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的《阿彌陀經要解》,一個是蓮池大師的《阿彌陀佛疏鈔」》。《阿彌陀經要解》,還可以請一部圓瑛法師的講義,他把要解進行了講解,有講義,是藕益大師的批注,圓瑛法師把這本批注也講了,這樣我們看起來就更容易了,所以可以從這裏入手,從圓瑛法師的講義入手。你們不是還去中國上海嘛,上海可以請到這本書。還有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圓瑛法師也有講義。我們要叁輩往生嘛,就是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勸發菩提心文》對我們很有幫助,這叁本可以直接讀了。因爲有圓瑛法師的講義就更放心了,也可以給別人介紹,我們就有根據了,圓瑛法師就是這樣講的,我們就放心了,不會出錯。這樣讀下去很好,這是了不起的大德,蓮池、藕益了不起的人物。而且離我們不很遠,明朝離我們很近,跟我們的思想還能接得上去。這書非常好,其它有些經也可以讀,我比淨空法師寬裕點,他是非常專,我比較寬裕一點,《金剛經》什麼的都可以讀,稍微寬裕一點,相互融會,因爲自己思路開闊,法法都是相同的,講的都是一件事。
就講廬山吧,橫看成嶺側成峰,廬山橫看成嶺,這麼看有山峰,都是廬山。從不同的角度來幫助我們,更深入的去理解,而且和其它的同修,我們的共同語言也多一點,大家可以互相討論,交流心得經驗。可以廣讀一些書,讀誦大乘,淨土宗講過了,往生的正因是讀誦大乘,大乘經典都可以讀。但是還要看你的時間,工作很忙,讀誦大乘把念佛耽誤了,這就不圓融了,一定要保證你的定課之後,我們再盡力的讀誦大乘,書上有批注的開示。我們再發菩提心,又發菩提心,又肯念,那不就是萬修萬人去了。叁輩往生不就是這個條件嘛,你自己真願意去,不是喊口號,真正去做了。往生就是這兩個條件,一個是一向專念,我念了。一個是發菩提心,我拚命研究什麼是菩提心,一點點發起來,有了菩提心,我的心就慈悲了,大願是我的大願,好好學般若,菩提心,沒發叫它發,發了叫它長,長了之後叫它成就,成就了就行了。
大家肯修淨土的人,肯信佛的人讓他廣一點,都應當看重自己,我們共同的一點,要把正法的正字,還有正氣,讓它擡頭。不要叫那些冒充的,別有用心的,種種的業障致死,我們要知道正確的道理。信徒啊,有很多人特別肯做功德,拿了很多錢來,這個當然比不肯拿錢的強一萬倍了,但這都是所謂的人天福報。真正的正法需要護持,要把那個錢給了邪魔,拿這個錢當然做壞事了。所以我們說,哪一度都不能沒有智慧啊,你拿錢給人布施,布施離開了智慧,也做不好布施。手槍給小孩子玩,他要槍,你把槍給他,打到別人打到自己都不得了,不能給他呀,要分別對待呀。沒有智慧,你做什麼也做不好。我們要樹立正法,每個人從要求自己開始。我們一方面如法修持,一方面讀誦大乘。慢慢的我們根據這個條件,能夠接受戒定慧,受了戒就要很嚴格要求,不要去貪好聽,我受菩薩戒了。我們要知道藕益大師退比丘戒,比丘戒守不了,受沙彌戒,我們對藕益大師始終都是恭敬的,不會因爲退戒而不恭敬他。印光法師贊歎他做的要解,「釋迦牟尼佛自己做也不能超過了」,所以這本書真是可讀的,不管你信不信淨土宗。藕益大師九天寫出來的,這麼精彩的一部書,《阿彌陀經》批注第一,只花了九天。那不是做文章,是從心裏流出來的,湛然極了,九天哪。這些法寶,我們能遇到,是個很大的事情。
某居士問:師傅,我是般若門,也不知道是屬于淨土宗,還是禅宗,還是天臺宗,修什麼宗是不是還要看個人的本性,還是心得,或者什麼?
黃老:實際上說老實話,在印度最初也沒有分這麼多宗。拿我來說吧,我也不是嚴格的哪一宗。但是我們對于佛法,總是要一步一步的深入,不是根據自己認定了,再去學,而是仔細學一學,當你發現自己最適應什麼的時候,那麼你再認定,在哪一個地方深入。所以還真是有一個廣學的過程,比較廣泛的學一學,夏老師的淨修捷要裏頭有,「廣學原爲深入」,爲什麼廣學,就是爲了深入。挖一個洞,再挖一丈深,一開始就是這麼粗,一丈深挖不下去呀。所以要大一點,廣學就是深入啊,深入以後就修一門了,一門就是普門,一門就代表一切了。現在不忙做這個決定,我說的意見供參考,許許多多的法門裏頭,淨土宗比較起來最穩當。有很多冒充什麼大德,在淨土宗冒充很難,禅宗和密宗裏頭冒充很容易,這是特點。禅宗他就隨便說,毫無道理的話,你不聽他的話不成,你以爲他非常高深。密宗也是如此,對于師傅要絕對的信仰,絕對的服化,你拜了師之後不許懷疑老師,很好冒充啊。你看淨土宗的師傅主要是念佛,經典你問他答得出來,他主要念佛,看見他不對的地方,你就發現了。淨土宗不一定要靠師傅啊,還有這個特點,這些經論你自己可以學,不像其它的宗,師傅不告訴你就不會,密宗給你法本師傅不教也不會,那就太難了,師傅找不對就不好辦了。淨土宗它是千經萬論共指,不很依靠師傅,從這個地方來認識這個問題。
某居士問:我目前看了好幾部經,《金剛經》,《妙法蓮華經》,本身持大悲咒,但是我又想學准提咒,我小時候讀書時母親就在念,很自然會常常想這件事。最近因緣比較多一點,又聽到淨空法師講《無量壽經》,我又念大悲咒,又念准提咒,又讀《無量壽經》,那不是雜了嗎?
黃老:有人是這樣說,這個沒有矛盾,你一時舍不得,就這麼修,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准提很好嗎,你母親念,跟母親學就可以念嘛,顯密圓通就特別贊歎准提咒,不可思議呀。你是一個密淨兼修,密宗和淨土宗兼修,這個是圓瑛法師的話,他親自跟我說的,密淨兼修萬人修萬人去。你念《無量壽經》,這不就是淨土嘛,你還念佛號,不也是淨土嘛,又念大悲咒,又念准提咒,那不是密嘛,這是兼修。中國過去念淨土的人,不念大悲咒,不念准提咒的非常少。他至少還念個往生咒嘛,一點咒都不念的很少很少,所以太絕對了,也顯得有很多限製,就是自然一點。但一開始你要有一個重點,不要平均使用,現在你還形成不了重點,你先這樣修再說,將來你要自然而然選擇一個重點。你比方說,將來以念佛爲主的話,大悲咒一天念叁遍七遍,《無量壽經》跟淨土佛號多修,准提咒也可以助修,一天念多少,這也挺好。雖然是兼修,但也有主有次。密宗爲主,那大悲咒准提咒多念,那《無量壽經》一天念一回,一天念幾品哪,佛號就念一轉,那淨土宗就變成次要的了,密宗就是主要了,這還都能往生。但是,主要看個人的真實發心和努力精進的程度。
某居士問:我本人並不喜歡密宗,我不知道念咒就是靠近密宗,所以我要念經書,念《無量壽經》或者《妙法蓮花經》。是不是念經多一點,比念咒多一點好?
黃老:你這就更清楚了,這是中國傳統佛教徒的修法,就是這樣,念經念佛號再念一點咒。你看和尚大悲咒,十小咒,和尚上殿念大悲咒,十小咒。淨空法師帶來臺灣印來的,一包護身的大悲咒,十小咒嘛。平時上殿就是這個,你說和尚是密宗嗎,不是,但他要念大悲咒,十小咒。這就是中國過去,一般佛教徒的修法就是這樣。你還可以先這麼學起,總之,不要一下子勉強自己怎麼樣,先兼修,然後自己慢慢發展,自己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修法。
某居士問:因爲現在我有點慌亂,聽得太多了,好象要怎樣開始,摸不到門路,因爲我聽了淨空法師講座以後,才慢慢明白了,原來有那麼多宗,各種法不一樣,好矛盾啊。
黃老:不要緊,你這個這樣,先看這些經書,因爲你不讀經,不了解佛教的情況,經書還是要知道的,要讀誦大乘,大乘裏頭以《無量壽經》作基礎,而且有緣和淨空法師接觸,可以聽他的講座,可以跟他學習。再有就是說,大悲咒每天念上若幹遍,准提咒若幹遍,現在也不叫做雜,就這樣修下去。
某居士問:那會不會念咒多了,就走向密宗?
黃老:不會的。
某居士問:她的意思是說,百分之七十時間念佛號,百分之叁十時間念咒,是不是這樣子?
黃老:一個爲主,在我大經解裏頭,講的一向專念,不是我講的,古人講的,一向專念就是有這種情況,一個爲主,別的作輔助,還可以相隔念,就是念念大悲咒,念念准提咒,還是以念《無量壽經》念佛爲主,這還叫一向專念,所以這個定義下的寬。他有叁個定義,一個什麼都不修,就念佛,這個叫一向專念,太嚴格,他也沒說哪個對哪個不對,都可以。你喜歡圓就圓一點,你喜歡寬就寬一點,都各有利弊。
某居士問:修哪一種法成就最快?
黃老:就我的看法主要還不是方法問題,它是發心的問題,方法怎麼都可以,方法不是絕對的,就是你如何發心,你的見哪,所謂圓人修一天等于普通人修一劫。所以這不是方法問題,你的見解是圓的,你這一天的修持,與普通人修持日劫相倍,他修一劫就跟你修一天的功德一樣。所以說要快呢,這是決定性的,要提高自己的見。
某居士問:我們念佛,口裏頭念,耳朵聽佛號,那要不要數佛號,要不要計數呢?
黃老:藕益大師的法,要拿起佛珠計數,聽是只管聽,計數只管計數。但是你在辦公室,或者什麼地方,你的佛珠不能拿,也不要勉強啊。但是你可以拿的時候,還是拿著,藕益大師說最好拿起念佛珠來。拿念佛珠來計數有好多原因,一個是念佛珠有功德。還有就是說「欲要佛不離口,先須珠不離手」,他可以幫助你,提醒你,手拿著它以後,有它的作用,自個有約束。不然手一滑一滑就沒有了,說估計一天念一萬,這數目在哪兒?你沒念滿。有它計數,這個數目就告訴你念滿了。你說是不計數,那念了多少,不知道。也有人主張,不要拿念佛珠,拿呼吸計數都可以,不是絕對的。不過說起來,我們初下手,有念佛珠,規定個數目,按照數目作爲定課,這樣修很穩當方便。經常提醒自己,看看拿念珠的手空了沒有。
某居士問:您說的記數,是念一粒記一個數,還是念一千、二千、叁千記一次數,還是說怎麼樣?
黃老:這裏有好多種,我這兒有一種日本念珠,念一圈是一千,這個數目是乘法,我還是乘法四位的。
某居士問:葉曼居士她勸我們來拜訪您,她讓我們特別問候您,她說有時間也來拜訪您。
黃老:她很忙,不一定要擠時間了。我們很巧,在她剛結婚,我們同船走的,見了兩次面,彼此不認識,她沒看出我,我沒看出她,後來她把名字告訴我,才想起來了。
某居士問:如果不吃素,念大悲咒是不是沒有功德?
黃老:不管修什麼法,修觀音法,修大悲咒,不吃素不能說沒有功德,就是不圓滿,應當吃素。絕對不能殺生啊,吃活魚,蒸螃蟹呀。這樣念大悲咒那就一點也不慈悲了,不但不大悲,小悲也沒有了。有的時候嘛,就是說,佛也是非常通情達理的,根據個人情況,實在不方便,也不需要那麼做。必須要刷鍋,什麼都弄掉,我才能吃,你炒完葷菜的鍋,就不許炒我的素菜,這就很麻煩,也弄得很複雜,這種就是圓融一點了。我們體會一個精神,就是大悲觀音,悲憫衆生,我們要念她的咒,我們就要學她的悲心,因此不要惱害衆生。現在保護動物的人,他們對貴婦人穿的皮大衣,都在抗議呀,我們現在穿皮大衣的,還不如他們那些保護動物的人,是不是。所以有的時候要融通,我的看法毛衣還是可以穿的,你去買來還是可以穿的,真正的戒律上還沒有這麼嚴格。真正經本上說的話,衆生很矛盾,就是不夠圓融。
《文殊菩薩聖誕開示(黃念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