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菩薩淨土(郭征宇)

  文殊菩薩淨土

  山西省旅遊局副巡視員 郭征宇博士

  建設一個美好幸福的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産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社會目標。在人類曆史上,各種各樣的宗教組織、社會統治集團、政黨組織和哲人、偉人也都曾經爲人們描繪過各種各樣的理想社會。文殊淨土就是其中的一種,是大乘佛教文殊菩薩爲芸芸衆生描繪的美好幸福的理想社會藍圖。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考察研究文殊淨土,不僅對佛教研究有重要的意義,也對我們建設人間淨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重要的啓示。

  一、文殊菩薩

  文殊,全稱爲文殊師利,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爲妙德、妙首、妙吉祥。有的佛教經典還在他的名字後面加上“法王子”、“孺童”、“童真”、“童子”、“菩薩”等敬稱。

  關于文殊菩薩的佛教經典有很多。根據臺灣新文慧出版公司印行的大正新修《大正藏》、《正藏經》和華宇出版社刊行的《大藏經補編》,有人檢索整理粗略統計得出:有關文珠的顯教經典有83種,密教經典有41種。其中,顯教內佛說文殊菩薩的有28種,文殊菩薩說法的有14種,《經》中提到文殊說法的有39種,有關文殊史傳的有15種;密教經典中佛說文珠菩薩的有7種,文殊說法的有14種,《經》中提到文殊說法的有20種。總計,有關文殊的顯、密經典有123種。

  關于文殊菩薩的形象,佛經上說,他爲了方便普度教化衆生,常常變化形象,因此他的形貌衆多。盡管如此,他還是有一個最基本的身相。《文殊般若經》說,文殊身長丈六,爲紫金色,圓光嚴顯各一尋。眉間白毫,右旋彎轉,流出化佛,入光網中。有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相好同佛。他與普賢菩薩爲釋迦牟尼佛的一對脅侍,一般是他乘狻猊,普賢乘白象。文殊智慧第一,如童子般的清純無執,多爲童子形。他手裏一般拿著劍和經卷,背有圓光,圓光中有五百化佛、二萬五千位化菩薩。他手裏持的經卷就是《大般若經》,說明他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劍表般若智慧,鋒利無比,可以斬斷無量煩惱。騎著的狻猊表示文殊身體健壯,穩如紫金山,凶猛無比,可以摧毀一切魑魅魍魉、妖魔鬼怪。

  文殊菩薩是般若智慧的化身,是諸佛之母、一切菩薩之師。《華嚴經》中說“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之母,一切菩薩之師”。《大乘心地觀經》也說:“文殊師利大世尊,十方諸佛以爲母,一切如來初發心,皆因文殊教化力。”在《放缽經》中,釋迦牟尼說:“我今得佛,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

  文殊是以菩薩身份出現的佛。在《首楞嚴叁昧經》中說:“過去久遠無量阿僧祗劫,而時有佛龍種如來;即文殊師利王子是”。[1]《在菩薩纓絡經》中說:“過去無數阿僧祗劫有佛名大身如來,今文殊師利是”。《華嚴經》和《央崛摩羅經》中也說:“北方去此過去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國名常善,佛名寶喜藏摩尼寶績如來,在世教化,文殊師利即是彼佛”。

  文殊師利在久遠以前已經成佛,但爲什麼現在仍然以菩薩身份作爲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呢?《菩薩處胎經》中說:“昔爲能仁師,今爲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爲菩薩”。意思說,釋迦牟尼佛已經出世,一佛出世,萬佛擁護,爲幫助釋迦牟尼佛,文殊自甘居于釋迦牟尼佛的脅侍菩薩地位。在《央崛纓絡經》中釋迦牟尼佛解釋說,“文殊深入善權,廣化衆生,故未取道”。意思是說,文殊菩薩爲了行“菩薩道”廣度衆生更爲方便,所以不取佛道,仍然做菩薩。《無垢稱經》也說:“雖得佛道,轉于*輪,而不舍于菩薩之道,是菩薩行”。這就是說,文殊雖已得佛道,但慈悲廣大,不肯放棄菩薩之道,故居菩薩之位,這才是菩薩行啊。

  二、文殊師利淨土

  佛教中的淨土,即是佛國,全稱清淨土、清淨國土、清淨佛刹,又稱淨刹、淨界、淨國、淨方、淨世界、淨妙土、佛刹等等。在佛教典籍中,淨土被描繪的非常美妙、快樂、幸福,是脫離了一切煩惱、痛苦、惡行和垢染,是佛居住的地方,是衆生向往的理想國土。和淨土相對存在的是穢土,即人們生活在其中的現實世界,也稱娑婆世界。因其善少惡多、充滿煩惱和痛苦、業障蒙蔽、汙穢不淨,所以稱爲穢土。

  出離穢土,往生淨土,這就是大乘佛教淨土信仰者修行的最終目標。

  佛教中有多種淨土,如阿彌陀佛淨土、阿閃佛淨土、藥師佛淨土、彌勒菩薩淨土等等。 文殊淨土就是衆多佛教淨土中的一種。

  在《大正藏》中記載文殊淨土的佛經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大寶積經》卷六十《文殊師利授記會》、《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和《悲華經》卷叁《諸菩薩本授記品》等。

  《大寶積經》六十《文殊師利授會記》中,文殊菩薩的本願爲我們描述了文殊淨土的基本情況。文殊菩薩本願說:

  我以無礙天眼。所見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中一切如來。若非是我勸發決定菩提之心教授教誡,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乃至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于菩提終不應證。

  願以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爲一佛剎。無量妙寶間錯莊嚴。若不爾者,我終不證無上菩提。

  令我剎中有菩提樹。其量正等十大千界。彼樹光明遍此佛剎。

  我坐菩提樹已,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涅槃,于其中間不起此座,但以變化遍于十方無量無數諸佛剎土,爲諸衆生而演說法。

  令我剎中無女人名。

  佛刹中一切衆生悉皆化生,純菩薩衆,離煩惱垢,具淨梵行。初生之時,袈裟隨體,結加趺坐,忽然而現。如是菩薩遍滿其剎。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除如來之所變化。往詣十方,爲諸衆生說叁乘法。

  如阿彌陀佛剎以法喜爲食。而我剎中菩薩初生起食念時,即便百味盈滿于缽在右手中。尋作是念,若未供養十方諸佛,及施貧窮苦惱衆生、餓鬼等類,令其飽足,而我決定不應自食。作此念時,得五神通乘空無礙,往于十方無量無數諸佛剎中。以食供養諸佛如來及聲聞衆。又于貧苦諸衆生類亦皆周給。複爲說法,令離渴愛。于一念頃還至本處。

  于我剎中諸菩薩等,初生之時所須衣服,于其手中,隨意皆出種種衣寶。鮮潔稱體應沙門服。便作是念,若未供養十方諸佛,不應自用。于一念中,往詣十方無量佛剎,以此衣寶獻諸佛已。還至本處,方自受用。

  我佛剎中諸菩薩衆,所得財寶及諸資具,要先分施諸佛聲聞,遍供養已,然後受用。

  又我剎中,遠離八難及不善法。既無過咎,亦無禁戒,無有苦惱諸不悅意。

  我佛剎中,積集無量妙寶所成。複以無量摩尼妙寶,間錯莊嚴。其摩尼寶,于十方界,所未曾有,甚爲難得。如是寶名俱胝歲中說不能盡。隨諸菩薩樂見彼剎金爲體者,即見爲金,樂見銀體即見爲銀。然于見金未曾損減。樂見頗梨、琉璃、瑪瑙、赤真珠等無量諸寶。各隨所見皆不相礙。如是栴檀香體,阿伽羅香體,乃至赤栴檀香體等,各隨樂見亦複如是。

  又彼剎中,不以日月摩尼星火等光之所照見。彼諸菩薩皆以自身光明,照于千億那由他剎。

  又彼剎中,以花開爲晝,花合爲夜。隨諸菩薩所樂時節,即皆應之。然無寒暑及老病死。若諸菩薩隨其所樂,欲證菩提即往余剎,于兜率天壽盡降生而證菩提。此佛剎中無有涅槃。

  百千種樂,于虛空中,雖不現相,而聞其音。此樂不出順貪愛聲。但出諸波羅蜜佛法僧聲及菩薩藏法門之聲。隨諸菩薩所解妙法,皆悉得聞。

  又諸菩薩若欲見佛,隨所詣處經行坐立,應念即晉見如來坐菩提樹。若諸菩薩于法有疑,但見彼佛不待解釋。疑網皆斷,解了法義。

  如我所見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尊,而彼諸佛所有佛剎功德莊嚴。如是一切皆令置我一佛剎中。唯除二乘及五濁等。

  在《文殊師利佛土淨嚴經》卷下中,文殊師利還發願說:

  我所誓願得成佛時生我國者,令無饑渴飲食之想。衆味馔具自然滿缽在右掌。適在掌中,心則發念,不先供養十方諸佛、聲聞、緣覺及諸貧匮、危厄乞匃下劣衆生,先自食者則爲不宜。先飽一切然後乃食。尋如所念,神通備足,在所至湊無有罣礙,行疾如所念,即到十方供養諸佛下遍衆生。寶衣法服俱亦複然,先供養諸佛,次及所尊窮賤下劣皆先使安。無有八難衆苦惱患,語則可意不聞惡言,學無禁戒是非之音。無尊無卑無富無貧,其生我國,皆同一倫。

  從上述文殊師利本願中,可以看出文殊淨土有以下特性:

  1、文殊淨土具有優美的自然環境

  淨土是光明的世界:那裏雖然沒有日、月、星、光,但並不黑暗。那裏的居民,人人都是累世修行的菩薩,因爲長期修行,已經除掉了自身內內外外的一切汙染,光明磊落,光明透亮。他們以自己的光輝照耀著世界。那裏自然界,有十個大千界那樣多的菩提樹,棵棵樹都放射著光芒,遍照整個國土。

  淨土是鮮花盛開的世界:淨土氣候適宜,無有寒暑晝夜之分,到處鮮花盛開,種種曼陀羅花妙香飄溢。花開爲晝,花合爲夜。

  淨土是無汙染的世界:那裏沒有塵土、石沙、穢惡、荊棘,世界由金、銀、玻璃、車磲、瑪瑙、珍珠等珍寶形成,绀色琉璃的地面,摩尼寶珠嚴飾。

  淨土是豐衣足食,健康長壽的世界:那裏的居民,以法喜爲食(精神食精)。只要産生飲食的念頭,上妙百味即刻會裝滿右手中的缽。只要産生穿衣的念頭,手中就會自然地出現寶衣。那裏自然音樂,美妙悅耳。沒有疾病,居民長壽無比。

  2、 文殊淨土具有良好的社會環境

  (1)淨土是公平、正義的社會

  人類自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由于私有製、剝削、掠奪和壓迫的存在,人與人之間産生了極大的不平等。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曆史進程中,公平和正義一直是人類追求的美好理想。人們對未來理想社會的期待和設計,始終貫穿著對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向往。文殊淨土就是一種公…

《文殊菩薩淨土(郭征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