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理论基础,为华严宗思想的精髓,故尊其为“华严初祖”、“文殊化身”。
二、华严五教
《华严经》是佛成道后第二七日所讲的第一部经典,但因听众不懂,佛乃改从小乘讲起。那么,《华严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如何呢
是浅显的教义呢
还是最高的教义呢
这就是佛教中的教判问题。教判,亦谓教相判释。华严初祖、帝心尊者、文殊化身杜顺按照佛教教义的深浅,在《华严五教止观》中,把佛的一代时教分成五教,首先是将佛教分成大小二乘,然后又把大乘佛教分为始教、终教、顿教和圆教。下就依次作一简略说明。
(一)小乘教
小乘教是以《四阿含》等类经典,给凡夫讲一切法有,名字假设,破除执我。破除执我,就是破除我我所、我见,即我空。所以,杜顺法师把小乘教又叫做法有我空门。
(二)大乘始教
大乘始教是对小乘始人大乘者讲的,是大乘初门,以相对于大乘终教而叫大乘始教。大乘始教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简名相,二是人无生。所谓名相,是说一切事物皆有名有相。耳可闻者,谓之名;眼可见者,谓之相。名是假名,故空。相者无相,故空。所以说,简名相就是破除意识的虚妄分别。妄把名相执为实有。杜顺法师说:“法无自性,相由故生。生非实有,是则为空。空无毫末。故曰无生。”佛教认为,诸法缘生,相由妄生,生非实有,是则为空;诸法缘生,法无自性,无性故空,空无毫末,故曰无生。空即无生,无生就是涅架之理。所以,杜顺又称此教为生即无生门。无生门就是始入佛道之初门。
(三)大乘终教
大乘终教就是大乘的终极教门。杜顺法师说:此门“复有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心真如门是理,理即是空;Jb生灭门是事,事即是有。它们关系如何
杜顺法师说:“空有无二,自在圆融,隐显不同,竟无障碍。”为什么呢
缘起之法似有即空,空即不空,复还成有。有空无二,一际圆融,二见斯亡,空有无碍。何以故
真妄交映全该彻故。什么是真妄交彻全该彻呢
空是不碍有之空,即空而常有;有是不碍空之有,即有而常空。有即不有,离有边有;空即不空,离无边空。空有圆融,一二无二。所以,空有不相碍,互形相夺,双离两边。因此,杜顺法师又称此教为理事圆融门。
(四)大乘顿教
—亡述始终二教是以诸经论言说、渐修渐悟成佛的,所以又都称为渐教。与此相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顿修顿悟,或者说是,离诸经论言说和心行之境,顿解顿成,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故名顿教。为什么呢
圆融相夺,离诸相故;随所动念,皆是真如。这是因为,夺去了染垢,独存真如和真如智了。又《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言宜。”又《经》云:“法离一切观行。”那么,离开观行,又如何证人呢
《维摩诘经》云,三十二菩萨各说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名人不二法门。次至维摩,默答寂无言说,名真人不二法门。文殊叹曰:“善哉!善哉!默然无言,是真人不二法门。”为什么呢
默然无言,也是说法。只因空有不二,才使维摩诘默然无言。又因言说观行,也即是说,性相熔融,致使观行无措。那么,以何方便才能证契真如
杜顺法师说:“即于空有法上,消息取之。何者
以空摄于有,有而非有,有见斯尽;以有摄于空,空而非空,空执皆亡。空有即人,全体交彻;一相无二,两见不生。交彻无碍,碍而不碍,两相俱存。互夺圆融而不废,两非双泯。故契圆珠而自在,诸见勿拘。证性海而无挂,萧然物外,超情离念。迥出拟议,顿塞百非。语观双绝,故使妄心冰释,诸见云披。唯证相应,岂关言说。是以维摩默答,欲表理出言端。天女盛谈,欲彰性非言外。性非言外,言即无言。理出言端,不说即说。不说即说故,绝情虑之思议。言即无言,殄解心之图度。以斯融夺,岂笔说能申。唯证相应,当自知耳。”所以,杜顺法师又把顿教称为语观双绝门。修此门者,必须懂得“意在言外”,千万不要“执言思理”。这是因为,“理不出言”,故“莫捐而求理”。“但须勤加用力,专志勿移,行住坐卧中无令暂废。久作不已,白皂白分,深可信矣”。
(五)大乘圆教
大乘圆教是圆融无碍的教门,主要是讲法界缘法。法界是指最高真理,即绝对实体。实体也就是法,故名法界;法界又指一切法的范围,即宇宙。就是说,一切法都在宇宙之内,宇宙便是万法。法界缘起,就是讲宇宙万法的缘起。这种缘起是以绝对实体的真如为本体。真如为法性,法性隐在一切法内,以它负有无明的染污,就现起宇宙万法。但是法性本净,人若能以法界观法除去无明,就会显出真如法性。这就是说,万法由自身的法界而缘起,又能除去染污而显出自身净相。法界是一法,又是万法。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人;圆融无碍,如帝网天珠重重无际,微细相融,主伴无尽,是一个和谐圆满的世界。因此,称这种教法为圆教。以其是《华严经》的特色,所以,以《华严经》立宗的华严宗就认为《华严经》是佛教的最高真理,也是最深奥的教义。因此,华严宗就认为自宗是一乘圆教,且包括其它三乘。三乘就是小乘、大乘渐教(始教、终教)、大乘顿教。又因其是,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以一心修万行,“致令断惑、尽迷、除法、绝言、见性、生解、得意”,而达此圆明性海。所以,杜顺法师又称其圆教为华严三昧门。
总之,杜顺法师认为,法有我空是小乘教;生即无生,即缘起无性是大乘始教;理事圆融是大乘终教;语观双绝,即言尽理显是大乘顿教;以华严三昧人法界圆融无碍之理,是大乘圆教。
杜顾是文殊菩萨化身
杜顺法师的著作虽然不多,但其言简义赅,义理深刻,思想精萃,集中揭示了《华严》奥义;组织了华严哲学体系,为华严宗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后的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的华严思想,都是对他思想的继承发挥,所以被尊为“华严宗初祖”。又,《华严经》是通过“华严三圣”的完美结合,反映出宇宙万法的最高真理。其中,文殊菩萨代表的是能观之智,普贤菩萨代表的是所观之理,只有能观之智和所观之理的彼此冥契,才能觉悟宇宙万法之真理。而毗卢遮那佛就是表示这一真理的法身佛。以只有文殊之智才能显示普贤之理,所以在金刚界中,文殊就成了毗卢遮那佛的左胁侍,普贤就成了毗卢遮那佛的右胁侍。又因左上右下,因此,文殊就成了“华严三圣”中的首席菩萨,故人们尊其杜顺法师为文殊菩萨化身。
又,前面《文殊般泥洹经》云,文殊为了度化众生,常常随机化现,或为小儿,或为老叟,或为妇女,或为穷人……以其无量神通,为众生拔苦与乐。而《法界五祖略记。初祖杜顺和尚》中,载杜顺和尚有种种神通异事,如说他“替兄统兵剿贼,未举锋刃,贼寇尽退”;他剃度时,“感应地动,地神捧盘承发”;“示恶马以慈善,不得抵啮”;令“菜地中的虫蚁迁徙”,“生来聋者,召之能听”,“生来哑者,语之能言”;“以禅观治愈瘴疠、淫耶等病”;“《法界观门》投火无毁”等等。因此,人们复称他为文殊化身。
复次,《华严五教止观》附录《终南山杜顺禅师缘起》中说:“其禅师有一弟子”,《清凉山志》中说,这一弟子叫“智冲”。他奉事杜顺已经30余年,也不知其本来面目。只因《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五台山是文殊道场。所以,他常常思“向五台,礼拜文殊菩萨”。一日,他忽然请求杜顺法师,愿法师慈悲,准许他到五台山礼拜文殊。法师再三苦留不得,遂以简缄付之,并告曰:“汝去早回,吾等汝。若见文殊,当开视之。”智冲便拜辞往五台。经过旬月爬山涉水,志诚顶礼,即到五台山。五台山的深林幽谷,他都罔不悉至。一日,忽遇一位老人,对冲曰:“汝从何处来
”冲答:“从终南山来。”老人曰:“汝有何意来
”冲答:“礼拜文殊菩萨,未知何在
”老人曰:“文殊久化长安未归。此何求耶
”冲问老人:“为谁是也
”老人曰:“杜顺和尚是也。”智冲惊悟,遂对老人曰:“弟子奉事和上已经三十余年。”老人曰:“汝虽奉事,由来不识。汝火速即回,夜头到即见,若隔宿即不见。汝便行即得。”冲方旋踵,老人即隐。冲开缄视之,偈云:“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只这是,何更问弥陀。”智冲急归长安,杜顺法师已于贞观十四年(640)冬迁化。他悲伤哽咽,悔恨不已。由此,人们深信杜顺法师就是文殊菩萨化身。
参考文献:
[1]明·镇澄·清凉山志(卷一)[M].
[2]正藏经(第57册)·续高僧传(卷25)[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
[3]大藏经(第51册)·华严经传记(卷四)[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中华民国七十二年.
[4]续藏经(第134册)·法界宗五祖略记[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中华民国六十五年.
[5]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二)[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8.
《杜顺是文殊菩萨化身(竹音)》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