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杜順是文殊菩薩化身(竹音)

  杜順是文殊菩薩化身

  竹 音

  (山西省社科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杜順法師是唐代著名高僧、“帝心和尚”。其著作言簡義赅,義理深刻,思想精萃,揭示了《華嚴》奧義,組織了華嚴哲學體系,爲華嚴宗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遂被尊爲“華嚴宗初祖”。以其神通療疾和“五臺山遇見彌陀”等異事,又被人們稱爲文殊化身。

  關鍵詞:杜順;行履;華嚴思想;華嚴宗初祖;文殊化身

  文殊菩薩是無上智慧的化身、叁世果上如來、諸佛之母、一切菩薩之師。《首楞嚴叁昧經》中說:“文殊菩薩過去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華嚴經》還說:“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大乘心地觀經》也曰:“文殊師利大聖尊,十方諸佛以爲母;一切如來初發心,皆因文殊教化力。”在《放缽經》中,釋迦牟尼說:“我今得佛,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因此,文殊菩薩在佛教中占有極其崇高的地位。隨著佛教的傳人,文殊信仰也傳到中國,到東晉時就逐漸興起了崇信文殊菩薩之風。《文殊般泥洹經》中曾說,文殊有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相好同佛。此菩薩住首楞嚴叁昧力故,于十方界,或現初生,或現滅度,饒益衆生。故有偈雲:“文殊大菩薩,不舍大悲願。變身爲異道,或冠或露體。或處小兒叢,遊戲于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容爲老病。及現饑寒苦,四方而求乞。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願。”文殊菩薩爲利益娑婆世界衆生,常常化現世間弘揚佛法。特別是從唐代開始有不少高僧被稱爲文殊菩薩的化身。如;唐代的杜順、寒山、宋代的戒閣黎、元代宗喀巴、巴隆欽以及薩迦派曆代法王等,都被視爲文殊菩薩的化身。下面就最早稱爲文殊菩薩化身的杜順法師作一闡述。

  杜順法師生平法績

  杜順(557-640),亦名法順,俗姓杜,雍州萬年縣杜陵(今陝西臨潼縣北)人。生于南朝陳武帝永定元年(557),出生第3天,家裏突然來了一位年輕婦女乞求用自己的乳汁哺育這個孩子,剛滿3月,這婦人卻騰空而去。杜順生有宿慧,禀性柔和。年幼時常在其宅後的土丘上爲衆說法,聽者莫不信悟,因而就把這個土丘命名爲說法冢。18歲時,辭親棄俗,于因聖寺依僧珍禅師披剃出家,從此過上了仰慕已久的佛家生涯。

  杜順在因聖寺躬勤服侍于僧珍法師左右,學習佛教戒律、禅法,同時被佛教教理深深吸引,從而更加精勤地學習佛法,遍覽經藏,遇到不懂之處,隨時請教僧珍師父。杜順生性聰慧,勤問苦學,不久通達佛學奧義。杜順法師不僅精通叁藏,尤對《華嚴經》十分尊崇。當他領悟了《華嚴經》中文殊菩薩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那樣,整天坐在大樹下面,苦思冥想,而要像釋迦牟尼那樣,不盡有爲,不住無爲,深人人間,人汙泥而不染,教化衆生踐行菩薩道,從事普賢行,宣傳大乘佛教。因此,他開始雲遊四方,求法弘道。當行化至廣州時,他勸當地百姓設齋供養僧俗,以此教化衆生滋發慈悲心。慈悲就是與樂拔苦,偈曰:“慈心觀衆生,如母念一子。于仇不迫惡,更生憐憫心。”把佛教的這種濟世救人的奉獻精神深入民心。杜順法師不僅四處弘教;還用神異療疾救人。《佛祖曆代通載》卷11雲:

  有病者,師對之危坐少頃即愈。或生而聾者,順召之與言,耳即;或生而啞者,順就與之悟,即能

  言;或狂而顛者,順使人領住,向之禅定少選,彼即拜謝而去。杜順法師所到之處,都能給人拔苦得樂,解除人們的痛苦,同時還廣泛宣揚佛教思想。久而久之,名聲遠播,受到人們贊譽。隋文帝對杜順法師尤加尊崇,每月撥給供物,以資所用。此外,關于他的一些神異之事,文獻記載頗多。如《續高僧傳》卷25中說:

  清河張弘暢者,家畜牛馬,性本弊惡,人皆患之,賣無取者,順示語慈善,如有聞從,自後更無抵齧,其道發異類爲如此也。常引衆骊山,夏中棲靜。地多蟲蟻,無固種菜。順恐有損害,就地示之,令蟲移徙,不久往視,如其分齊,恰無蟲焉。……武功縣僧毒龍所魅,衆以投之。順端拱對坐,龍遂托病僧言:禅師既來,意無久住。極相勞娆,尋即釋然。故使遠近瘴疠、淫邪所惱者,無不投造。順不施余術,但坐而對之,識者謂有陰德所感,故幽靈偏敬致。……因行南野,將度黃渠。

  其水泛濫,厲涉而度。岸既峻滑,雖登還墮。水忽斷流,便隨陸度。及順上岸,水尋還複。門徒目視而不測其然也。所以,感通幽顯,聲聞朝野。多有鄙夫利其財食,順言不涉世。由此看來,杜順和尚確有諸多神異,但都是本著佛家思想——救苦救難,慈悲爲懷。當然,也有一些唯利是圖的卑鄙小人,想利用杜順的神異功能爲他們謀求錢財,但遭到杜順的拒絕,並及時爲他們宣講佛法教義,教導大衆誠實處世,用勤勞智慧創造美好生活。佛教是積極向上的,只有不斷努力,生活才能充滿活力。只有那些邪魔外道,才利用神通圖財謀利,胡作非爲。

  杜順法師常遊曆市井山野,隨機說法,“其言教所設,多抑浮詞,顯言正理”。後住于終南山,宣揚華嚴教綱。常讓人們讀誦《華嚴經》。在《華嚴經傳記)卷四中記載:“樊玄智,泾州人,童小異俗,願言修道,年十六舍家于京師城南投神僧杜順禅師,習諸勝行,順即令讀誦華嚴爲業,勸以此經修普賢行。”杜順法師精研佛典,尤精《華嚴》,著作有《五悔文》、《法界觀門》、(五教止觀》、《華嚴一乘十玄門》、《十門實相論》、《會諸宗別見頌》各1卷。後人尊其爲華嚴第一祖。

  杜順法師的佛學造詣頗深,道行高潔,深受朝野上下及僧俗信衆的敬仰。唐太宗聞其德,“召請人內,帝見親迎,問曰:“騰苦寒熱,久而不愈,師之神力,何以蠲除。”尚曰:“聖德禦宇,微恙何憂,但頒大赦,聖躬自安。”上從之,疾遂瘳。因賜號曰“帝心”。”故世人又呼杜順爲帝心尊者。杜順法師的門徒有達法師、智俨、智沖、樊玄智、動意等。其中,智俨名聲最著,承其師說,專事《華嚴》,著有《華嚴一乘十玄門》1卷、《華嚴五十要問答》2卷、《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4卷,智俨稱爲華嚴二祖。

  杜順法師于貞觀十四年(640)冬,身無疾苦,忽告門人:“生來行法,令使承用”。言訖,坐化于南郊義善寺,世壽84。僧臘66。臨終之際,有雙鳥飛人房中,悲鳴哀切。杜順示寂一月後,“肉色不變,安坐叁周,枯骸不散,自終至今,恒有異香流氣屍所。學侶等恐有外侵,乃藏于龛內“,建塔葬之。杜順法師靈塔建成于貞觀十五年(641),在終南山華嚴寺,該塔高約13米,是一座方形七層仿木構的樓閣式磚塔。一層檐下砌叁排菱角牙子,以上各砌二排,每面叁間,用磚雕出倚柱、欄額、鬥拱等,檐角挂有風铎。第叁層嵌有“無垢淨光寶塔”匾額,第七層刻有“嚴主”二字橫匾。該塔至今保存完整。

  杜頗法師思想

  杜順法師的著作有《五悔文》和《華嚴法界觀門》、《華嚴五教止觀》、《華嚴一乘十玄門》、《十門實相觀》、《會諸宗別見頌》各1卷。其中,《五悔文》是贊詠淨土,勸人念阿彌陀佛名號的忏悔文。其余都是關于華嚴的理論著作。其中的《十門實相論》和《會諸宗別見頌》,我國著名的佛教史學家黃忏華先生說:“相傳”是杜順的著作,故姑且不論。而《華嚴法界觀門》,具名《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簡稱《法界觀門》,凡1卷,見于華嚴五祖圭峰宗密禅師的《注華嚴法界觀門》。其宗密說:“京終南山釋杜順集……此是創製,理應雲作。今雲集者,以祖師約自智,見華嚴中一切諸佛、一切衆生,若身心,若國土,一一是此法界體用。如是義境,無量無邊,遂于此無量境界,集其義類,束爲叁重,直書于紙。生人觀智,不同製述文字,故且雲集。此則集義,非集文也。”顯然,杜順法師是在海印叁昧中見到華嚴境界後,集其義類,束爲叁重,書于紙上的。只因其是創製,故雲是杜順法師的重要思想。《華嚴五教止觀),又名《華嚴教分記》,簡稱《五教分記》,凡”卷,署名“京終南山文殊化身杜順說”。《華嚴一乘十玄門》1卷,署名“大唐終南太乙山至相寺釋智俨撰,承杜順和尚說”。顯然,此二書也是杜順法師的創製。至于《華嚴一乘十玄門》,充其數也不過是華嚴二祖智俨承其師說的撰述,如孔子的《論語》和佛經一樣,雖經過弟子們的整理撰述,也還是其祖師的思想。所以說,上述叁書,都具有杜順法師思想。現就其最典型的《法界觀門》和《五教止觀》簡述一下杜順法師的思想。

  在唐綿州刺史裴休述的《注華嚴法界觀門序》中說:

  有杜順和尚歎曰:“大哉!法界之經也。自非登地,何能披其文,見其法哉

  吾設其門以示之。于是著《法界現門》。”那麼,何謂法界現呢

  一、 法界觀

  法界觀,相當于我們通常說的宇宙觀或世界觀。杜順法師的法界觀,則是佛教上相當著名的法界觀。因爲他的《華嚴法界觀門》雖然簡略,但它是“創製”,其思想是《華嚴經》和華嚴宗的核心和特色,也是華嚴哲學的理論基礎。華嚴宗二祖智俨的“十玄門”、叁祖法藏的“六相圓融”、四祖澄觀的“叁聖圓融”、五祖宗密的“四法界”等華嚴要義,都是對此思想的繼承和發揮。所以,他被後世尊爲“華嚴初祖”和“文殊化身”。那麼,他的華嚴法界觀是什麼呢

  一言以蔽之:“一心法界”,或謂“一真法界”。這裏的“心”指的是“真心”,即清淨心。那麼,何謂法界呢

  法界就是法的世界。所謂“法”,就是“規持”。規者,規生物解;持者,任持自性。規生物解,就是對人有所啓示,使人能産生智慧;任持自性,就是說任何事物都具有本質特性,而這一本質所持有的特性會變成使我們開悟的機緣。按佛教經典說,世間有七十五法、百法、八萬四千法和無量之法。這諸法之間有聯系、有…

《杜順是文殊菩薩化身(竹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