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菩薩事略介紹(法修)

  文殊菩薩事略介紹

  作者:法修

  文殊師利,略稱文殊。新譯「曼殊室利」。漢譯爲妙德,義爲萬德圓明,皆徹性原。又譯妙吉祥,因他出生時,家裏出現十大吉祥瑞兆:

  1.天降甘露。2.地湧七珍。3.倉變金粟。4.庭生蓮花。5.光明滿堂。6.雞生鳳子。7.馬産祥麟。8.牛生自犢。9.豬誕龍豚。10.六牙象現。

  公元前六世紀(與釋迦同年代),生于舍衛國,多羅聚落、婆羅門族姓中。父名梵德,從母右肋而生,身紫金色,墜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文殊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相同。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菩薩對善財說:文殊大願,非余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有。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常爲無量諸佛之母,常爲無量諸佛之師,教化成就一切衆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在大乘佛教裏,文殊是諸菩薩上首,常與普賢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當成智慧的化身,如說般若爲諸佛之母,文殊爲七佛之師。常見的文殊相,頂有五髻,表示五智無上無得之相。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左手執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示般若一塵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之即燒。右手執寶劍,表示大智,能斷一切無明煩惱,喻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或坐蓮花臺,表示清淨,或乘獅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大乘經裏稱文殊爲「法王子」、「導師」。這一尊稱在佛弟子中是少見的,漢地流傳的一些重要的大乘經基本上都是文殊發起的,在「華嚴經」裏,文殊是青年的導師,他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等比丘那樣,整天坐在大樹下面;要學習佛陀那樣至高無上,修集善根,學六波羅蜜,在學習上要永不滿足。善財童子在大塔寺聽了文殊說法,發菩提心,立志學習大乘佛法的普賢行。文殊指導他求見善知識,進行參學,是入普賢行的不二門,這就是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在「圓覺經」裏,文殊是發起人,他的第一個發問,如來本起因地法行爲全經的開端。「維摩诘經」裏維摩诘生病,佛陀派舍利弗等十六個弟子去探病,個個都不敢承擔,都說自己曾被維摩诘呵斥過,派彌勒等大菩薩,他們也是不能堪任,都說自己挨過維摩诘的批評,最後只有文殊菩薩堪擔大任;于是有以文殊爲首,八千菩薩、五百聲聞隨行的龐大代表團,承佛旨意到毗耶離城維摩诘宅舍探病而兩大菩薩論法的盛會出現。「楞嚴經」以阿難遭到摩登伽女大幻術,將毀戒體,佛派文殊前往救護,並將阿難帶回佛所,佛對阿難進行教育,是爲本經發起的原因。以上都是文殊以智慧輔助釋尊度衆事迹之一二。

  大乘佛經的人物有兩個特點:一、在時間上通叁世,對一個人的研究,要從叁世的角度上來考慮。在空間上遍十方,要將他方世界與娑婆世界結合起來探討。對文殊的研究,亦不能離開這一原則。關于文殊菩薩的傳說約有以下幾種:

  1.過去古佛說(首楞嚴叁昧經)

  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只劫,于此南方,有國名平,地平如掌,有佛名龍種上尊王佛,于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槃,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處胎經」中菩薩意謂:「昔爲能仁師,今爲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爲菩薩。」文殊自稱在過去世他曾是釋迦的老師,因爲一個世界裏,只能有一個法王,所以這位老師就權居他的弟子下。

  2.現在已成佛說(央掘摩羅經)

  北方常喜國,現今有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即是文殊。

  3.未來當成佛(大寶積經)

  文殊菩薩自往昔那由他阿僧只劫以來,發十八種大願,嚴淨佛國,當來成佛,稱爲普現如來,其佛土在南方,號清淨無垢寶實世界。華嚴宗稱東方清涼山爲其住所,而已我國山西五臺山清涼寺爲其道場。

  4.遊方大士說(華嚴經)

  東方世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菩薩名金色,其佛名不動智,文殊大士,將十萬菩薩從彼而來。

  5.化現諸形說(文殊般泥洹經)

  文殊住叁昧力,能于十方世界,化現諸形,教化衆生,偈雲:文殊大菩薩,不舍大悲法,變身爲異道,或冠或露體,或處小幾坐,遊戲于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容爲老病,及玩饑寒苦,處方而求乞,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願,令發信心已,爲說波羅蜜。

  6.居住清涼山說(寶藏陀羅尼經)

  佛告金剛密迹王言,「我滅度後,于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文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爲諸衆生,于中說法。」此五頂山,即我國山西五臺縣的五臺山。當漢明帝時,佛法初來,摩騰竺法蘭以天眼通看文殊菩薩住于此山,奏帝建于靈鹫峰,自此以後,五臺山即爲文殊道場。東晉以後,崇信文殊之風漸盛,已傳播遍及西藏、蒙古、關外等地。

  當我們邁向佛道之時,如何擎起心中般若燈,照破自己貪、嗔、疑?如何以智慧燈導引慈悲,航向彼岸?這都有賴于學習文殊菩薩的智慧,並以文殊菩薩爲我們的榜樣及善知識。

  附注:參考資料:a.明[日+易]法師著佛學概論。b.永傑法師寫文殊菩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

  一切菩薩之大名,或從其所修之法門而立名,或從行德而立名,或從本願而立名。名雖是一,義卻無量。

  文殊師利譯曰妙德,意謂萬德圓明,皆徹法源。思益經雲:「雖說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起法相就是著有,起非法相就是著空。不著有亦不著空即見佛性。見佛性之德乃德中之最妙。「妙」即不可思議,一切功德無過此者,故名妙德。

  文殊師利又譯曰妙吉祥,因出生時,家內出現十種吉祥瑞相,故又名妙吉祥。

  佛爲法中之王,于法自在。(王者,自在之義。)法王子者,能持法王印、行法王令;能號令人天、如法化世;能紹隆佛種、繼承佛位者,才可稱爲法王之子。文殊于菩薩衆中智慧第一,助佛弘化,能承紹佛之家業,且曾爲七佛之師,故稱爲法王子。

  常見的文殊菩薩相,頂有五髻,表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左手執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般若一塵不染。右手執寶劍,表大智慧斷一切無明煩惱。此菩薩或坐蓮花臺表清淨;或乘獅子或乘孔雀表威猛。

  文殊菩薩過去已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現在北方歡喜世界成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文殊曾發願言:「願我行菩薩道無有齊限。」是故雖已成佛,但仍以菩薩僧之身,與普賢菩薩一起輔助釋迦佛度化衆生。

  文殊菩薩如何助佛弘化呢?

  各位都知道維摩居士是金粟如來倒駕慈航的化身。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扶持。釋迦世尊成佛後,金粟如來也來娑婆現作維摩居士助佛弘化。

  有一次,他示現有病,釋迦世尊即派遣弟子前往問候。舍利弗、迦葉等五百聲聞弟子無一願作代表,因爲維摩居士的辯才實在太了得,把他們這些小乘人說得無地自容。世尊派彌勒菩薩往問疾,彌勒也不敢領命。最後世尊派文殊菩薩前往。文殊承佛聖旨,詣彼問疾。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作是念:「今二大士共談,必說妙法。」他們皆欲隨從前往。于是文殊菩薩率領大衆,浩浩蕩蕩的來到維摩居士舍。

  文殊由問疾而談至不二法門,維摩居士請大衆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各人均以二而解說不二。最後問到文殊菩薩,文殊答言:「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

  文殊接著問維摩居士言:「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居士默然無言。文殊菩薩實時贊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金粟如來之智,惟文殊菩薩能知能解。他們一唱一和的便說了這一部贊歎大乘、呵斥小乘的維摩诘所說經。若無文殊之大智相配合,金粟如來之智不能顯,這部維摩經也說不成。

  又楞嚴經中,文殊是擇法眼,爲阿難及末法衆生選擇修行的圓通法門。法華經中,文殊不但爲彌勒菩薩釋疑,且是發起一經之首。華嚴經裏,文殊更是善財童子等六千青少年比丘的導師。

  有一次,文殊對大衆宣講大乘空義,說:「不用見佛,不用求法。」

  「不用見佛」者,能見的是肉眼,所見的是叁十二相的應身佛。應身佛不是佛的真身,佛的真身是法身;真見佛者是見法身佛。然見法身之時不是以肉眼見,是以慧眼見法身如來;慧眼見一切相空即見法身如來。故文殊說:「不用見(應身)佛。」

  「不用求法」者,法即實相法。有能求法的是第六識的妄心,以虛妄的心怎可求到真實之法

  彼此相違故。惟有以真實心才與真實法相應。如何是真心

  把虛妄的心空掉,當下就是真心。真心無相,實相法亦無相;無相與無相合一,如水合水,無有彼此。心就是法,法就是心,心法一如。既無能求法之心,亦無所求之法,故文殊雲:「不用求法。」

  時有二百比丘聽此說後,以爲文殊錯亂說法,舍佛而去。文殊于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以神足飛空而過,赫然上見鐵網,生大恐怖。回望祇園途徑,遍布青蓮。比丘還歸佛所,述其所見。佛言:「內火未盡,欲度外火,無有是處。汝諸比丘墜在見網,欲度鐵網,亦無是處。」二百比丘在走投無路之下,心中的火氣冷靜下來,接受佛的教導,證得阿羅漢果。若無文殊菩薩的善巧神通,他們不會回頭。

  又一次,文殊與舍利弗到一佛土,見大火彌漫,若人行其中,即于頃間化爲灰燼。舍利弗見之,惶恐萬分。文殊以神力令無數蓮花遍布火上,他們踏蓮而行,如履坦途。舍利弗此時在文殊菩薩面前感覺聲聞之智遠不及菩薩之智。

  文殊菩薩以大智助佛教化四衆,活潑生動而不取巧,潇灑而不狂傲,點到即止,與世尊配合得天衣無縫。其言行可見于各大乘經中。

  文殊于世尊滅度之後,與阿難尊者及彌勒菩薩在鐵圍山結集大乘經典,流傳後世。

  佛于寶藏陀羅尼經中說:「我滅度後,在南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震旦,其中有山名曰…

《文殊菩薩事略介紹(法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