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顺是文殊菩萨化身
竹 音
(山西省社科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杜顺法师是唐代著名高僧、“帝心和尚”。其著作言简义赅,义理深刻,思想精萃,揭示了《华严》奥义,组织了华严哲学体系,为华严宗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遂被尊为“华严宗初祖”。以其神通疗疾和“五台山遇见弥陀”等异事,又被人们称为文殊化身。
关键词:杜顺;行履;华严思想;华严宗初祖;文殊化身
文殊菩萨是无上智慧的化身、三世果上如来、诸佛之母、一切菩萨之师。《首楞严三昧经》中说:“文殊菩萨过去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华严经》还说:“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大乘心地观经》也曰:“文殊师利大圣尊,十方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在《放钵经》中,释迦牟尼说:“我今得佛,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因此,文殊菩萨在佛教中占有极其崇高的地位。随着佛教的传人,文殊信仰也传到中国,到东晋时就逐渐兴起了崇信文殊菩萨之风。《文殊般泥洹经》中曾说,文殊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相好同佛。此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力故,于十方界,或现初生,或现灭度,饶益众生。故有偈云:“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愿。变身为异道,或冠或露体。或处小儿丛,游戏于聚落。或作贫穷人,衰容为老病。及现饥寒苦,四方而求乞。令人发一施,与满一切愿。”文殊菩萨为利益娑婆世界众生,常常化现世间弘扬佛法。特别是从唐代开始有不少高僧被称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如;唐代的杜顺、寒山、宋代的戒阁黎、元代宗喀巴、巴隆钦以及萨迦派历代法王等,都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下面就最早称为文殊菩萨化身的杜顺法师作一阐述。
杜顺法师生平法绩
杜顺(557-640),亦名法顺,俗姓杜,雍州万年县杜陵(今陕西临潼县北)人。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出生第3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位年轻妇女乞求用自己的乳汁哺育这个孩子,刚满3月,这妇人却腾空而去。杜顺生有宿慧,禀性柔和。年幼时常在其宅后的土丘上为众说法,听者莫不信悟,因而就把这个土丘命名为说法冢。18岁时,辞亲弃俗,于因圣寺依僧珍禅师披剃出家,从此过上了仰慕已久的佛家生涯。
杜顺在因圣寺躬勤服侍于僧珍法师左右,学习佛教戒律、禅法,同时被佛教教理深深吸引,从而更加精勤地学习佛法,遍览经藏,遇到不懂之处,随时请教僧珍师父。杜顺生性聪慧,勤问苦学,不久通达佛学奥义。杜顺法师不仅精通三藏,尤对《华严经》十分尊崇。当他领悟了《华严经》中文殊菩萨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那样,整天坐在大树下面,苦思冥想,而要像释迦牟尼那样,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深人人间,人污泥而不染,教化众生践行菩萨道,从事普贤行,宣传大乘佛教。因此,他开始云游四方,求法弘道。当行化至广州时,他劝当地百姓设斋供养僧俗,以此教化众生滋发慈悲心。慈悲就是与乐拔苦,偈曰:“慈心观众生,如母念一子。于仇不迫恶,更生怜悯心。”把佛教的这种济世救人的奉献精神深入民心。杜顺法师不仅四处弘教;还用神异疗疾救人。《佛祖历代通载》卷11云:
有病者,师对之危坐少顷即愈。或生而聋者,顺召之与言,耳即;或生而哑者,顺就与之悟,即能
言;或狂而颠者,顺使人领住,向之禅定少选,彼即拜谢而去。杜顺法师所到之处,都能给人拔苦得乐,解除人们的痛苦,同时还广泛宣扬佛教思想。久而久之,名声远播,受到人们赞誉。隋文帝对杜顺法师尤加尊崇,每月拨给供物,以资所用。此外,关于他的一些神异之事,文献记载颇多。如《续高僧传》卷25中说:
清河张弘畅者,家畜牛马,性本弊恶,人皆患之,卖无取者,顺示语慈善,如有闻从,自后更无抵啮,其道发异类为如此也。常引众骊山,夏中栖静。地多虫蚁,无固种菜。顺恐有损害,就地示之,令虫移徙,不久往视,如其分齐,恰无虫焉。……武功县僧毒龙所魅,众以投之。顺端拱对坐,龙遂托病僧言:禅师既来,意无久住。极相劳娆,寻即释然。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顺不施余术,但坐而对之,识者谓有阴德所感,故幽灵偏敬致。……因行南野,将度黄渠。
其水泛滥,厉涉而度。岸既峻滑,虽登还堕。水忽断流,便随陆度。及顺上岸,水寻还复。门徒目视而不测其然也。所以,感通幽显,声闻朝野。多有鄙夫利其财食,顺言不涉世。由此看来,杜顺和尚确有诸多神异,但都是本着佛家思想——救苦救难,慈悲为怀。当然,也有一些唯利是图的卑鄙小人,想利用杜顺的神异功能为他们谋求钱财,但遭到杜顺的拒绝,并及时为他们宣讲佛法教义,教导大众诚实处世,用勤劳智慧创造美好生活。佛教是积极向上的,只有不断努力,生活才能充满活力。只有那些邪魔外道,才利用神通图财谋利,胡作非为。
杜顺法师常游历市井山野,随机说法,“其言教所设,多抑浮词,显言正理”。后住于终南山,宣扬华严教纲。常让人们读诵《华严经》。在《华严经传记)卷四中记载:“樊玄智,泾州人,童小异俗,愿言修道,年十六舍家于京师城南投神僧杜顺禅师,习诸胜行,顺即令读诵华严为业,劝以此经修普贤行。”杜顺法师精研佛典,尤精《华严》,著作有《五悔文》、《法界观门》、(五教止观》、《华严一乘十玄门》、《十门实相论》、《会诸宗别见颂》各1卷。后人尊其为华严第一祖。
杜顺法师的佛学造诣颇深,道行高洁,深受朝野上下及僧俗信众的敬仰。唐太宗闻其德,“召请人内,帝见亲迎,问曰:“腾苦寒热,久而不愈,师之神力,何以蠲除。”尚曰:“圣德御宇,微恙何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上从之,疾遂瘳。因赐号曰“帝心”。”故世人又呼杜顺为帝心尊者。杜顺法师的门徒有达法师、智俨、智冲、樊玄智、动意等。其中,智俨名声最著,承其师说,专事《华严》,著有《华严一乘十玄门》1卷、《华严五十要问答》2卷、《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4卷,智俨称为华严二祖。
杜顺法师于贞观十四年(640)冬,身无疾苦,忽告门人:“生来行法,令使承用”。言讫,坐化于南郊义善寺,世寿84。僧腊66。临终之际,有双鸟飞人房中,悲鸣哀切。杜顺示寂一月后,“肉色不变,安坐三周,枯骸不散,自终至今,恒有异香流气尸所。学侣等恐有外侵,乃藏于龛内“,建塔葬之。杜顺法师灵塔建成于贞观十五年(641),在终南山华严寺,该塔高约13米,是一座方形七层仿木构的楼阁式砖塔。一层檐下砌三排菱角牙子,以上各砌二排,每面三间,用砖雕出倚柱、栏额、斗拱等,檐角挂有风铎。第三层嵌有“无垢净光宝塔”匾额,第七层刻有“严主”二字横匾。该塔至今保存完整。
杜颇法师思想
杜顺法师的著作有《五悔文》和《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华严一乘十玄门》、《十门实相观》、《会诸宗别见颂》各1卷。其中,《五悔文》是赞咏净土,劝人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忏悔文。其余都是关于华严的理论著作。其中的《十门实相论》和《会诸宗别见颂》,我国著名的佛教史学家黄忏华先生说:“相传”是杜顺的著作,故姑且不论。而《华严法界观门》,具名《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简称《法界观门》,凡1卷,见于华严五祖圭峰宗密禅师的《注华严法界观门》。其宗密说:“京终南山释杜顺集……此是创制,理应云作。今云集者,以祖师约自智,见华严中一切诸佛、一切众生,若身心,若国土,一一是此法界体用。如是义境,无量无边,遂于此无量境界,集其义类,束为三重,直书于纸。生人观智,不同制述文字,故且云集。此则集义,非集文也。”显然,杜顺法师是在海印三昧中见到华严境界后,集其义类,束为三重,书于纸上的。只因其是创制,故云是杜顺法师的重要思想。《华严五教止观),又名《华严教分记》,简称《五教分记》,凡”卷,署名“京终南山文殊化身杜顺说”。《华严一乘十玄门》1卷,署名“大唐终南太乙山至相寺释智俨撰,承杜顺和尚说”。显然,此二书也是杜顺法师的创制。至于《华严一乘十玄门》,充其数也不过是华严二祖智俨承其师说的撰述,如孔子的《论语》和佛经一样,虽经过弟子们的整理撰述,也还是其祖师的思想。所以说,上述三书,都具有杜顺法师思想。现就其最典型的《法界观门》和《五教止观》简述一下杜顺法师的思想。
在唐绵州刺史裴休述的《注华严法界观门序》中说:
有杜顺和尚叹曰:“大哉!法界之经也。自非登地,何能披其文,见其法哉
吾设其门以示之。于是著《法界现门》。”那么,何谓法界现呢
一、 法界观
法界观,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宇宙观或世界观。杜顺法师的法界观,则是佛教上相当著名的法界观。因为他的《华严法界观门》虽然简略,但它是“创制”,其思想是《华严经》和华严宗的核心和特色,也是华严哲学的理论基础。华严宗二祖智俨的“十玄门”、三祖法藏的“六相圆融”、四祖澄观的“三圣圆融”、五祖宗密的“四法界”等华严要义,都是对此思想的继承和发挥。所以,他被后世尊为“华严初祖”和“文殊化身”。那么,他的华严法界观是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一心法界”,或谓“一真法界”。这里的“心”指的是“真心”,即清净心。那么,何谓法界呢
法界就是法的世界。所谓“法”,就是“规持”。规者,规生物解;持者,任持自性。规生物解,就是对人有所启示,使人能产生智慧;任持自性,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本质特性,而这一本质所持有的特性会变成使我们开悟的机缘。按佛教经典说,世间有七十五法、百法、八万四千法和无量之法。这诸法之间有联系、有…
《杜顺是文殊菩萨化身(竹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