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文殊信仰在和諧社會進程中的積極意義(釋如瑞)▪P4

  ..續本文上一頁---------------------------------------------------

  [1]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收于《大正藏》第二冊。

  [2] 見印順導師著《華雨集(一)》第1頁。

  [3]據俱舍論卷二十叁載,利根者在見道之位,稱爲隨法行;鈍根者在見道之位,稱爲隨信行。于成實宗,隨信行爲叁賢之位,隨法行爲四善根之位,皆系見道以前之人。顯揚聖教論雲:隨信行。謂如有一,性是軟根;純熟相續;自昔已來,恒信解行。由此因緣,今于諸谛,隨信解行,趣向谛觀。顯揚聖教論第3卷、大毗婆沙論第54卷也有詳解。

  [4]雜阿含經卷叁十叁、中阿含卷叁十福田經、俱舍論卷二十叁、成實論卷一分別賢聖品。顯揚聖教論第3卷、大毗婆沙論第54卷、法蘊足論等亦有詳解。

  [5]見印順導師全集——《教製教典與教學目次》,正聞出版社1984年版。

  [6] 參見《瞭望》周刊2005年第2期刊登“構建和諧社會需首先消除目前所存在的不和諧因素”一文;《現代傳播》2005年第5期丁柏栓撰“新聞媒體如何面對社會不和諧因素”一文;《瞭望》2005年第7、8期刊登“不和諧因素亟待消除”一文。

  [7] 農村、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利益。

  [8] 社會上持激進觀點的人認爲:中國的政治體製改革,就是從人民身上趕跑一批已經吃飽了的蚊子,再換上一批餓蚊子。此說法雖然不能算得上主流思想,但還是有一定的提醒、警示價值。

  [9]山西省前計委主任、全國人大代表張奎堅決反對過分炒作循環經濟,他說:“要務實推進,不要好高骛遠,循環經濟不是調整山西經濟結構的靈丹妙藥,循環經濟離山西還遠著呢。”

  [10] 凡二十二卷。後秦弘始十五年(413)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收于《大正藏》第一冊。爲北傳四阿含之一,系纂輯阿含經典中篇幅較長之經而成。關于長阿含名稱之由來,據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叁十、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等載,因系長經之總集,故有此名;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載,破諸外道,是爲長阿含;分別功德論卷一則謂,長者,乃說久遠之事,意即曆劫而不絕。全經有四分,叁十經,即:(一)第一分包括大本經、遊行經、典尊經、阇尼沙經等四經。(二)第二分包括小緣經、轉輪聖王修行經、弊宿經、散陀那經、衆集經、十上經、增一經、叁聚經、大緣方便經、釋提桓因問經、阿閦夷經、善生經、清淨經、自歡喜經、大會經等十五經。(叁)第叁分包括阿摩晝經、梵動經、種德經、究羅檀頭經、堅固經、裸形梵志經、叁明經、沙門果經、布吒婆樓經、露遮經等十經。(四)第四分則僅收世記經一經。其中,第一分收錄有關佛陀之本始及事迹,第二分爲諸行之修習及佛說法之綱要,第叁分收錄對外道異學之論難,第四分則記載世界之起源相狀等。

  [11]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

  [12]又名: The Legacy of India(英)G.T.加勒特著, 陶笑虹翻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版

  [13]《高僧傳》記載:廬山東林寺慧遠,俗姓賈氏,雁門人。初學儒,二十一歲出家,以道安爲師,達大乘之奧旨。時襄陽有寇亂,道安散徒衆,遠辭而至荊州,將往羅浮,抵浔陽,愛廬峰清靜,住于山陰。時有沙門慧永,在西林寺,原爲同門。永勸刺史桓伊興東林寺,使遠居之。于是隱士劉遺民雷次宗及沙門千數,由遠遊止,遠乃與缁素百二十叁人結白蓮社,于無量壽佛像前修淨業。著法性論,唱涅槃常住之說。出沙門不教王者論,張沙門之綱維。居廬阜叁十余年,不出影山。送客每以虎溪爲界。晉義熙十二年八月寂,壽八十叁。

  [14] 見星雲大師編著《佛教叢書之八·教用》,臺灣佛光出版社1998年8月二版。

  [15] 凡十卷。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之略稱。又稱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唐代中天竺沙門般剌蜜帝譯。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冊。首楞嚴爲佛所得叁昧(叁摩提)之名,萬行之總稱。

  [16] 甚深觀是藏傳佛教對中觀的稱呼。藏傳佛教特別重視學問的相承,而黃教的開祖宗喀巴將傳承歸納爲叁種。叁種傳承爲甚深觀、廣大行與加持祈禱。若以黃教的教義體系而言,甚深觀的教義是以《入中論》爲代表,其教義源流爲︰文殊──龍樹──提婆。據《菩提道次第修法》、《菩提道次第祈願法》的記載,甚深觀派的傳承如下︰釋尊──文殊──龍樹──月稱──大理杜鵑──次理杜鵑──阿底沙──敦巴寶──博朵瓦──霞惹瓦──伽喀巴──笈補巴──自在勝智──依怙寶──桑勤巴──錯拏瓦──門劄巴──戒燃──童子光──傑公足──佛陀弟──虛空王──獅子賢──虛空幢──觀世音──妙音──宗喀巴。

  [17]爲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之創始人。又稱龍猛、龍勝。二、叁世紀頃,爲南印度婆羅門種姓出身。自幼穎悟,學四吠陀、天文、地理、圖緯秘藏,及諸道術等,無不通曉。  師之著作極豐,如:中論頌、十二門論、空七十論、回诤論、六十頌如理論、大乘破有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大乘二十頌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因緣心論頌、菩提心離相論、福蓋正行所集經、贊法界頌、廣大發願頌等;造論之多,世所罕見,遂有“千部論主”之美稱。

  [18]  即中觀論。四卷,龍樹菩薩造,青目菩薩釋,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收于《大正藏》第叁十冊。爲古來叁論之一,極爲尊重。其說相主張最徹底之中道。破空破假,進而並破執中之見,說所謂八不中道即無所得之中道,而爲般若思想者也。

  [19] 安慧菩薩(475~555),南印度羅羅國(伐臘毗國)人。爲佛陀入滅後一千一百年左右,南印度大乘佛教之大學者。

  [20]見《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一,安慧菩薩造,譯經叁藏朝散大夫試鴻胪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譯。

  [21]有兩則關于警示人類破壞環境的公益廣告令人深思:其一,“森”變成“林”,“林”變成“木”,“木”變成“十”字架。其二、廣告上寫道:“人類享有的最後一滴水,就是自己的眼淚。”

  [22] 凡六卷或叁卷。唐賢首大師法藏撰。又稱梵網戒本疏、梵網戒疏、梵網法藏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冊。詳解梵網經卷下菩薩戒本,總立教起所因、諸藏所攝、攝教分齊、顯所爲機、能诠教體、所诠宗趣、釋經題目、教起本末、部類傳譯、隨文解釋等十門。

  [23] 《梵網經菩薩戒本》第二十條“不行放救戒”。

  [24] 凡十二卷。印度世親菩薩著,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譯。略稱十地論。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冊。系注釋十地經(華嚴經十地品之別譯)之作。內容系解說菩薩修行之階位,十地融攝一切善法:初叁地寄說世間之善法;次四地說叁乘修行之相狀;後叁地則說一乘教法。此書爲六朝時代地論學派所依據之重要典籍,至隋代淨影寺慧遠作十地義記十四卷(現僅存八卷)集其大成。

  [25]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的略稱。凡十六卷。安慧菩薩雜糅,唐玄奘譯。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乃隨文注釋無著菩薩之大乘阿毗達磨集論而成。本書原系無著弟子覺師子所作,安慧加以合糅集論而成,爲法相宗所依用重要論典之一,乃瑜伽十支論之一。

  [26] 凡七卷,或五卷、六卷、十卷。又稱善生經、優婆塞戒本。北涼昙無谶譯(426)。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冊。系善生長者爲大乘在家信者(優婆塞)說叁歸五戒等。乃由長阿含及中阿含中之善生經(六方禮經),敷演成爲一部大乘經典。

  [27] 新羅僧。俗姓金。新羅王族出身,夙懷出塵之志,雙親喪後,辭妻子,舍田園創建元甯寺。適王室征召臺輔,時有豪族以威嚇脅師就征,師謂(大五○·六叁九上):“吾甯持戒一日而死,不願一生破戒而生。”自此,名聲頓揚,鄉邑士女爭來受戒。善德王仁平叁年(634,即唐貞觀八年),奉敕率門人僧實等十余人來唐,初登五臺山禮拜文殊,數日後有異僧贈以釋尊之袈裟及舍利數粒。後入京師,得太宗知遇,先後住勝光別院、雲際寺。貞觀十七年(643),善德王召返,臨太歸,宗特引至宮,賜絹、雜彩,師另請藏經一部四百余函與諸妙像、幡蓋等。歸後,常入宮講大乘論,或于皇龍寺授菩薩戒,大弘律藏,受敕任大國統,統理僧尼。國中之人受戒奉佛,祝發請度者不計其數,師乃創立通度寺,建築戒壇,廣度四來,通度寺即今日韓國叁大寺刹之一。仁平十四年皇龍寺九層塔初成,塔心柱內安奉師于五臺山所得之佛舍利六粒,其余舍利分置通度寺戒壇及大和寺塔內。終其一生,創寺建塔十余所,每興必有祥瑞。著有羯磨私記一卷、木叉記一卷、出觀行法等十余卷。生卒年及世壽均不詳。——續高僧傳卷二十四、法苑珠林卷六十四、叁國史記卷五、叁國遺事卷叁。

  [28] 凡十卷(或八卷、十叁卷)。元魏吉迦夜與昙曜共譯。收于《大正藏》第四冊。本經系集錄關于佛陀、佛弟子,及佛陀入滅後之諸種事緣。凡一二一章之因緣譚,大部分皆系與佛陀有關之故事。包括十奢王與羅摩王子之事、佛陀入滅後二百年頃那先比丘與希臘彌蘭陀王之問答,以及佛陀入滅後四百年只夜多尊者與月氏人栴檀罽尼吒王之問答等。全書共分五類:孝養篇、誹謗篇、施行篇、教化篇、鬥诤篇。主要爲阿含藏教思想,以因緣譬喻來闡示因果關系。(出叁藏記集卷二、開元釋教錄卷二)。

  [29] 參考《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六、《華嚴大疏鈔》卷叁十、《臺宗二百題》卷七。

  [30] 凡六十卷。姚秦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于長安(410~412)。原爲印度上座部系統法藏部所傳之戒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二冊。又稱昙無德律、四分律藏。

  [31]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冊。淨土叁部經之一。此經略說西方淨土依正莊嚴等事。令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最爲切要。此經所攝,揀除小善根福德因緣。唯攝一類純笃之機也。

  [32] 隋法智法師譯,收于《大正藏》第一冊。

  [33]參考淨空老法師2004年4月30日在中國鳳凰衛視大紅鷹世紀大講堂作的“多元文化教育與和平”講座。

  [34]方東美(1899—1977),安徽省桐城人。原名方珣,字東美,曾用名東英,後以字行世。早年就學于桐城中學,1917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學讀書。曾參加少年中國學會,並主編該會發行的《少年世界》月刊。1921年赴美國留學,入威斯康新大學。二十六歲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24年夏回國,曆任武昌高等師範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前身)、東南大學、中央政校及中央大學哲學教授。1948年去臺灣,任教于臺灣大學哲學系。1973年6月在臺大退休後爲輔仁大學聘爲講座教授。他以弘揚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爲學術主旨,始終能以開放的胸襟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思想流派,並力圖貫穿古今,統攝諸家之學。

《淺談文殊信仰在和諧社會進程中的積極意義(釋如瑞)》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