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理論基礎,爲華嚴宗思想的精髓,故尊其爲“華嚴初祖”、“文殊化身”。
二、華嚴五教
《華嚴經》是佛成道後第二七日所講的第一部經典,但因聽衆不懂,佛乃改從小乘講起。那麼,《華嚴經》在佛教中的地位如何呢
是淺顯的教義呢
還是最高的教義呢
這就是佛教中的教判問題。教判,亦謂教相判釋。華嚴初祖、帝心尊者、文殊化身杜順按照佛教教義的深淺,在《華嚴五教止觀》中,把佛的一代時教分成五教,首先是將佛教分成大小二乘,然後又把大乘佛教分爲始教、終教、頓教和圓教。下就依次作一簡略說明。
(一)小乘教
小乘教是以《四阿含》等類經典,給凡夫講一切法有,名字假設,破除執我。破除執我,就是破除我我所、我見,即我空。所以,杜順法師把小乘教又叫做法有我空門。
(二)大乘始教
大乘始教是對小乘始人大乘者講的,是大乘初門,以相對于大乘終教而叫大乘始教。大乘始教包含兩個內容,一是簡名相,二是人無生。所謂名相,是說一切事物皆有名有相。耳可聞者,謂之名;眼可見者,謂之相。名是假名,故空。相者無相,故空。所以說,簡名相就是破除意識的虛妄分別。妄把名相執爲實有。杜順法師說:“法無自性,相由故生。生非實有,是則爲空。空無毫末。故曰無生。”佛教認爲,諸法緣生,相由妄生,生非實有,是則爲空;諸法緣生,法無自性,無性故空,空無毫末,故曰無生。空即無生,無生就是涅架之理。所以,杜順又稱此教爲生即無生門。無生門就是始入佛道之初門。
(叁)大乘終教
大乘終教就是大乘的終極教門。杜順法師說:此門“複有二門: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心真如門是理,理即是空;Jb生滅門是事,事即是有。它們關系如何
杜順法師說:“空有無二,自在圓融,隱顯不同,竟無障礙。”爲什麼呢
緣起之法似有即空,空即不空,複還成有。有空無二,一際圓融,二見斯亡,空有無礙。何以故
真妄交映全該徹故。什麼是真妄交徹全該徹呢
空是不礙有之空,即空而常有;有是不礙空之有,即有而常空。有即不有,離有邊有;空即不空,離無邊空。空有圓融,一二無二。所以,空有不相礙,互形相奪,雙離兩邊。因此,杜順法師又稱此教爲理事圓融門。
(四)大乘頓教
—亡述始終二教是以諸經論言說、漸修漸悟成佛的,所以又都稱爲漸教。與此相反,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頓修頓悟,或者說是,離諸經論言說和心行之境,頓解頓成,一念不生,即名爲佛,故名頓教。爲什麼呢
圓融相奪,離諸相故;隨所動念,皆是真如。這是因爲,奪去了染垢,獨存真如和真如智了。又《經》雲:“諸法寂滅相,不可言宜。”又《經》雲:“法離一切觀行。”那麼,離開觀行,又如何證人呢
《維摩诘經》雲,叁十二菩薩各說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名人不二法門。次至維摩,默答寂無言說,名真人不二法門。文殊歎曰:“善哉!善哉!默然無言,是真人不二法門。”爲什麼呢
默然無言,也是說法。只因空有不二,才使維摩诘默然無言。又因言說觀行,也即是說,性相熔融,致使觀行無措。那麼,以何方便才能證契真如
杜順法師說:“即于空有法上,消息取之。何者
以空攝于有,有而非有,有見斯盡;以有攝于空,空而非空,空執皆亡。空有即人,全體交徹;一相無二,兩見不生。交徹無礙,礙而不礙,兩相俱存。互奪圓融而不廢,兩非雙泯。故契圓珠而自在,諸見勿拘。證性海而無挂,蕭然物外,超情離念。迥出擬議,頓塞百非。語觀雙絕,故使妄心冰釋,諸見雲披。唯證相應,豈關言說。是以維摩默答,欲表理出言端。天女盛談,欲彰性非言外。性非言外,言即無言。理出言端,不說即說。不說即說故,絕情慮之思議。言即無言,殄解心之圖度。以斯融奪,豈筆說能申。唯證相應,當自知耳。”所以,杜順法師又把頓教稱爲語觀雙絕門。修此門者,必須懂得“意在言外”,千萬不要“執言思理”。這是因爲,“理不出言”,故“莫捐而求理”。“但須勤加用力,專志勿移,行住坐臥中無令暫廢。久作不已,白皂白分,深可信矣”。
(五)大乘圓教
大乘圓教是圓融無礙的教門,主要是講法界緣法。法界是指最高真理,即絕對實體。實體也就是法,故名法界;法界又指一切法的範圍,即宇宙。就是說,一切法都在宇宙之內,宇宙便是萬法。法界緣起,就是講宇宙萬法的緣起。這種緣起是以絕對實體的真如爲本體。真如爲法性,法性隱在一切法內,以它負有無明的染汙,就現起宇宙萬法。但是法性本淨,人若能以法界觀法除去無明,就會顯出真如法性。這就是說,萬法由自身的法界而緣起,又能除去染汙而顯出自身淨相。法界是一法,又是萬法。所以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人;圓融無礙,如帝網天珠重重無際,微細相融,主伴無盡,是一個和諧圓滿的世界。因此,稱這種教法爲圓教。以其是《華嚴經》的特色,所以,以《華嚴經》立宗的華嚴宗就認爲《華嚴經》是佛教的最高真理,也是最深奧的教義。因此,華嚴宗就認爲自宗是一乘圓教,且包括其它叁乘。叁乘就是小乘、大乘漸教(始教、終教)、大乘頓教。又因其是,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爲理趣,以一心修萬行,“致令斷惑、盡迷、除法、絕言、見性、生解、得意”,而達此圓明性海。所以,杜順法師又稱其圓教爲華嚴叁昧門。
總之,杜順法師認爲,法有我空是小乘教;生即無生,即緣起無性是大乘始教;理事圓融是大乘終教;語觀雙絕,即言盡理顯是大乘頓教;以華嚴叁昧人法界圓融無礙之理,是大乘圓教。
杜顧是文殊菩薩化身
杜順法師的著作雖然不多,但其言簡義赅,義理深刻,思想精萃,集中揭示了《華嚴》奧義;組織了華嚴哲學體系,爲華嚴宗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之後的智俨、法藏、澄觀、宗密的華嚴思想,都是對他思想的繼承發揮,所以被尊爲“華嚴宗初祖”。又,《華嚴經》是通過“華嚴叁聖”的完美結合,反映出宇宙萬法的最高真理。其中,文殊菩薩代表的是能觀之智,普賢菩薩代表的是所觀之理,只有能觀之智和所觀之理的彼此冥契,才能覺悟宇宙萬法之真理。而毗盧遮那佛就是表示這一真理的法身佛。以只有文殊之智才能顯示普賢之理,所以在金剛界中,文殊就成了毗盧遮那佛的左脅侍,普賢就成了毗盧遮那佛的右脅侍。又因左上右下,因此,文殊就成了“華嚴叁聖”中的首席菩薩,故人們尊其杜順法師爲文殊菩薩化身。
又,前面《文殊般泥洹經》雲,文殊爲了度化衆生,常常隨機化現,或爲小兒,或爲老叟,或爲婦女,或爲窮人……以其無量神通,爲衆生拔苦與樂。而《法界五祖略記。初祖杜順和尚》中,載杜順和尚有種種神通異事,如說他“替兄統兵剿賊,未舉鋒刃,賊寇盡退”;他剃度時,“感應地動,地神捧盤承發”;“示惡馬以慈善,不得抵齧”;令“菜地中的蟲蟻遷徙”,“生來聾者,召之能聽”,“生來啞者,語之能言”;“以禅觀治愈瘴疠、淫耶等病”;“《法界觀門》投火無毀”等等。因此,人們複稱他爲文殊化身。
複次,《華嚴五教止觀》附錄《終南山杜順禅師緣起》中說:“其禅師有一弟子”,《清涼山志》中說,這一弟子叫“智沖”。他奉事杜順已經30余年,也不知其本來面目。只因《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說,五臺山是文殊道場。所以,他常常思“向五臺,禮拜文殊菩薩”。一日,他忽然請求杜順法師,願法師慈悲,准許他到五臺山禮拜文殊。法師再叁苦留不得,遂以簡緘付之,並告曰:“汝去早回,吾等汝。若見文殊,當開視之。”智沖便拜辭往五臺。經過旬月爬山涉水,志誠頂禮,即到五臺山。五臺山的深林幽谷,他都罔不悉至。一日,忽遇一位老人,對沖曰:“汝從何處來
”沖答:“從終南山來。”老人曰:“汝有何意來
”沖答:“禮拜文殊菩薩,未知何在
”老人曰:“文殊久化長安未歸。此何求耶
”沖問老人:“爲誰是也
”老人曰:“杜順和尚是也。”智沖驚悟,遂對老人曰:“弟子奉事和上已經叁十余年。”老人曰:“汝雖奉事,由來不識。汝火速即回,夜頭到即見,若隔宿即不見。汝便行即得。”沖方旋踵,老人即隱。沖開緘視之,偈雲:“遊子漫波波,臺山禮土坡。文殊只這是,何更問彌陀。”智沖急歸長安,杜順法師已于貞觀十四年(640)冬遷化。他悲傷哽咽,悔恨不已。由此,人們深信杜順法師就是文殊菩薩化身。
參考文獻:
[1]明·鎮澄·清涼山志(卷一)[M].
[2]正藏經(第57冊)·續高僧傳(卷25)[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3]大藏經(第51冊)·華嚴經傳記(卷四)[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中華民國七十二年.
[4]續藏經(第134冊)·法界宗五祖略記[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中華民國六十五年.
[5]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佛教(二)[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2.8.
《杜順是文殊菩薩化身(竹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