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文殊信仰在和諧社會進程中的積極意義(釋如瑞)▪P3

  ..續本文上一頁內心的貪欲心改變成喜舍心、將嗔恨心改成慈悲心、嫉妒心改成包容心、輕慢心改成尊重心。心念轉變之後,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佛就住在我們的心裏,眼睛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耳朵聽到的都是佛的聲音;口中所說的都是佛的語言;身體所做的都是佛的事業。常行修習十善業道,則可改善生態環境惡化的共業。可知,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植物、乃至人與山河大地,莫不息息相關。這便是佛教中“同體與共生”的理念。

  4、在多元化的文化教育中可突出佛法教育[33]

  面對現代社會中,大到世界、小到家庭出現的諸多不和諧問題,很多賢善之士從文化教育方面尋求化解的方法。

  (1)社會不和諧的根源之一在于教育

  中國自古以來重視教育。“建國君民,教育爲先”。中國遠古時代的賢王湯王說:天下有罪,罪在朕躬。因爲我沒有把人民教育好。目前社會中,很多家庭出現了問題、社會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其根源之一在于“教育出現了問題”。

  根據教育的途徑,可以將教育分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叁種。在當今社會中,家庭教育的功能隨叁口之家和雙職工家庭結構的形成而逐步喪失;而學校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應試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學校基本上或者說實質上不具有對學生施以道德修養教育的功能;在社會教育中,占主導地位的教育方式是媒體,收視率最高的是哪些頻道,票房價值最高的是哪部電影,點擊率最高的是什麼網站、最暢銷的是那類書刊?媒體給予受衆的教育中,不良成分占多大比例,我們從犯罪率、自殺率、離婚率、吸毒率的逐年提高中不難得出結論。淨空老法師認爲,從某種意義上講,當今直接影響到社會文明進步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國家領導人,一個媒體主持人。這兩個人一念之間就可以成敗社會。

  (2)優秀文化教育應從人的最初形態開始

  道德修養教育,包括優良正統的佛教信仰教育,一定要從人的最初形態開始。首先是胎教。即將做父母的人要對胎兒的心靈負起責任,讓他在娘胎中就感受和平、溫馨。嬰兒一出生就開始認知這個世界,從此時起,讓他去認識、接受美好的事物,培養他善良、誠實、包容、忍讓的性格。幼稚園和小學階段,是開始學習讀書寫字的關鍵時期,根據不同的年齡段,教他背誦書寫與其年齡相適應的優秀文化篇章,逐步達到出口成文、提筆成章,並且把所背誦的知識落實在實際行動上,在幼小的心靈裏播下慈悲博愛、清淨純潔、忍讓和平的種子。西方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幼稚園的兒童就開始灌輸“競爭”的思想。從和諧的立場來看,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爲“競爭”升級後就變成“鬥爭”,再升級就會變成“戰爭”。戰爭的結果就是毀滅人類。

  (3)多元化教育的現實意義

  宗教,尤其是佛教,作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原本是各種教育中很重要的內容。但在中國近幾十年裏常常將其視爲迷信而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中國現代哲學家方東美先生[34]說: 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佛學可以改造命運,主宰命運。淨空老法師也說,從佛法中可以尋求到聰明智慧,幸福長壽。英國湯恩比博士說:二十一世紀之後,能夠真正統治全世界的是中國人。因爲中國有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宇宙是多元的,社會的組成是多元的,乃至人的身體也是多元的,這就需要多元的文化教育。佛教裏講“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佛製八萬四千法門對治衆生八萬四千煩惱。最終使衆生得到究竟的安樂和解脫。可以說佛陀是多元化文化教育的真正實踐者。

  根據當今社會的現狀,在多元化教育中應突出“和諧”的教育。在和諧的教育中,應使用多元化的方式。佛教中的四攝、六度、十善業道等,都是淨化世風、成就人類淳善道德的有效方法。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和手段傳播給世人。佛經中記載了佛及其聖弟子的本生故事,高僧傳記中譜寫了無數大德修道成道的光輝篇章,經典及祖師論著中揭示了微妙的大自然法則及富有邏輯思辯性的哲學思想。所有這些都可以按照學曆次第,分門別類,深淺相應或者寫進教科書,或者作爲輔助閱讀資料,或作爲大學裏的選修課,或作爲研究生的專項研究課題。以種種方便,使一個人在接受教育的全過程中,都有祖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相伴隨。

  影視、音樂等藝術作品的創作者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佛教文化,就能從衆多吸引人的題材中得到創作智慧和靈感。比如佛經中記載的許多佛陀本生及聖弟子的本事故事、高僧傳記中記載的很多高僧大德的修行曆程,都比較適合作文學、電影及電視劇的題材;佛法中具有思辯性的哲學思想可以作爲類似“百家講壇”的題材來進行宣傳;而佛菩薩的修行境界,一般世人難以體悟,則適合以科幻或神話作品的形式向世人傳播,甚至可以製作成電腦網絡中的遊戲軟件,使得熱愛網上遊戲的人在遊戲中感受佛法。此外佛教音樂、詩詞、散文等等本來就是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奇葩,在淨化心靈、陶冶情操中,功效顯著。在大力呼喚“和諧社會”的今天,其積極意義更是不可估量。

  結語

  大自然原本是和諧的,人與人原本是和諧的,人的身體原本是和諧的,是什麼造成了不和諧?用佛教的語言來講就是貪嗔癡。因外叁毒膨脹,破壞了大自然的和諧,帶來了自然災害;破壞了人際關系的和諧,造成了人類的不和平;破壞了自身身體的和諧,引發了各種新型態的疾病。

  作爲生活在文殊菩薩道場的佛教徒,我們有責任把文殊菩薩的清淨、平等、智慧、慈悲等等精神落實在自己身上,然後將菩薩對衆生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理如法地傳遞給衆生。教育衆生破除迷信,啓迪覺性、開發淳善真智。最終擺脫痛苦,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身與心、精神與物質的徹底和諧。

  主要參考文獻

  一、佛教經典

  1、《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東晉佛馱跋陀羅譯。收于《大正藏》第九冊。《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唐代實叉難陀譯。收于《大正藏》第十冊。

  2、《文殊般若經》,扶南人曼陀羅仙譯。收于《大正藏》第八冊。

  3、《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西晉聶道真譯。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冊。

  4、《文殊般若泥洹經》,西晉白法祖譯,收于《大正藏》第一冊。

  5、《長阿含經》,姚秦叁藏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收于《大正藏》第一冊。

  6、《中阿含經》,東晉瞿昙僧伽提婆譯。收于《大正藏》第一冊。

  7、《雜阿含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收于《大正藏》第二冊。

  8、《大般涅槃經》,北涼昙無谶譯。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冊。

  9、《維摩诘經》,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冊。

  10、《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唐賢首大師法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冊。

  11、《楞嚴經》,唐中天竺沙門般剌蜜帝譯。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冊。

  12、《無常經》,唐叁藏法師義淨譯。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冊。

  13、《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隋法智法師譯。收于《大正藏》第一冊。

  14、《阿彌陀經》,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冊。

  15、《雜寶藏經》,元魏吉迦夜與昙曜共譯。收于《大正藏》第四冊。

  二、佛法律教

  1、《優婆塞戒經》,北涼昙無谶譯。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2、《四分律》,姚秦叁藏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二冊。3、《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凡六卷或叁卷。唐賢首大師法藏撰。又稱梵網戒本疏、梵網戒疏、梵網法藏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冊。

  4、《四分戒本如釋》,明廣州沙門釋弘贊在犙繹,載《大正藏·律部類·四分律疏》。

  叁、佛法論釋

  1、《中觀論》,龍樹菩薩造。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收于《大正藏》第叁十冊。

  2、《俱舍論》,世親菩薩造。唐叁藏法師玄奘譯。全稱《阿毗達磨俱舍論》。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九冊。

  3、《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著,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4、《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著,南朝梁代真谛法師譯。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二冊。

  5、《大毗婆沙論》,相傳系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與脅尊者招集五百阿羅漢,經十二年而成。唐叁藏法師玄奘譯。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七冊。

  6、《十地論》,世親菩薩著。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譯。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7、《對法論》,安慧菩薩雜糅。唐叁藏法師玄奘譯。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

  9、《華嚴經探玄記》,唐法藏大師著。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五冊。

  10、《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唐澄觀大師撰。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五冊。

  11、《大明叁藏法數》,明一如大師等編纂。收于《嘉興藏》(新文豐版)第六冊、《大藏經補編》第二十二冊。

  四、書籍

  1、《清涼山志》,明釋鎮澄著。中國書店1989年12月版。

  2、《教製教典與教學目次》,印順導師著,正聞出版社1984年版。

  3、《佛教叢書之八·教用》,星雲大師編著。臺灣佛光出版社1998年8月第二版。

  4、《文殊智慧之光》,崔正森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5、《印度的遺産》,(英)G.T.加勒特著。 陶笑虹翻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版。

  五、文章

  1、“構建和諧社會需首先消除目前所存在的不和諧因素”,載《瞭望》周刊2005年第2期。

  2、“新聞媒體如何面對社會不和諧因素”,丁柏栓撰。《現代傳播》2005年第5期。

  3、“不和諧因素亟待消除”,載《瞭望》2005年第7、8期。

  -----------------------------…

《淺談文殊信仰在和諧社會進程中的積極意義(釋如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