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組織,形成一個“全一”的世界。所謂“全一世界”就是主客一體的世界,即“一心法界”。一心法界,就是一心即法界,法界即一心。因此說,它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或客觀唯心主義世界觀,而是一種物質和精神不一不二的世界觀。
那麼,杜順的華嚴法界觀是如何構成呢
宗密說:它是對其“無量境界,集其義類,束爲叁重”。哪叁重呢
一是真空觀,二是理事無礙觀,叁是事事無礙觀。現將杜順法師的叁重法界觀作一簡述。
(一)真空觀
真空觀就是般若(智慧=空慧)的世界觀,即“空”的世界觀,而這個“空”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空”,並不是“虛無”之“空”,所以叫“真空”。這就是杜順對于“心”的過程所作的第一重法界觀。這一真空觀法是簡情妄以顯理。其有四句十門。其四句是:一、會色歸空觀,這是把色歸于空的意思。二、明空即色觀,這是色既然是空,空當然是色,即“空即是色”的意思。叁、色空無礙觀,這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色無礙的意思。四、泯絕無寄觀,這是離開有無二邊,中道亦不存在,心境雙亡,亡絕無寄,般若則現的意思。
會色歸空觀有四門:1、色不即空,以即空故。這是說,色不是斷空,而是當體即空。2、色不即空,以即空故。這是說實色與真空不能一致,真空才是空的本義。3、色不即空,以即空故,這是說只有不即不離才是真空。4、色即是空,這是說凡是色法,必不異空,一切法都是真空。
明空即色觀亦有四門:1、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這是說,斷空不是色,所以非色;但真空必不異色,所以是即色;要使真空即色,才能使斷空不即色。2、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這是說,空理非青黃,所以空不是色,但非青黃之真空,必不異青黃,所以空即是色,故實空非實青黃。3、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這是說,空是所依而非能依,所以不是色。必與能依作所依,才是色。色之所依,非余所依,故不離色,以不即不離故,空即是色。4、空即是色,這是說凡是真空,必不異色,此法無我,又非斷滅,所以空即是色。
“色空無礙觀”和“泯絕無寄觀”各有一門,合起來總共十門。前二句八門是揀“情”顯“解”,第叁句一門是“解”終趣“行”,第四句一門是正行之體。若不明“解”,無以成“行”;“行”若不解,無以成“正解”。故曰“行”由“解”成,但“行”起則“解”絕。這個真空觀相當于四法界中的“理法界”(本體界),也是華嚴五教中的“始教”。
(二)理事無礙觀
理事無礙觀,是杜順法界觀的第二重觀法,是融事理以顯用。其亦分十門:1、理遍于事門,2、事遍于理門,3、依理成事門,4、事能顯理門,5、以理奪事門,6、事能隱理門,7、真理即事門,8、事法即理門,9、真理非事門,10、事法非理門。這裏的“理”是“理體”,即事物的本體;“事”是“事法”,即事物的現象。這裏的“理事”關系,就是事物的本體和現象的關系,即“不二”關系。這個“不二”關系,口U做“即”。“體”的“不二”關系,叫做“相即”;“用”的“不二”關系,叫做“相人”。“相即”“相人”是華嚴哲學的究竟義理。“無礙”是“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的意思,“一”能顯“多”、“多”能歸“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相即相人而無礙。
上述十門可分爲五對:1、2是相遍對(融),3、4是相成對(即),5、6是相害對(逆),7、8是相即對(各自泯亡),9、10是相非對(二相並存)。上述十門同是一心法界緣起。若約
理”望“事”,則有“成”、“壞”、“即”、“離”,由“事”望“理”,則有“顯”、“隱”、“一”、“異”;“逆”“順”自在,無障無礙,同時頓起,令“觀”明現,這就叫做理事圓融無礙觀。有“成”,是依理成事門;有“壞”,是真理奪事門;有“即”,是真理即事門;有“離”,是真理非事門;有“顯”,是事能顯理門;有“隱”,是事能隱理門;有“一”,是事法即理門;有“異”,是事法非理門。“逆”“順”是理事相望,各有二順二逆之義;“自在”是欲成即成,欲壞即壞,欲顯即顯,欲隱即隱之義;“無礙”是“成”不礙“壞”,“壞”不礙“成”之義;“成”時即“壞”時,壞時即成時,故叫同時。五對十門,無有前後,故雲“頓起”。“不即”“不離”是緣起相,“相遍相即”是理事無礙義。“相遍相違”、“不即”與“即”,是相反相成。可見,杜順法師的“理事無礙觀”相當于四法界中的“理事無礙法界”,也就是華嚴五教中的“終教”。
(叁)周遍含容觀
周遍含容觀是杜順法師叁重法界觀的精華。其第一重真空觀是說,觀一切萬法爲空,但不能執空爲空,才能成真空;第二重理事無礙觀是說,觀事法界時,同時要觀理法界;觀理法界時,同時要觀事法界,而且這兩重觀法互不抵觸。第叁重周遍含容觀是攝事以顯玄,使其融萬象之虛相,全一真之明性。這就是說,既然事是理的表現,那麼事與事間也能呈現出無礙相融的關系。爲什麼呢
從一心去觀物,一切物都在一心之內,便能周遍,一物無遺。既然一切事物都在一心之內,那麼,一·切事物都爲一心所含容。而且每種事物的體性又都是空的,所以彼此也能相通。又每種事物都在一心之內,一心又爲事物的本體,于每種事物都含容另一種事物,且又含容一切事物,因此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周遍含容觀亦分十門:
1.理如事門:這是說,理現爲事,事外無理;理即是事,事即如理,全理是事,見事即見理。
2.事如理門:這門與上門互相對待,既然理如事相,那麼,事也如理相。所以,理事非異,事隨理而圓遍。爲什麼呢
理事都以一心爲根本。因此,從根本上講,事如理。此1門、2門合起來,就有事事無礙之義。
3.事含事理門:這門是說,每一事中都含有理和事,每一事中都含有全法界,所以,事與事之間也有含容周遍關系,即一人于一,一切人于一(含容);一入于一切,一切人于一切(周遍)。
4.通局無礙門:這門是說,“通”是“遍”,“局”是“別”。與理非異,故是“通”;與理非一,故是“局”。遍是“通”,“局”是“住”。但《華嚴經》認爲理與事的關系是“非一即非異”,所以,通與局的關系是即遍即住而相融無礙。這就叫做通局無礙門。
5.廣狹無礙門:廣者,大也,多也;狹者,小也,一也。《華嚴經》說:“一微塵能容十方刹海。”這就是說,小不壞小,能容大者,即一能容多;反過來說,小雖小,但它能遍滿大者,即多含有一。因此說,小即大,大即小,一即多,多即一,故名廣狹無礙門。
6.遍容無礙門:八十卷《華嚴經》雲:“以一國土滿十方,十方人一亦無余。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這就是說,“自”遍“他”時“他”也遍“自”,“他”遍“自”時即“自”遍“他”,自他能容能人,遍攝無礙,故名遍容無礙門。相當于十玄門的“一多相容門”。
7.攝人無礙門:“人他”即是“攝他”,“一切”人于“一”中時,“一”還在“自”的一切之內而無礙。“攝他”即是“人他”,“一法”全在“一切”中時,還令“一切”恒在“一”內而無礙。這就是說,“能攝”、“所攝”互相交參,故雲攝人無礙門。
8.交涉無礙門:這就是說,一切萬法融會貫通。這種觀法用以下四句話表達:一攝一,一人一;一攝一切,一人一切;一切攝一,一切人一;一切攝二切,一切人一切。這四句是說,“一”與“多”都爲能攝、所攝,故雲“交涉”。能攝、所攝,互能相人。能即所,所即能,能所互能成立。在這裏,時間、空間和對立,都失去了效力,一切都融通無礙。
9.相在無礙門:這門是說,一切法都存在于一心真如裏,以一心真如爲其性相,所以一切法相人相攝,都無障礙。這門也以四句話來表述:攝一人一,攝一切人一,攝一人一切,攝一切人一切。
上述第8門的“一攝一,一人一”,是說“自一”隨對“他一”,“自一”攝“他一”時,亦人“他一”。而第9門則與此不同。其第一句的“攝一人一”,是說“一切”隨攝“一法”,將人“一法”的意思。若約十鏡來說:九鏡爲能攝,而第一句就是九鏡攝第一個“一鏡”而人第二個“一鏡”之中。第二句的“攝一人一切”是說,九鏡都攝九鏡而人一鏡之中。第叁句的“攝一切人一”是說,九鏡各攝一鏡,避人九鏡之中。第四句的“攝一切人一切”是說,九鏡都攝九鏡而各入九鏡之中。這種攝一人于彼一,複攝彼一在此多中的現象,就叫相在。由此互攝互在,故爲帝網重重的意思,所以叫做相在無礙門。
10.普融無礙門:這門是說,“一切”及“一”,普皆同時,更互相望,一一具第8第9兩門四句,普融無礙。其四重句爲:一法攝一人一,一切攝一人一;一法攝一切人一切,一切攝一切人一切;一法攝一人一切,一切攝一人一切;一法攝一切人一,一切攝一切人一。
總之,第10門是總融前9。第8門是一望一切,第9門是一切望一,第10門具第8第9,第7門是一切攝一中收。前9門不出“一”“多”。“理如事”是以“一”爲“多”、“事如理”是以“多”爲“一”,2、4門是如“理”之“遍”,3、5門是如理之“包”,4乃不二而二,6乃雙含一多遍容無礙,7乃攝人自在,8乃含“一”“多”交涉,9乃含攝人自在,10乃融成一致,因此,第10門相當于“同時具足相應門”。
由上看來,杜順的叁重法界觀是根據《華嚴經》的“萬法爲一心真如的現象”;“萬法爲空”;“萬法以一心真如的存在爲存在”;“萬法以一心真如的性相爲性相”這四句話來的。以此而成爲另一種邏輯規律,這另一種邏輯規律,就是華嚴觀法。這就是杜順法師對華嚴宗的最大貢獻,因爲他奠定了華嚴哲學的…
《杜順是文殊菩薩化身(竹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