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二法門”更好地認識“第一義谛”。如果說“第一義谛”意識到存在的終極性,看到色中之空,有中之無,看到事物在現象背後的本質性,那麼,“不二法門”則看到事物在差異背後的同一性、同構性、平等性、和諧性和圓融性;如果說“第一義谛”是通過存在的終極性和本質性來解構煩惱的話,“不二法門”則是通過存在的同一性和圓融性來解構煩惱。既然“第一義”爲空,那麼空中萬象就是同一的、平等的,因而也是相通的、和諧的、圓融的、無差異、無對立的;既然煩惱的根源皆由“二”而起,二是無明之源,那麼,只有不二,才能破除由二帶來的無明;只有不二,才能消融和泯除由各種對立、相待、矛盾、攀緣所造成的“二”,從不二中看到存在的同一性、和諧性和圓融性,即可解脫煩惱。這其實是站在對二進行否定和超越的角度來談“第一義谛”的。二即有漏,不二即無漏。但不二非一,而是第一,是對一的再否定、再超越,這又是一個無限的過程。這種“不二法門”的確不可思議。要想真入“不二法門”,必須達到“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甚至無有語言文字”(文殊語)的超絕境地。文殊妙圓“不二法門”妙就妙在他既意識到“不二法門”的不可言說而沒有像衆菩薩那樣直接去說,但也沒有選擇維摩诘般的沈默不言,而是道不離言,以言遣言,說不可說,在語言中超越語言,從而不落有言和無言的兩邊,在道不可言和道不離言的緊張關系中圓融無礙,達致和諧。
在佛家看來,這種第一不二的不思議境界需要在禅定中證悟。文殊禅法的特質即爲“自在叁昧”。它由文殊在所說中顯示並被佛陀所揭示,體現出“無心用道”的特點。所謂般若無知,故無所不知;般若無得,故無所不得;般若無爲,故無所不爲。無知、無得、無爲中故可圓成大自在。這是文殊般若的方法論。
依第一不二之的形上之理,生出煩惱即菩提的“逆轉”之法。煩惱由“二”招致,從世間法的常見來看,它是菩提的反面和敵人,兩者是“二”和對立的。如果我們與煩惱爲敵,或者以二法去對治二,那麼結果會出現更多的二,出現更多的煩惱;此二剛伏,彼二又生。但是如果依“第一義谛”的“不二”之理作整體觀照和辨證思維,煩惱其實又是菩提之母,失敗是成功之母,逆境是順境之母,二者又是統一的、相反相成的。如果善于轉化,煩惱即是菩提。煩惱正可成就菩提。果能如此,我們就會從此不怕煩惱,而且還會正視煩惱,與煩惱和解,戰勝和轉化煩惱,化煩惱爲菩提之大用和資糧;有此“善轉” 之功,我們就可將危機轉化爲良機、將逆境轉化爲順境、將不利轉化爲有利、將非道轉化爲正道。這是由“第一義谛”和“不二法門”所帶來的力量和無窮妙用,由此也可成就“不即不離”——以出世爲入世的即世人生和出汙泥而不染的清蓮人格,轉染成淨,轉識成智,轉凡成聖,轉迷爲覺,轉煩惱爲菩提。一個人是一個“不耐煩”的人,還是一個“耐煩”的人,關鍵看是否能夠用這種大智慧完成這一轉。處于現實生活的人們,不可能脫離自身所處的環境,那麼,最好的辦法是在人間尋求解脫之道,在煩惱中解脫煩惱。“第一義谛”、“不二法門”和“煩惱菩提”就是在人間尋求解脫之道,在煩惱中解脫煩惱的“不二法門”和可行之法。所謂人間佛教,所謂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只有在煩惱中解脫煩惱,才可讓我們直面人生,正視煩惱,以一種積極的、勇猛精進的態度來轉化人生、創造人生,不斷爲自己開辟出新的人生境界,並達到人與天、人與自然、人與物、人與人、人與己五維和諧圓融的境界;才可讓我們以無限廣大的胸懷來包容世界,包容他人,包容自己,並減少無謂的紛爭,將幹戈化爲玉帛,將競爭變爲合作,從而在“心”上徹底完成一次根本的蛻變和質的飛躍。
文殊通過妙達、妙圓、妙入、妙轉、妙言、妙喻這“六妙”智慧與空相應、與真相冥、與外相通、與內相融、與人相和、與物相諧,從而大而化之、圓而通之、等而齊之、和而諧之,進而獲得超越之意、和諧之理、圓融之境、自在之法和善轉之力。它們彼此之間的邏輯關聯是:以不二門圓第一義,以第一不二的互通理,化轉煩惱爲菩提。一而叁,叁而一,無心用道,自在叁昧,圓融無礙,最後成就以出世爲入世的“即世人生”和出汙泥而不染的“清蓮人格”,這既是對文殊智慧本義的系統還原,也是對文殊智慧特色的哲學重構。正是文殊智慧本身所固有的這種業已“打通”的體系化的和諧圓融之理,使我們今天在新的曆史環境中創造性地完成佛教的現代轉換,構建“新六和”即“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順、人間和美、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人文格局具有了一種內在的佛理依據。
由文殊所表征的佛家智慧不但是東方佛教文化的奇葩,而且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文殊智慧中所蘊涵的有機整體觀、辨證思維、超越精神以及對待諸矛盾大而容之、圓而通之的和諧圓融精神,在當今矛盾重重的多極化社會裏仍然富有啓發意義,對療治由主客、人我“二元對立”所引發的各種“現代病”,可謂是一劑提神醒腦、濟世利人的“紅塵清涼散”。在文明的回歸和重構中,浮躁的現代人或許會從中獲取一種別樣的靈感和有益的價值參照。
《文殊智慧中的“和諧”原理(肖黎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