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文殊信仰在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意义(释如瑞)▪P3

  ..续本文上一页内心的贪欲心改变成喜舍心、将嗔恨心改成慈悲心、嫉妒心改成包容心、轻慢心改成尊重心。心念转变之后,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佛就住在我们的心里,眼睛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耳朵听到的都是佛的声音;口中所说的都是佛的语言;身体所做的都是佛的事业。常行修习十善业道,则可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共业。可知,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乃至人与山河大地,莫不息息相关。这便是佛教中“同体与共生”的理念。

  4、在多元化的文化教育中可突出佛法教育[33]

  面对现代社会中,大到世界、小到家庭出现的诸多不和谐问题,很多贤善之士从文化教育方面寻求化解的方法。

  (1)社会不和谐的根源之一在于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建国君民,教育为先”。中国远古时代的贤王汤王说:天下有罪,罪在朕躬。因为我没有把人民教育好。目前社会中,很多家庭出现了问题、社会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根源之一在于“教育出现了问题”。

  根据教育的途径,可以将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种。在当今社会中,家庭教育的功能随三口之家和双职工家庭结构的形成而逐步丧失;而学校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应试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学校基本上或者说实质上不具有对学生施以道德修养教育的功能;在社会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方式是媒体,收视率最高的是哪些频道,票房价值最高的是哪部电影,点击率最高的是什么网站、最畅销的是那类书刊?媒体给予受众的教育中,不良成分占多大比例,我们从犯罪率、自杀率、离婚率、吸毒率的逐年提高中不难得出结论。净空老法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直接影响到社会文明进步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国家领导人,一个媒体主持人。这两个人一念之间就可以成败社会。

  (2)优秀文化教育应从人的最初形态开始

  道德修养教育,包括优良正统的佛教信仰教育,一定要从人的最初形态开始。首先是胎教。即将做父母的人要对胎儿的心灵负起责任,让他在娘胎中就感受和平、温馨。婴儿一出生就开始认知这个世界,从此时起,让他去认识、接受美好的事物,培养他善良、诚实、包容、忍让的性格。幼稚园和小学阶段,是开始学习读书写字的关键时期,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教他背诵书写与其年龄相适应的优秀文化篇章,逐步达到出口成文、提笔成章,并且把所背诵的知识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慈悲博爱、清净纯洁、忍让和平的种子。西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幼稚园的儿童就开始灌输“竞争”的思想。从和谐的立场来看,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竞争”升级后就变成“斗争”,再升级就会变成“战争”。战争的结果就是毁灭人类。

  (3)多元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宗教,尤其是佛教,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原本是各种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但在中国近几十年里常常将其视为迷信而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中国现代哲学家方东美先生[34]说: 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佛学可以改造命运,主宰命运。净空老法师也说,从佛法中可以寻求到聪明智慧,幸福长寿。英国汤恩比博士说:二十一世纪之后,能够真正统治全世界的是中国人。因为中国有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宇宙是多元的,社会的组成是多元的,乃至人的身体也是多元的,这就需要多元的文化教育。佛教里讲“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佛制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最终使众生得到究竟的安乐和解脱。可以说佛陀是多元化文化教育的真正实践者。

  根据当今社会的现状,在多元化教育中应突出“和谐”的教育。在和谐的教育中,应使用多元化的方式。佛教中的四摄、六度、十善业道等,都是净化世风、成就人类淳善道德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传播给世人。佛经中记载了佛及其圣弟子的本生故事,高僧传记中谱写了无数大德修道成道的光辉篇章,经典及祖师论著中揭示了微妙的大自然法则及富有逻辑思辩性的哲学思想。所有这些都可以按照学历次第,分门别类,深浅相应或者写进教科书,或者作为辅助阅读资料,或作为大学里的选修课,或作为研究生的专项研究课题。以种种方便,使一个人在接受教育的全过程中,都有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相伴随。

  影视、音乐等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佛教文化,就能从众多吸引人的题材中得到创作智慧和灵感。比如佛经中记载的许多佛陀本生及圣弟子的本事故事、高僧传记中记载的很多高僧大德的修行历程,都比较适合作文学、电影及电视剧的题材;佛法中具有思辩性的哲学思想可以作为类似“百家讲坛”的题材来进行宣传;而佛菩萨的修行境界,一般世人难以体悟,则适合以科幻或神话作品的形式向世人传播,甚至可以制作成电脑网络中的游戏软件,使得热爱网上游戏的人在游戏中感受佛法。此外佛教音乐、诗词、散文等等本来就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中,功效显著。在大力呼唤“和谐社会”的今天,其积极意义更是不可估量。

  结语

  大自然原本是和谐的,人与人原本是和谐的,人的身体原本是和谐的,是什么造成了不和谐?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贪嗔痴。因外三毒膨胀,破坏了大自然的和谐,带来了自然灾害;破坏了人际关系的和谐,造成了人类的不和平;破坏了自身身体的和谐,引发了各种新型态的疾病。

  作为生活在文殊菩萨道场的佛教徒,我们有责任把文殊菩萨的清净、平等、智慧、慈悲等等精神落实在自己身上,然后将菩萨对众生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理如法地传递给众生。教育众生破除迷信,启迪觉性、开发淳善真智。最终摆脱痛苦,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身与心、精神与物质的彻底和谐。

  主要参考文献

  一、佛教经典

  1、《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九册。《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唐代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册。

  2、《文殊般若经》,扶南人曼陀罗仙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册。

  3、《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西晋聂道真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

  4、《文殊般若泥洹经》,西晋白法祖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

  5、《长阿含经》,姚秦三藏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

  6、《中阿含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

  7、《杂阿含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

  8、《大般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

  9、《维摩诘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

  10、《梵網经菩萨戒本疏》,唐贤首大师法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

  11、《楞严经》,唐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

  12、《无常经》,唐三藏法师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

  13、《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隋法智法师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

  14、《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

  15、《杂宝藏经》,元魏吉迦夜与昙曜共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

  二、佛法律教

  1、《优婆塞戒经》,北凉昙无谶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

  2、《四分律》,姚秦三藏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二册。3、《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凡六卷或三卷。唐贤首大师法藏撰。又称梵网戒本疏、梵网戒疏、梵网法藏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

  4、《四分戒本如释》,明广州沙门释弘赞在犙绎,载《大正藏·律部类·四分律疏》。

  三、佛法论释

  1、《中观论》,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

  2、《俱舍论》,世亲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3、《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著,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4、《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著,南朝梁代真谛法师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5、《大毗婆沙论》,相传系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与胁尊者招集五百阿罗汉,经十二年而成。唐三藏法师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七册。

  6、《十地论》,世亲菩萨著。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7、《对法论》,安慧菩萨杂糅。唐三藏法师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9、《华严经探玄记》,唐法藏大师著。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

  10、《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唐澄观大师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

  11、《大明三藏法数》,明一如大师等编纂。收于《嘉兴藏》(新文丰版)第六册、《大藏经补编》第二十二册。

  四、书籍

  1、《清凉山志》,明释镇澄著。中国书店1989年12月版。

  2、《教制教典与教学目次》,印顺导师著,正闻出版社1984年版。

  3、《佛教丛书之八·教用》,星云大师编著。台湾佛光出版社1998年8月第二版。

  4、《文殊智慧之光》,崔正森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5、《印度的遗产》,(英)G.T.加勒特著。 陶笑虹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版。

  五、文章

  1、“构建和谐社会需首先消除目前所存在的不和谐因素”,载《瞭望》周刊2005年第2期。

  2、“新闻媒体如何面对社会不和谐因素”,丁柏栓撰。《现代传播》2005年第5期。

  3、“不和谐因素亟待消除”,载《瞭望》2005年第7、8期。

  -----------------------------…

《浅谈文殊信仰在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意义(释如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