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组织,形成一个“全一”的世界。所谓“全一世界”就是主客一体的世界,即“一心法界”。一心法界,就是一心即法界,法界即一心。因此说,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或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而是一种物质和精神不一不二的世界观。
那么,杜顺的华严法界观是如何构成呢
宗密说:它是对其“无量境界,集其义类,束为三重”。哪三重呢
一是真空观,二是理事无碍观,三是事事无碍观。现将杜顺法师的三重法界观作一简述。
(一)真空观
真空观就是般若(智慧=空慧)的世界观,即“空”的世界观,而这个“空”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空”,并不是“虚无”之“空”,所以叫“真空”。这就是杜顺对于“心”的过程所作的第一重法界观。这一真空观法是简情妄以显理。其有四句十门。其四句是:一、会色归空观,这是把色归于空的意思。二、明空即色观,这是色既然是空,空当然是色,即“空即是色”的意思。三、色空无碍观,这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色无碍的意思。四、泯绝无寄观,这是离开有无二边,中道亦不存在,心境双亡,亡绝无寄,般若则现的意思。
会色归空观有四门:1、色不即空,以即空故。这是说,色不是断空,而是当体即空。2、色不即空,以即空故。这是说实色与真空不能一致,真空才是空的本义。3、色不即空,以即空故,这是说只有不即不离才是真空。4、色即是空,这是说凡是色法,必不异空,一切法都是真空。
明空即色观亦有四门:1、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这是说,断空不是色,所以非色;但真空必不异色,所以是即色;要使真空即色,才能使断空不即色。2、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这是说,空理非青黄,所以空不是色,但非青黄之真空,必不异青黄,所以空即是色,故实空非实青黄。3、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这是说,空是所依而非能依,所以不是色。必与能依作所依,才是色。色之所依,非余所依,故不离色,以不即不离故,空即是色。4、空即是色,这是说凡是真空,必不异色,此法无我,又非断灭,所以空即是色。
“色空无碍观”和“泯绝无寄观”各有一门,合起来总共十门。前二句八门是拣“情”显“解”,第三句一门是“解”终趣“行”,第四句一门是正行之体。若不明“解”,无以成“行”;“行”若不解,无以成“正解”。故曰“行”由“解”成,但“行”起则“解”绝。这个真空观相当于四法界中的“理法界”(本体界),也是华严五教中的“始教”。
(二)理事无碍观
理事无碍观,是杜顺法界观的第二重观法,是融事理以显用。其亦分十门:1、理遍于事门,2、事遍于理门,3、依理成事门,4、事能显理门,5、以理夺事门,6、事能隐理门,7、真理即事门,8、事法即理门,9、真理非事门,10、事法非理门。这里的“理”是“理体”,即事物的本体;“事”是“事法”,即事物的现象。这里的“理事”关系,就是事物的本体和现象的关系,即“不二”关系。这个“不二”关系,口U做“即”。“体”的“不二”关系,叫做“相即”;“用”的“不二”关系,叫做“相人”。“相即”“相人”是华严哲学的究竟义理。“无碍”是“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的意思,“一”能显“多”、“多”能归“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相即相人而无碍。
上述十门可分为五对:1、2是相遍对(融),3、4是相成对(即),5、6是相害对(逆),7、8是相即对(各自泯亡),9、10是相非对(二相并存)。上述十门同是一心法界缘起。若约
理”望“事”,则有“成”、“坏”、“即”、“离”,由“事”望“理”,则有“显”、“隐”、“一”、“异”;“逆”“顺”自在,无障无碍,同时顿起,令“观”明现,这就叫做理事圆融无碍观。有“成”,是依理成事门;有“坏”,是真理夺事门;有“即”,是真理即事门;有“离”,是真理非事门;有“显”,是事能显理门;有“隐”,是事能隐理门;有“一”,是事法即理门;有“异”,是事法非理门。“逆”“顺”是理事相望,各有二顺二逆之义;“自在”是欲成即成,欲坏即坏,欲显即显,欲隐即隐之义;“无碍”是“成”不碍“坏”,“坏”不碍“成”之义;“成”时即“坏”时,坏时即成时,故叫同时。五对十门,无有前后,故云“顿起”。“不即”“不离”是缘起相,“相遍相即”是理事无碍义。“相遍相违”、“不即”与“即”,是相反相成。可见,杜顺法师的“理事无碍观”相当于四法界中的“理事无碍法界”,也就是华严五教中的“终教”。
(三)周遍含容观
周遍含容观是杜顺法师三重法界观的精华。其第一重真空观是说,观一切万法为空,但不能执空为空,才能成真空;第二重理事无碍观是说,观事法界时,同时要观理法界;观理法界时,同时要观事法界,而且这两重观法互不抵触。第三重周遍含容观是摄事以显玄,使其融万象之虚相,全一真之明性。这就是说,既然事是理的表现,那么事与事间也能呈现出无碍相融的关系。为什么呢
从一心去观物,一切物都在一心之内,便能周遍,一物无遗。既然一切事物都在一心之内,那么,一·切事物都为一心所含容。而且每种事物的体性又都是空的,所以彼此也能相通。又每种事物都在一心之内,一心又为事物的本体,于每种事物都含容另一种事物,且又含容一切事物,因此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周遍含容观亦分十门:
1.理如事门:这是说,理现为事,事外无理;理即是事,事即如理,全理是事,见事即见理。
2.事如理门:这门与上门互相对待,既然理如事相,那么,事也如理相。所以,理事非异,事随理而圆遍。为什么呢
理事都以一心为根本。因此,从根本上讲,事如理。此1门、2门合起来,就有事事无碍之义。
3.事含事理门:这门是说,每一事中都含有理和事,每一事中都含有全法界,所以,事与事之间也有含容周遍关系,即一人于一,一切人于一(含容);一入于一切,一切人于一切(周遍)。
4.通局无碍门:这门是说,“通”是“遍”,“局”是“别”。与理非异,故是“通”;与理非一,故是“局”。遍是“通”,“局”是“住”。但《华严经》认为理与事的关系是“非一即非异”,所以,通与局的关系是即遍即住而相融无碍。这就叫做通局无碍门。
5.广狭无碍门:广者,大也,多也;狭者,小也,一也。《华严经》说:“一微尘能容十方刹海。”这就是说,小不坏小,能容大者,即一能容多;反过来说,小虽小,但它能遍满大者,即多含有一。因此说,小即大,大即小,一即多,多即一,故名广狭无碍门。
6.遍容无碍门:八十卷《华严经》云:“以一国土满十方,十方人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这就是说,“自”遍“他”时“他”也遍“自”,“他”遍“自”时即“自”遍“他”,自他能容能人,遍摄无碍,故名遍容无碍门。相当于十玄门的“一多相容门”。
7.摄人无碍门:“人他”即是“摄他”,“一切”人于“一”中时,“一”还在“自”的一切之内而无碍。“摄他”即是“人他”,“一法”全在“一切”中时,还令“一切”恒在“一”内而无碍。这就是说,“能摄”、“所摄”互相交参,故云摄人无碍门。
8.交涉无碍门:这就是说,一切万法融会贯通。这种观法用以下四句话表达:一摄一,一人一;一摄一切,一人一切;一切摄一,一切人一;一切摄二切,一切人一切。这四句是说,“一”与“多”都为能摄、所摄,故云“交涉”。能摄、所摄,互能相人。能即所,所即能,能所互能成立。在这里,时间、空间和对立,都失去了效力,一切都融通无碍。
9.相在无碍门:这门是说,一切法都存在于一心真如里,以一心真如为其性相,所以一切法相人相摄,都无障碍。这门也以四句话来表述:摄一人一,摄一切人一,摄一人一切,摄一切人一切。
上述第8门的“一摄一,一人一”,是说“自一”随对“他一”,“自一”摄“他一”时,亦人“他一”。而第9门则与此不同。其第一句的“摄一人一”,是说“一切”随摄“一法”,将人“一法”的意思。若约十镜来说:九镜为能摄,而第一句就是九镜摄第一个“一镜”而人第二个“一镜”之中。第二句的“摄一人一切”是说,九镜都摄九镜而人一镜之中。第三句的“摄一切人一”是说,九镜各摄一镜,避人九镜之中。第四句的“摄一切人一切”是说,九镜都摄九镜而各入九镜之中。这种摄一人于彼一,复摄彼一在此多中的现象,就叫相在。由此互摄互在,故为帝网重重的意思,所以叫做相在无碍门。
10.普融无碍门:这门是说,“一切”及“一”,普皆同时,更互相望,一一具第8第9两门四句,普融无碍。其四重句为:一法摄一人一,一切摄一人一;一法摄一切人一切,一切摄一切人一切;一法摄一人一切,一切摄一人一切;一法摄一切人一,一切摄一切人一。
总之,第10门是总融前9。第8门是一望一切,第9门是一切望一,第10门具第8第9,第7门是一切摄一中收。前9门不出“一”“多”。“理如事”是以“一”为“多”、“事如理”是以“多”为“一”,2、4门是如“理”之“遍”,3、5门是如理之“包”,4乃不二而二,6乃双含一多遍容无碍,7乃摄人自在,8乃含“一”“多”交涉,9乃含摄人自在,10乃融成一致,因此,第10门相当于“同时具足相应门”。
由上看来,杜顺的三重法界观是根据《华严经》的“万法为一心真如的现象”;“万法为空”;“万法以一心真如的存在为存在”;“万法以一心真如的性相为性相”这四句话来的。以此而成为另一种逻辑规律,这另一种逻辑规律,就是华严观法。这就是杜顺法师对华严宗的最大贡献,因为他奠定了华严哲学的…
《杜顺是文殊菩萨化身(竹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