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净土
山西省旅游局副巡视员 郭征宇博士
建设一个美好幸福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目标。在人类历史上,各种各样的宗教组织、社会统治集团、政党组织和哲人、伟人也都曾经为人们描绘过各种各样的理想社会。文殊净土就是其中的一种,是大乘佛教文殊菩萨为芸芸众生描绘的美好幸福的理想社会蓝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考察研究文殊净土,不仅对佛教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建设人间净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
一、文殊菩萨
文殊,全称为文殊师利,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妙德、妙首、妙吉祥。有的佛教经典还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上“法王子”、“孺童”、“童真”、“童子”、“菩萨”等敬称。
关于文殊菩萨的佛教经典有很多。根据台湾新文慧出版公司印行的大正新修《大正藏》、《正藏经》和华宇出版社刊行的《大藏经补编》,有人检索整理粗略统计得出:有关文珠的显教经典有83种,密教经典有41种。其中,显教内佛说文殊菩萨的有28种,文殊菩萨说法的有14种,《经》中提到文殊说法的有39种,有关文殊史传的有15种;密教经典中佛说文珠菩萨的有7种,文殊说法的有14种,《经》中提到文殊说法的有20种。总计,有关文殊的显、密经典有123种。
关于文殊菩萨的形象,佛经上说,他为了方便普度教化众生,常常变化形象,因此他的形貌众多。尽管如此,他还是有一个最基本的身相。《文殊般若经》说,文殊身长丈六,为紫金色,圆光严显各一寻。眉间白毫,右旋弯转,流出化佛,入光网中。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相好同佛。他与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一对胁侍,一般是他乘狻猊,普贤乘白象。文殊智慧第一,如童子般的清纯无执,多为童子形。他手里一般拿着剑和经卷,背有圆光,圆光中有五百化佛、二万五千位化菩萨。他手里持的经卷就是《大般若经》,说明他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剑表般若智慧,锋利无比,可以斩断无量烦恼。骑着的狻猊表示文殊身体健壮,稳如紫金山,凶猛无比,可以摧毁一切魑魅魍魉、妖魔鬼怪。
文殊菩萨是般若智慧的化身,是诸佛之母、一切菩萨之师。《华严经》中说“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之母,一切菩萨之师”。《大乘心地观经》也说:“文殊师利大世尊,十方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在《放钵经》中,释迦牟尼说:“我今得佛,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
文殊是以菩萨身份出现的佛。在《首楞严三昧经》中说:“过去久远无量阿僧祗劫,而时有佛龙种如来;即文殊师利王子是”。[1]《在菩萨缨络经》中说:“过去无数阿僧祗劫有佛名大身如来,今文殊师利是”。《华严经》和《央崛摩罗经》中也说:“北方去此过去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常善,佛名宝喜藏摩尼宝绩如来,在世教化,文殊师利即是彼佛”。
文殊师利在久远以前已经成佛,但为什么现在仍然以菩萨身份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呢?《菩萨处胎经》中说:“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意思说,释迦牟尼佛已经出世,一佛出世,万佛拥护,为帮助释迦牟尼佛,文殊自甘居于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地位。在《央崛缨络经》中释迦牟尼佛解释说,“文殊深入善权,广化众生,故未取道”。意思是说,文殊菩萨为了行“菩萨道”广度众生更为方便,所以不取佛道,仍然做菩萨。《无垢称经》也说:“虽得佛道,转于*轮,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这就是说,文殊虽已得佛道,但慈悲广大,不肯放弃菩萨之道,故居菩萨之位,这才是菩萨行啊。
二、文殊师利净土
佛教中的净土,即是佛国,全称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又称净刹、净界、净国、净方、净世界、净妙土、佛刹等等。在佛教典籍中,净土被描绘的非常美妙、快乐、幸福,是脱离了一切烦恼、痛苦、恶行和垢染,是佛居住的地方,是众生向往的理想国土。和净土相对存在的是秽土,即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也称娑婆世界。因其善少恶多、充满烦恼和痛苦、业障蒙蔽、污秽不净,所以称为秽土。
出离秽土,往生净土,这就是大乘佛教净土信仰者修行的最终目标。
佛教中有多种净土,如阿弥陀佛净土、阿闪佛净土、药师佛净土、弥勒菩萨净土等等。 文殊净土就是众多佛教净土中的一种。
在《大正藏》中记载文殊净土的佛经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和《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等。
《大宝积经》六十《文殊师利授会记》中,文殊菩萨的本愿为我们描述了文殊净土的基本情况。文殊菩萨本愿说:
我以无碍天眼。所见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剎中一切如来。若非是我劝发决定菩提之心教授教诫,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菩提终不应证。
愿以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为一佛剎。无量妙宝间错庄严。若不尔者,我终不证无上菩提。
令我剎中有菩提树。其量正等十大千界。彼树光明遍此佛剎。
我坐菩提树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起此座,但以变化遍于十方无量无数诸佛剎土,为诸众生而演说法。
令我剎中无女人名。
佛刹中一切众生悉皆化生,纯菩萨众,离烦恼垢,具净梵行。初生之时,袈裟随体,结加趺坐,忽然而现。如是菩萨遍满其剎。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除如来之所变化。往诣十方,为诸众生说三乘法。
如阿弥陀佛剎以法喜为食。而我剎中菩萨初生起食念时,即便百味盈满于钵在右手中。寻作是念,若未供养十方诸佛,及施贫穷苦恼众生、饿鬼等类,令其饱足,而我决定不应自食。作此念时,得五神通乘空无碍,往于十方无量无数诸佛剎中。以食供养诸佛如来及声闻众。又于贫苦诸众生类亦皆周给。复为说法,令离渴爱。于一念顷还至本处。
于我剎中诸菩萨等,初生之时所须衣服,于其手中,随意皆出种种衣宝。鲜洁称体应沙门服。便作是念,若未供养十方诸佛,不应自用。于一念中,往诣十方无量佛剎,以此衣宝献诸佛已。还至本处,方自受用。
我佛剎中诸菩萨众,所得财宝及诸资具,要先分施诸佛声闻,遍供养已,然后受用。
又我剎中,远离八难及不善法。既无过咎,亦无禁戒,无有苦恼诸不悦意。
我佛剎中,积集无量妙宝所成。复以无量摩尼妙宝,间错庄严。其摩尼宝,于十方界,所未曾有,甚为难得。如是宝名俱胝岁中说不能尽。随诸菩萨乐见彼剎金为体者,即见为金,乐见银体即见为银。然于见金未曾损减。乐见颇梨、琉璃、玛瑙、赤真珠等无量诸宝。各随所见皆不相碍。如是栴檀香体,阿伽罗香体,乃至赤栴檀香体等,各随乐见亦复如是。
又彼剎中,不以日月摩尼星火等光之所照见。彼诸菩萨皆以自身光明,照于千亿那由他剎。
又彼剎中,以花开为昼,花合为夜。随诸菩萨所乐时节,即皆应之。然无寒暑及老病死。若诸菩萨随其所乐,欲证菩提即往余剎,于兜率天寿尽降生而证菩提。此佛剎中无有涅槃。
百千种乐,于虚空中,虽不现相,而闻其音。此乐不出顺贪爱声。但出诸波罗蜜佛法僧声及菩萨藏法门之声。随诸菩萨所解妙法,皆悉得闻。
又诸菩萨若欲见佛,随所诣处经行坐立,应念即晋见如来坐菩提树。若诸菩萨于法有疑,但见彼佛不待解释。疑网皆断,解了法义。
如我所见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世尊,而彼诸佛所有佛剎功德庄严。如是一切皆令置我一佛剎中。唯除二乘及五浊等。
在《文殊师利佛土净严经》卷下中,文殊师利还发愿说:
我所誓愿得成佛时生我国者,令无饥渴饮食之想。众味馔具自然满钵在右掌。适在掌中,心则发念,不先供养十方诸佛、声闻、缘觉及诸贫匮、危厄乞匃下劣众生,先自食者则为不宜。先饱一切然后乃食。寻如所念,神通备足,在所至凑无有罣碍,行疾如所念,即到十方供养诸佛下遍众生。宝衣法服俱亦复然,先供养诸佛,次及所尊穷贱下劣皆先使安。无有八难众苦恼患,语则可意不闻恶言,学无禁戒是非之音。无尊无卑无富无贫,其生我国,皆同一伦。
从上述文殊师利本愿中,可以看出文殊净土有以下特性:
1、文殊净土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
净土是光明的世界:那里虽然没有日、月、星、光,但并不黑暗。那里的居民,人人都是累世修行的菩萨,因为长期修行,已经除掉了自身内内外外的一切污染,光明磊落,光明透亮。他们以自己的光辉照耀着世界。那里自然界,有十个大千界那样多的菩提树,棵棵树都放射着光芒,遍照整个国土。
净土是鲜花盛开的世界:净土气候适宜,无有寒暑昼夜之分,到处鲜花盛开,种种曼陀罗花妙香飘溢。花开为昼,花合为夜。
净土是无污染的世界:那里没有尘土、石沙、秽恶、荆棘,世界由金、银、玻璃、车磲、玛瑙、珍珠等珍宝形成,绀色琉璃的地面,摩尼宝珠严饰。
净土是丰衣足食,健康长寿的世界:那里的居民,以法喜为食(精神食精)。只要产生饮食的念头,上妙百味即刻会装满右手中的钵。只要产生穿衣的念头,手中就会自然地出现宝衣。那里自然音乐,美妙悦耳。没有疾病,居民长寿无比。
2、 文殊净土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1)净土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人类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由于私有制、剥削、掠夺和压迫的存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极大的不平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公平和正义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期待和设计,始终贯穿着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向往。文殊净土就是一种公…
《文殊菩萨净土(郭征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