje)
又稱執金剛、執金剛主、持金剛手、秘密主、金剛手藥叉將。原本泛指執持金剛杵者,又特用作密金剛力士之稱。如《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二雲(大正2·663c)︰“密金剛力士在如來後,手執金剛杵。”
《大寶積經》卷八〈密金剛力士會〉雲(大正11·43b)︰“金剛力士,名曰密迹,住世尊右,手執金剛。”又,《大日經》卷一〈入真言門住心品〉雲(大正18·1a)︰“一時,薄伽梵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接著列出虛空無垢執金剛等十九位執金剛的名字,並雲︰“如是上首,十佛刹微塵數等持金剛衆俱。”此外,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手院的諸尊亦通稱金剛手,凡此皆依通名而立。
《大日經疏》卷一雲(大正39·582a)︰“西方謂夜叉爲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秘難可了知故,舊翻或雲密迹,若淺略明義,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執金剛杵常侍衛佛,故曰金剛手,然是中深義,言夜叉者,即是如來身語意密,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乃至彌勒菩薩等,猶于如是秘密神通,力所不及,秘中最秘,所謂心密之主,故曰秘密主,能持此印,故雲執金剛也。”
此意謂就淺略之義而言,金剛手是指夜叉;就深義而言,金剛手是表示如來之身語意密的金剛薩埵。
又,《理趣釋》卷上雲(大正19·609b)︰“金剛手菩薩摩诃薩者,此菩薩本是普賢,從毗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名之爲金剛手。”
《菩提場莊嚴陀羅尼經》雲(大正19·674a)︰“釋迦牟尼左邊畫聖文殊師利菩薩,種種寶璎珞莊嚴,于蓮華上雙膝跪坐,二手捧[4183.6]作獻佛勢,佛右邊畫聖金剛手菩薩,面貌忿怒嗔相,一切寶莊嚴身,手把金剛杵作旋轉勢,于蓮華上雙膝跪坐,瞻仰如來。”
亦皆將金剛薩埵稱爲金剛手。然而,在不空譯《八大菩薩曼荼羅經》中,所列有︰觀自在、慈氏、虛空藏、普賢、金剛手、曼殊師利、除蓋障、地藏等八大菩薩。此中,金剛手則是八大菩薩之一。
--------------------------------------------------------------------------------
伊迦惹吒菩薩
介紹
◎《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卷第二觀智成就分之二》:“莎字爲伊迦惹吒根本”
◎《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卷第四尊那持誦法分第六之二》:“莎字爲伊迦惹吒菩薩”
◎《佛母准提菩薩焚修悉地忏悔玄文》雲:“伊迦惹吒大菩薩。身大青色象皮衣。不違本誓護准提。弟子一心皈命禮。”
《佛說一髻尊陀羅尼經》又譯爲:“翳迦惹吒”
【一髻羅刹】梵名 Ekajata-raksah。全稱一髻羅刹王菩薩。此菩薩列位于密教胎藏界曼荼啰蘇悉地院之南端。密號電雷金剛。種子爲(ka)(迦)或(e)](翳)。以不二之一智現忿怒形,降伏煩惱,故得此名。
若人受持此菩薩真言,能摧碎天魔、惡藥叉、羅刹斯、毒惡鬼神、及一切疫病、水火、盜賊等害,亦能息諸冤敵。又胎藏界七集卷中載其形像,身呈綠色,現忿怒像,有四臂,右第一手持劍,次手持钺斧鈎;左第一手持索、下垂,次手持叁股杵,坐于赤蓮華上。[錄自:秘藏記、諸說不同記卷六、兩部曼荼羅義記卷叁]
--------------------------------------------------------------------------------
[口*縛]日啰曩契菩薩
介紹
◎《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卷第四》中言:“身色如月。右二手執劍及钺斧。左二手執罥索及蓮花。此[口*縛]日啰曩契是馬頭明王所化。有大威力。若有被得叉迦龍所[蠡-彖+若]者。一切諸力無能救度。唯[口*縛]日啰曩契可爲救濟。”
◎《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卷第二觀智成就分之二》:“诃字爲縛日啰曩佉明王根本”
◎《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卷第四尊那持誦法分第六之二》:“賀字爲[口*縛]日啰曩契菩薩”
◎《佛母准提菩薩焚修悉地忏悔玄文》雲:“(口縛)啰曩契大菩薩。現大威力役龍神。複能除毒救衆生。弟子一心皈命禮”
[口*縛]日啰(vajra):金剛。曩佉【naga】:龍之總稱。
【馬頭明王】又名:馬頭觀音。梵名何耶揭梨婆Hayagriva,胎藏界觀音院之一尊,六觀音之一。以配止觀所說六觀音之師子無畏觀音,爲畜生道之教主,是無量壽之忿怒身,以觀音爲自性身,以馬置于頭,故曰馬頭觀音,亦曰馬頭大士。爲大忿怒威猛摧伏之形,故稱爲馬頭明王。乃五部明王中蓮華部之明王也。
戴馬者,如轉輪聖王之寶馬馳驅四方而威伏之,表跋涉生死大海摧伏四魔之大威勢力大精進力也。又啖食無明重障之意。
大日經疏五曰:“何耶羯梨婆,譯雲馬頭。其非黃非赤,如日初出之色。以白蓮華爲璎珞等,莊嚴其身。光焰猛盛,赫奕如鬘。指甲長利,雙牙上出。首鬘如師子頂毛,作極吼怒之狀。此是蓮華部忿怒持明王也。猶如轉輪王寶馬巡曆四洲,于一時一切處去心不息。諸菩薩大精進力,亦複如是。所以得如是威猛之勢,于生死重障中不顧身命,多所摧伏者,正爲白淨大悲心故。故以白蓮璎珞而自嚴身也。”
大日經義釋七曰:“蓮華部眷屬以馬頭爲忿怒明王。”
義軌曰:“馬頭明王,賀野纥裏[口*縛],啖食無明諸障盡也。”
秘藏記末曰:“馬頭,無量壽忿怒,自性輪觀音。”
又曰:“馬頭觀音菩薩,赤肉色,大忿怒之相,並叁面,牙在唇上,頭有白馬之形如輪王寶馬。”經軌有诃耶揭唎婆觀世音菩薩法印咒品(出陀羅尼集經第七),何耶揭唎婆像法,何耶揭唎婆觀世音菩薩受法壇,各一卷。
--------------------------------------------------------------------------------
烏澀沙摩明王
介紹
◎《秘鈔:准胝法》雲:“此法之結界之明王見”
◎《佛母准提菩薩焚修悉地忏悔玄文》雲:“烏樞瑟摩大菩薩。消除穢惡辟群魔。淨不淨處悉現身。弟子一心皈命禮。”
◎《佛母准提菩薩焚修悉地忏悔玄文》雲:“穢迹金剛大菩薩。縱橫變化伏邪魔。地水火風悉現形。弟子一心皈命禮。”
【烏刍沙摩】(明王)Ucchusma,又作烏樞沙摩,烏刍澀摩,烏刍瑟摩,烏樞瑟摩。烏素沙摩。明王名。譯曰不淨潔,穢迹,火頭等。有轉不淨爲清淨之德,因之于廁中祭此明王。
陀羅尼集經九曰:“烏樞沙摩,唐雲不淨潔金剛。”
希麟音義五曰:“烏樞瑟摩,或雲烏刍摩沙,此雲穢迹。舊翻爲不淨潔,皆訛。新翻爲除穢,忿怒尊也。”
楞嚴經五曰:“烏刍瑟摩,于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支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爲火頭。我以火光叁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爲力士,親伏魔怨。”
義疏五下曰:“烏刍沙摩,雲火頭。”
尊形爲忿怒形,由諸毛孔流出火焰,四臂具足,右手持劍,下手把罥索,左手持棒,次手把叁股叉,一一器杖,皆起火焰。見烏樞瑟摩明王經上,圖像鈔八。若據陀羅尼集經九,則“面貌端正。極令殊好。”非忿怒之形,且四臂之器杖有差違,更有異形。
【烏刍沙摩修法】出于大威怒烏刍澀摩儀軌經一卷,大威力烏樞瑟摩明王經叁卷,穢迹金剛神通大滿陀羅尼法術要門一卷,穢迹金剛百變法經一卷,陀羅集經九,金剛烏樞瑟摩法印咒品等。
--------------------------------------------------------------------------------
八大龍王
介紹
◎《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作曼拏羅法分第四》:“于曼拏羅門內,安八大龍王”
◎《七俱胝佛母念誦儀軌》:“蓮花下畫水池,池中難陀龍王、塢波難陀龍王,拓蓮花座。”
【八大龍王】指八位龍王,乃列于法華經會座上之護法善神。又作八龍王。即:
(一)難陀龍王(梵 Nanda),意譯爲歡喜龍王,乃護法龍神之上首。
(二)跋難陀龍王(梵 Upananda),意譯爲賢喜龍王,又稱優波難陀龍王,與上記之難陀龍王爲兄弟。
(叁)沙伽羅龍王(梵 Sagara), 意譯爲海龍王,又稱娑竭羅龍王,爲古來請雨法之本尊,亦爲觀音二十八部衆之一。
(四)和修吉龍王(梵 Vasuki), 意譯爲寶有龍王、寶稱龍王,多頭龍王、九頭龍王,又稱婆修豎龍王、筏蘇枳龍王。能繞妙高山,並以小龍爲食。
(五)德叉伽龍王(梵 Taksaka),意譯爲多舌龍王、兩舌龍王、視毒龍王、現毒龍王、能損害者龍王。以怒視即可使人畜即時命終。
(六)阿那婆達多龍王(梵 Anavatapta),意譯爲無熱惱龍王,又稱阿耨達龍王。住于雪山頂之阿耨達池。
(七)摩那斯龍王(梵 Manasvin),意譯爲大意龍王、高意龍王、慈心龍王、大力龍王、大身龍王,又稱摩那蘇婆帝龍王。
(八)優婆羅龍王(梵 Utpalaka),意譯爲青蓮龍王。因住于青蓮華池而有此名。
《准提法之護法金剛明王介紹(普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